今天,王安石诞辰1000周年: 还原一个真实鲜活的王安石
崔铭
2021-12-18 10:09

《王安石传》 崔铭 著 天津人民出版社 2021年11月版

延伸阅读 《王安石:立于浊流之人》 [日]三浦国雄 著 李若愚 张博 译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1年6月版 本书叙述了王安石的生平与政绩,勾勒出其不同于众的思想,揭示其在“经世致用”与“归隐山林”之间的挣扎,尤其显示其在“浊流”中傲然独立的风采,反映了这位千年之前一代名相与旷世大儒波澜壮阔的人生。

2021年12月18日(中国农历十一月十三日),是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王安石诞辰1000周年纪念日。

千年前的此时,宋朝建立已经60多年,经济、文化高度繁荣,危机与矛盾也开始显现,最突出的是冗官、冗兵、冗费给整个社会造成极大的财政压力。王安石出生三个月后,真宗驾崩,仁宗继位。在仁宗统治的42年间,王安石度过了他的青少年时代,顺利考中进士,步入仕途,并很快崭露头角。作为政绩卓著的地方官,朝廷多次征召他进京,授以美差,王安石都极力辞谢,将人人欣羡的晋升机会弃若敝屣。直到49岁这年,王安石才真正成为政坛主角。那时,仁宗早已作古,仁宗的继位者英宗也已匆匆辞世。半个多世纪过去,“三冗”问题不仅没有缓解,而且发展到积重难返的地步,进而导致“积贫”“积弱”的社会问题。北宋王朝既承受着辽与西夏两个异族政权的外部威胁,又面临着平民百姓衣食不济,社会动荡不宁的内部危机。新继位的神宗皇帝上朝第一天,收到的第一份奏札,最为刺目的就是八个大字:“百年之积,惟存空簿。”

神宗二十出头,血气方刚,锐意求治,于熙宁二年(1069)二月,起用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副宰相),一年多后又晋升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在神宗皇帝最大限度的信任和支持下,王安石颁布和实行了一系列新法,涉及政治、经济、军事、人才选拔与培养等诸多领域,大刀阔斧推进改革。这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变法运动,先后持续十六年,富国强兵的效果十分显著,国库充盈,边境战争也一度取得前所未有的胜利。但是,改革引发了巨大的争议,严重撕裂了士大夫群体,形成了变法与反变法两大阵营。熙宁九年(1076)王安石辞去相位退居江宁,元丰八年(1085)神宗积劳成疾,英年早逝,改革由此中断。此后,旧党与新党轮流执政,政见之争演变为意气之争、权力之争,发展到北宋末年,形成了极为黑暗的蔡京专政,北宋政治终于一败涂地。

作为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有关王安石的传记并不少见,而且有多部大家、名家之作。如:梁启超《王荆公》、邓广铭《北宋政治改革家王安石》、漆侠《王安石变法》等。这些传记无一不是聚焦于政治改革,将王安石定位于政治改革家这一较为单一的身份,固然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却也难免会遮蔽一些历史事实。我这部《王安石传》,不是一部政治家的传记,而是一个人的传记。试图尽可能抛开固有的观念、习见的标签,从王安石的全部作品入手,从最原始的文献入手,通过对王安石心灵世界的体认和理解,结合对他同时代人与他的多层次互动的考察,既注重其政治事功、学术业绩、文学创作,也注重其日常生活细节,力图还原一个真实鲜活、有血有肉的王安石。

因此,与上述几部大家之作不同的是,本书对王安石一生各个阶段的重要事迹与心路历程,都进行了详细的描写与叙述。例如,青少年时代,他是如何确立超越世俗价值观的人生目标的;初入仕途时,对于出处进退他曾有过怎样的思考与自我期许;之后历任鄞县县令、舒州通判等职,对于当时的社会、政治现实,他又有过哪些反思与脚踏实地的努力;在他三十岁至四十岁的盛壮年华,为什么一再谢绝朝廷的征召与拔擢;他与欧阳修、司马光、苏轼等亦敌亦友的复杂关系,他的家庭生活,他的学术思考、文学创作,乃至于他的个人癖好,等等,都是认识王安石不可或缺的部分,而以往的王安石传记中较少书写,在本书中则占据约五分之三的篇幅。熙宁变法无疑是王安石一生最重要的经历,褒贬两极,难有定论,作为一名文学研究者与传记作者,自知没有能力加以评判。在本书中,我试图要做的是,跳出新、旧两党非此即彼的传统认识,尽可能穷尽相关原始文献,广泛参考宋史学界的研究成果,采取理性、严谨的学术研究方法处理材料,以较为流畅的语言提供更加全面、丰富和客观的历史细节,还原置身于党争之中的人与人际关系,供读者思考。

在写法上,本书遵循以下原则:第一,坚持“无一事无来历”,凡所讲述的事件,均有文献根据,绝不凭空编造。或许有读者朋友对此会心存疑惑,千年前的事情如何保证真实性?这得益于宋代印刷术的广泛使用,与书籍出版业的兴盛,遗留下来无限丰富的文献史料,既有第一手的官方档案文献,也有传主本人及其师友、同僚、后辈留下的各种文字材料。根据这些史料,文史研究者得以还原历史现场。例如,有关王安石生年的记载,最早见于宋人詹大和所作《王荆公年谱》。詹大和曾任王安石家乡抚州知州,并于宋高宗绍兴十年(1140)重刊王安石《临川文集》,那时距离北宋灭亡仅十余年,距离王安石去世也才五十多年,许多原始文献依然有据可查,王安石的孙辈亲友仍健在于世。这份年谱后来又附载于元大德(1279-1307)刊本《王荆公诗笺注》之前,今国家图书馆仍有藏本。第二,坚持“无一事无来历”,但不主张“无一字无来历”,在追求所叙事件、故事、情节在时、地、人的真实性的基础上,也会作适度的想象和推演,表达著者的个人理解,也使本书具有生动性与可读性。第三,本书十分注意对王安石本人诗词文作品的介绍,对王安石心路历程的刻画,多取材于其作品,以作品串起人生,采取类似“以译代注”的方式予以阐释,追求文气的畅达,同时也将著者对文本的一份理解和体悟与读者交流。谨以此书敬献给这位不朽的文化巨人!

(原标题《今天,王安石诞辰1000周年  还原一个真实鲜活、有血有肉的王安石》)

编辑 编辑-黄小菊(客户端)审读 吴剑林审核 特区报-张雪松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