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光明加速度 | 产业用地“拿地即开工”

​深圳特区报记者 王奋强 通讯员 陈伟珊
2021-12-02 08:00
摘要

12月1日下午举行的2021光明招商大会上,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光明管理局局长黄润华现场介绍光明区近期出台的招拍挂产业用地“拿地即开工”政策——即《光明区关于进一步加强招拍挂产业用地服务与保障工作的若干措施》内容。

光明区承诺为全球企业家提供优质的光明空间、优质的光明政策和优质的光明服务。

12月1日下午举行的2021光明招商大会上,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光明管理局局长黄润华现场介绍光明区近期出台的招拍挂产业用地“拿地即开工”政策——即《光明区关于进一步加强招拍挂产业用地服务与保障工作的若干措施》内容。

他说,为进一步推进产业高质量发展,推动产业项目尽早落地、尽早开工、尽早见效,区委区政府特别是区主要领导亲自谋划和研究,系统分析了招拍挂产业项目落地慢、开工慢存在的问题和原因,有针对性地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招拍挂产业用地服务与保障工作的若干措施》。

《若干措施》按照“能简则简、能优则优、能快则快”的思路,围绕“产业项目落什么、落哪里、怎么落”进行全流程全要素的制度设计,从强化产业规划引领集聚作用、严格执行土地“净地”供应要求、简化土地供应审批流程、提前开展项目设计服务、加快项目开工手续办理、优化项目投产审批服务、量化项目履约监管责任、提升项目实施服务效能等八个方面共提出了18条措施。

一、强化产业规划引领集聚作用

开展产业空间布局规划研究,对全区产业用地、用房进行重新梳理,在“3+1”产业体系的基础上,融合市级8大战略产业集群和5大未来产业集群,建立产业空间分布和实施路径图,让大家对光明的产业空间布局一目了然,清楚知道光明要发展什么产业、把项目引到哪里。

光明区规自部门将会同区工信部门研究制定产业用地供应规模相关标准,明确供地规模与产业类别、工艺流程、产值、税收的相关性,方便大家结合企业自身发展情况科学合理布局项目。

二、严格执行土地“净地”供应要求

光明区提出了“项目用地库+问题清单+行动计划”的工作机制,梳理清楚出让用地存在的所有问题,每个存在的问题都有对应的解决方案,在土地出让前由政府部门一揽子处理好土壤环境调查评估、各类市政管线迁改、场地平整及周边规划道路建设等各项工作,扫清各种障碍,争取拟出让土地从“三通一平”向“九通一平”转变,为企业尽早开工、投产创造条件。

加强产业用地“净地”储备。目前,光明区正在大力挖潜拓展,增加产业空间供给。已划定了“5+8”共13片产业空间升级片区,“十四五”期间将储备不少于100公顷的产业用地、筹集不少于100公顷的其他产业拓展空间。

探索“标准地”供应。光明区将试点开展区域空间生态环境评价等事项的区域评估,试点区域的具体地块供应时,会将评估结果和相关规划要求纳入供地方案。

三、简化土地供应审批流程

简化产业用地审批流程。光明区将进一步简化产业项目引进和土地供应审批流程,让好项目落得更好、落得更快。大家可能会关注到前天华星光电公司摘牌竞得高世代面板项目用地,这个项目在遴选方案确定以后两天内开完规自局局长办公会、区规划和自然资源管理业务会、区土地审批和供应领导小组会,完成供应方案审批,第三天就进行挂牌公告,充分展现光明加速度。

四、提前开展项目设计服务

推行“用地管控要求清单化”。在项目遴选和用地预选址阶段,区规自部门会提前梳理项目涉及的各项管控条件,形成“用地管控要求清单”,提醒大家哪些管控条件需要避让(如河道蓝线、轨道规划控制区、高压电网等市政管线管控范围),哪些内容需要落实(如法定图则规定的配套设施),方便大家开展方案设计。

提前开展建筑方案设计。在产业项目遴选确定后,规自部门会提前将用地范围、用地管控要求清单、放点测量报告、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提供给意向企业,企业也可以提前开展地质勘查等工作。规自部门也会提前介入,指导企业开展方案设计研究,协调跟踪各项审批服务进度,推进实现“拿地即开工”的目标。

五、加快项目开工手续办理

取消施工图审查强化事中事后监管,分阶段办理施工许可。只要企业有动工的意愿,光明区会全力创造条件。现在区住建部门已经取消了施工图审查环节,签订产业监管协议、出让合同的流程也在不断加快,土地成交后3个工作日内就可以完成主体资格审查并签订产业项目监管协议书,5个工作日内依次签订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核发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核发基坑支护和土方开挖施工许可证。企业可以根据建设时序按“基坑支护和土方开挖”、“桩基础”、“主体工程”分三阶段办理施工许可。

同步开展道路临时出入口等服务。考虑到产业项目开工可能还会涉及开设道路临时路口、占用挖掘城市道路等审批工作,交通、城管、规自等部门将引导大家提前谋划这些工作。拿到地之后就可以马上办理相应审批事项,相关事项可以容缺受理、同步审批。

保障项目施工必需的场地条件。对于施工所需的相应场地,区规划土地监察部门会提前进行指导,尽量通过合理组织施工时序、优先在建设项目红线内搭设工棚、租赁现有用房等方式解决临时施工用房需求。如果确实有临时用地需求,区规划土地监察部门会协助企业提前开展预选址工作,主动告知存在的问题及解决路径。

六、优化项目投产审批服务

打造工程联合验收“光明模式”,强化市政公用设施接入服务。为了促进产业项目快速投产,区住建部门联合区规自等相关部门对产业项目工程验收、市政公用设施接入服务做了一些调整,组建工程联合验收工作组,“一窗受理,一张表单,集中反馈”,避免企业“多头跑”;对水、电、气、通信报装审批事项实行网上办理、预约办理,涉及外线工程的由多部门开展联合踏勘,同步完成现场勘查、方案设计及费用预算工作,尽量压缩审批时限。

七、量化项目履约监管责任

加强已供应土地开发监管,建立全周期产业项目监管机制。国家、省、市对于已供应的产业项目土地开发、建成投产有相应的监管系统,规自部门会用好这些系统,给企业做好提醒预警,共同达成产业项目的建设投产目标。

八、提升项目实施服务效能

实施审批材料“标准化”管理。后续区工信部门会制定产业项目全过程的审批事项工作指引及审批材料清单目录,指导企业高效推进报批报建各项工作。

建立高效协调工作机制。确定了产业项目从项目引进到建成投产全过程的总牵头部门,也就是区工信局,以及每个具体事项的牵头部门、配合部门,形成全链条的沟通协调机制。企业只要有诉求,都能找到对应的部门;只要是合法合理的诉求,都有路径解决。

编辑 刘春雨 审核 汪新林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王奋强 通讯员 陈伟珊)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