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的人生和“软”的文章——读李小甘先生《看云集》
钟海帆
2021-12-13 18:02

李小甘先生有过一个“文青梦”。所谓“文青”者,“文学青年”之谓也。网上对“文青”的不同定义很多,不同时代也赋予其不同的意义。在我们这一代人的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很多青年都怀有“文学梦”,尤其是那个阶段在大学里读文科的。

这个“梦”其实开始于李小甘先生的高中时代,他参加全市的作文比赛获得第一名,文章被作为范文油印。我可以想象,那种成就感并不亚于今天印出厚厚的、图文并茂的书。那真是初恋般的感觉。1978年前后,一场思想解放与文学创作的高潮席卷全国,小甘先生很幸运地进入南方人向往的中山大学。当年校内学生自编的文学刊物曾经洛阳纸贵,他曾经是其活跃作者。

李小甘先生是大家公认的“才子”,我们经常把在机关工作“有才”的才能归结为“能写”。但是能写什么?其实大不一样。在社会上能写轰动一时的小说,可能写不好简单的公文。公文写得很让人佩服的人,却写不出让人感动的内容。

要写出好的文学作品,需要一颗敏感、细腻的心,在人们习以为常的生活中挖掘出动人的内容。你可以称之为有“文青”的心。而写出好的公文恰恰相反,要完全摒弃自我,过滤情感,讲究干净和准确。

写公文是从政的基本功,因此多数人到了这样的岗位就努力在这方面下功夫,久而久之连思维模式也变了。小甘先生大学一毕业就进入机关,锻炼自己写作“硬”文章肯定是必修课,这方面他当然技高一筹。但他一直坚持文学创作。

三十年前我认识李小甘先生时,他已经有10年的机关工作经验了,但其面目和谈吐却难掩“公文语言”背后的书卷气,或称“文青”气息。他曾经是深圳市当年最年轻的处级干部,工作又与对外宣传有关,经常出入国境。以我们这代人的标准看,各方面都是成功的标本。但他一直执着地坚持从中学开始的个人写作旧习,在写出漂亮公文的同时不断地有散文见诸报端,并在九十年代就出版了若干专著,以丰硕的写作成绩加入了中国作协。后来他担任的公职越来越高,工作越来越忙,被迫放下了个人写作一段时间。

在很多人将李小甘先生的形象最后定型为市领导的时候,即将离开领导岗位上的他结集出版了《看云集》。这一集子中将几十年来的“软”文章都收录其中,选在即将“耳顺”之年出版,大有给自己人生一个交代的意味。由于我离开工作岗位多年,到了今年才拜读。

全书共分“望乡” “看云” “探海” “揽山” “观影”五个部分,包括家族背景、成长经历、中年时期的人生观感、海外掠影、文学评论和影评等内容。虽然部分文章我已经读过,但整本书的编排让我觉得可以当作自传来读,尤其是“望乡”和“看云”这两部分。

在“望乡”辑中,作者追忆了家乡和家族历史、自己的成长过程。作者对潮汕平原的风貌、民居、饮食、风俗的描写,对于我这个在潮汕生活三十年的人来说,读来很亲切。写的最精彩的是童年经历、与父亲和女儿的关系。知识分子家庭背景,为作者的天分打下了良好基础。少年时经历了文革,父母被关、被斗,使作者尝到了人间冷暖,也塑造了作者敏感的心灵。父亲对作者童年的慈爱、在大学操场上看作者踢球的场景,栩栩如生,跃然纸上。而围绕着对父亲晚年和临终前的细节描写,更令人十分感动。例如,书中写到父亲晚年与作者一起住的时候,晚上经常要找个借口到楼上(儿子住的地方),这种又想沟通又怕影响儿子的细节,不亲历是想象不出来的。基因是生命的底色,它使我们不忘来处,它的延续更是激起我们对生命传承的感动,这一点也充分地表现在作者对女儿出生、命名、远行和归来的描写上。怎样给女儿起个好名字,这一常规动作竟可以洋洋洒洒数千言。而送女儿远行留学的过程中,先用平静的语言叙述琐屑,再提到自己身体不适,最后描写返程飞机上妻子抑制不住的哭声,对女儿割舍不断的感情爆发出来,就像专业的电影导演用一个个蒙太奇展示出来那样,让人动情。

在“看云”辑中,作者表现出学哲学的本色来。手机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喝茶的情趣及背后的文化,耳顺之年、岁月、人生得失、距离的感悟,对功名、“难得糊涂”的辩证看法,对幽默、感情的理解,貌似闲谈,但在轻松的行文过程中不经意地会有闪闪发光的东西。作者擅长广征博引,古诗文、国内外社会见闻、历史掌故,信手拈来,恰到好处。

其中,《死的话题》算是较为沉重的话题,作者从一个同学的经历说起,古今中外地聊这个话题。最后很认真地写道:“正如我们每一个人都不能选择出生一样,我们也不能拒绝死亡,而正因为每个人都面临死亡,所以活着更具有意义;正因为人生有终点,我们更要珍惜过程。由此而努力,生命或许就有永恒的东西”。

无论是“探海”中的全球游历,还是“揽山”中的文学评论,抑或“观影”中的影评,也表现出作者“文艺”的一面。所谓“文艺”者,非商业味道也。很多评论都有独到的感受和用词。

这一类对人生感悟的东西,作者自己将其归为“软”的文章。作者自己说,后来他公务繁忙,无暇去写这类“软”文章。是啊,人生总是表现出“硬”的一面:生存、功名、职场、社交、社会角色,都是我们不能回避的,但是在“硬”的人生中,“软”的感悟和表达也同样重要。“文青”的感性和美学价值,在我们“硬”的人生道路上,滋养我们,激励我们,让我们的人生有一定的厚度。

如果“文青”代表非功利的、追求精神世界的、审美的、有情怀的、有选择标准的人,那但愿我们都有一颗“文青”的心。

编辑 吴徐美审读 刘春生审核 冻结-党毅浩,新闻网-曹亮
(作者:钟海帆)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