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树理何以成为经典

周思明
2021-12-16 08:05
摘要

赵树理小说多以华北农村为背景,反映农村社会变迁和存在其间的问题矛盾,塑造农村各式人物形象,贡献了许多文学精品乃至经典。

收获季节(插画) 罗佩

作为“山药蛋派”文学的创始人,赵树理不仅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国外文学界也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赵树理小说多以华北农村为背景,反映农村社会变迁和存在其间的问题矛盾,塑造农村各式人物形象,贡献了许多文学精品乃至经典。赵树理所开创的“山药蛋派”文学,成为新中国文学史上最重要、最有影响的文学流派之一。经过这么多年的洗礼和检验,赵树理始终以经典作家示人,而没有像有些作家那样,在“去魅”的风雨中淡出历史,原因就在于,他始终重视“深扎”,永远与人民、与百姓在一起,因而写出的作品经得住历史的淘洗和检验。

最典型的范例是赵树理发表于1943年的成名作《小二黑结婚》。可以说,这是作家“深扎”之后所创作出来的代表作之一。在与农民交往中,赵树理发现,青年们在恋爱婚姻问题上是很不自由的,包办婚姻、父母之命、棒打鸳鸯之类的悲剧屡有发生。在小说中,赵树理塑造了历史变革中农民各类群像,而小二黑和小芹这样两情相悦农村青年的爱情坎坷命运,在新中国成立以前的中国农村中可以说非常普遍。于是,作家将此典型事例写进小说,描绘农村男女青年为争取个性解放、婚姻自由,与封建势力和封建迷信抗争,最终在村政府的帮助下如愿以偿的全过程。小说发表后,反响强烈。拍成电影后,更是引起广泛共鸣。

赵树理的可贵在于,他相信生活、相信人民,相信自己的眼睛和内心。他永远都与生活、与土地、与农民在一起,通过对农民的零距离亲密接触,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确定主题,形成作品。除了《小二黑结婚》,1954年赵树理还写过一个短篇叫《求雨》,讲述土地改革虽然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但是没有清除农民的封建意识。1957年赵树理在家乡尉迟村参加全民整风运动,看到干部中有对新生力量进行压制的现象。为了教育这类干部,赵树理创作了短篇小说《锻炼锻炼》。1960年,赵树理写了《实干家潘永福》《套不住的手》,提倡实干精神。1963年,赵树理写了短篇小说《卖烟叶》,描写一个投机青年的卑污行为。作品一发表,即受到批判。但他不为所动,仍然坚持自己的创作初衷和立场。1965年春至1966年夏,赵树理在晋城挂职任副书记时发现形式主义倾向,于是提出要讲究实效、不图虚名的主张。这在当时那种政治环境,是极为难得的,是要冒风险的。赵树理文学是对“五四”文学的继承与发展。较之冰心等作家的“问题小说”,赵树理的“问题小说”更切实际,更有现实针对性,因而也更接地气。他总是力图反映农村历史变革中的各种矛盾、问题,且都是涉及农民群众切身利益,不像同时代一些作家那样,只是提出一些抽象、空泛的人生问题。更难能可贵的是,赵树理不仅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还不辞辛苦想方设法地解决问题。赵树理有句话很经典,他说:“我在做群众工作的过程中,遇到了非解决不可而又不是轻易能解决的问题,往往就变成了所要写的主题。”(《也算经验》)在赵树理创作中,从“问题”到主题乃是一个基本思路。他善于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中,抓住空间上具有普遍性(非解决不可),而时间上又带有长久性(不是轻易能解决)的问题,从中淬炼出主题,写出反映一定历史时期中出现的矛盾问题的文学作品,这是赵树理给后来者贡献的一条宝贵经验。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艺术可以放飞想象的翅膀,但一定要脚踩坚实的大地。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曹雪芹如果没对当时的社会生活做过全景式的观察和显微镜式的剖析,就不可能完成《红楼梦》这种百科全书式巨著的写作。鲁迅如果不熟悉辛亥革命前后底层民众的处境和心情,就不可能塑造出祥林嫂、闰土、阿Q、孔乙己等那些栩栩如生的人物。”同样,如果不是拜“深扎”所赐,赵树理也不可能塑造出李有才、小芹、小飞蛾、常有理、能不够等典型人物形象。赵树理走过的文学道路,应该成为当代中国作家们思考和写作的启迪和导航。

赵树理的经典创造昭示人们,创作者一定要老老实实地“深扎”,决不能高高在上,远离生活;要踏实、务实、诚实;要坚守真善美的理想。今天,当我们谈论赵树理的时候,其实是在谈论如何以他为榜样;如何学习他的作品那种真实美、朴实美、厚实美;如何学习他那种实事求是、不雕琢、不粉饰、追求浑然天成的创作风格;如何学习他写人、叙事、析理的独特眼光和深邃洞见。他所开创的“山药蛋派”文学,已然成为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一块经典品牌,其中蕴藏着太多值得后人思考的意义与价值。

编辑 特区报-刘彦审读 吴剑林审核 特区报-张雪松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