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建筑”特展亮相上海,跟随普利兹克奖得主们见证城市进程
晶报记者 段凤英
2021-11-11 21:49

11月11日,西岸美术馆与蓬皮杜中心五年展陈合作项目的特展“巴黎建筑(1948-2020):城市进程的见证”,在西岸美术馆开展。该展是国内首个将策展角度聚焦于国际城市发展进程的美术馆特展,它将近一个时代的城市发展缩影于“建筑”这一艺术门类中进行专题呈现。双方首次联合策展项目“Make me illusory”,将呈现本土艺术家陈维为西岸美术馆展厅0特别创作的一系列最新作品,这也标志着五年展陈合作项目迈入全新的发展阶段。

一展纵览世界之都,一部涵盖近百个建筑案例的世界性经典

作为西岸美术馆的首个建筑大展,特展 “巴黎建筑(1948-2020):城市进程的见证”聚焦于一代国际建筑师对现代城市图景的构想与实践,为观众呈现了一部精彩纷呈的世界级经典。展览将首次在中国大规模呈现蓬皮杜中心建筑类馆藏,以十个篇章,追溯现代世界之都七十年建城史,以近百个建筑杰作及经典案列,重访这座国际大都市意义深远的演变历程。

展览为公众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机会,以宏观视角感受“建筑”这一极具现代性的跨学科领域在艺术以及社会层面的多元影响力。展览集中呈现了二战后一代现代建筑师们的现代城市构想,将带领观众近距离感受包括十位普利兹克奖得主——奥斯卡·尼迈耶、弗兰克·盖里、阿尔多·罗西、克里斯蒂安·德·波特赞姆巴克、安藤忠雄、伦佐·皮亚诺、雷姆·库哈斯、理查德·罗杰斯、让·努维尔、妹岛和世及西泽立卫(SANAA建筑事务所)等,以及屡获各国设计竞赛大奖的伯纳德·屈米和由中国代表性建筑师马岩松创立的MAD建筑事务所等在内的建筑巨擘在巴黎城区留下的城市之光。

作为国内首个将策展角度聚焦于国际城市发展进程的美术馆特展,“巴黎建筑”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延续美术馆的“设计”类主线为观众呈现世界级建筑文化遗产,上海与巴黎在城市历史文脉、地缘文化、城市精神和价值观、社会生态等方面息息相通,展览更在于呼应中国本土蓬勃发展的城市建设与建筑革新场景,以期激发关于历史文化社区和建筑保护、工业遗存活化、城市更新的规划、建设与管理、城市美学、理想的城市生活环境等诸多议题的讨论。

情景再造影像舞台, 直击网络时代的个体交流

“陈维:Make me illusory”则将视线推向了本土艺术创造性场景的前沿。艺术家陈维的创作常以舞台装置和情境再造的方式呈现于摄影之中。近年来,他更是不断地以布景和多媒介装置结合的展出形式,将其工作延伸至现场。在他的全新个展中,艺术家将为西岸美术馆的展厅0呈现特别创作的一系列最新作品。展览邀请观众进入艺术家虚构的沉浸式环境,通过影像、多媒体装置及场景,共同围绕当代城市中人与人间的交流方式展开思索与讨论。陈维延续了以往对城市的观察,他以艺术家的视角思考着生活方式的变化:当人们面对交流空间的阻断,生活于屏幕后的个体是否仍然需要拥有亲密的关系以及真实的交互?被数字时代无限推崇的即时性与零距离,又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展览以位于展厅中央的《协奏曲/弹幕》为中心,通过视频、互动及声音数字转换的形式,以网络上盛行多年的弹幕文化为媒介探索交流的有效性,并邀请观众共同参与,在作品中自由开启数字社交的大门,展开一场匿名与真实难以判断、自我表达与他者回应不断割裂的多维体验。在展览中,陈维重现了他所擅长的不同介质之间的相互转换,新作《布洛克球》和《岛》分别为场景及经场景摄制的照片,并形成矛盾及被阻断的视觉画面,也暗示着:在全球公共卫生境遇下,数字社交的频繁性在持续加剧,并成为人们躲避他者的合理借口。而《Light me》(点亮我)系列是一组介于摄影及视频之间的作品,也是数字时代人们用以代替言语交流的新产物,作品中的人物面对屏幕并身处黑暗之中,预示着所在的真实环境并无意义,是孤独还是忘我亦不得而知。

展厅0是西岸美术馆为艺术家开辟的一片开放的实验性场域,并探索让公众参与到整个艺术生产过程的可能性。“陈维:Make me illusory”是国际文化交流深入至在地文化共建的一次前沿实践。

“巴黎建筑(1948-2020):城市进程的见证“将展至2022年2月20日,“陈维:Make me illusory”将持续至2022年2月27日。

编辑 贺曦  张克 审读 韩绍俊 审核 党毅浩 曹亮

(作者:晶报记者 段凤英)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