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在发表2021年施政报告时表示,特区政府将建设香港北部约300平方公里宜居宜业宜游的都会区,覆盖由西至东的深港口岸经济带及更纵深的腹地。此举引发各方期待。
近日,由深圳市决策咨询委员会组织的深圳市先行示范区专家组,举办了“深港联手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研讨会,各方专家荟萃智慧,呼吁深港在河套地区联手打造“科技自由港”,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小政在现场聆听了各位专家发言,撷采精彩观点如下。
刘忠朴(市决咨委专职委员):
建“科技自由港”,牵动深港边界900平方公里地区成“新硅谷”
刘忠朴说,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必须是科学研究活动在空间上聚集和地理上向周边扩散形成的科学中心,是创新活动和创新经济蓬勃发展后形成的全球创新高地,同时必须拥有激励创新的良好生态。
通过对硅谷、波士顿、东京等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总结归纳,刘忠朴认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应该具备“六大特征”:研究型大学和科研院所云集;科技人才高度集聚;风险投资充裕;科技中介发达;创新企业集群发展;企业家精神活跃。“这些特征,值得我们对照,是否已经实现,或者哪些方面还存在短板,急需提升?”
“香港2021年施政报告规划的项目,要真正落地至少也要三四年。我们应当利用好已经开发建设、比较成熟的河套地区,来推动深港的科技创新协同发展,联手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刘忠朴建议,可以在河套地区深港联手打造“科技自由港”。
具体来说,深港创建“科技自由港”,实行共商、共建、共治、共赢的原则,双方进行规则对接、机制衔接的探索,共育体制机制改革的“试验田”。同时,可以实现科技创新资源,如人员、研发资金、技术、资讯、科研仪器等科技要素的便捷流动、跨境流动、自由流动。另一方面,深港创建“科技自由港”,可以降低港方研发人员的生活成本,为港方科技人员提供商业服务配套设施,同时提升港方科研用房的比例。
“深圳智库联盟理事长、市决咨委专职常务副主任高振怀日前提出,深圳应主动对接300平方公里的香港北部都会区规划,建设面积达600平方公里的临港都市带。‘香港北’+‘深圳南’,如果在这一900平方公里的地带,我们能打破各种壁垒界限,通过‘科技自由港’作为一个小切口进行突破,那么完全有可能深港联手共同打造‘世界新硅谷’!”刘忠朴说。
樊建平(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院长):
建设“大河套地区”让各种要素自由流动
樊建平表示,当前,世界科学中心的多极化发展将加速推动中国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把眼光放回到粤港澳大湾区,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具有国际化、产业化两大特色,优势突出。“从GDP规模、人口、面积等要素来看,深圳和香港联合的体量不亚于旧金山湾区之于美国的贡献。深港更好地合作协同发展,共建国际大都会将带动粤港澳大湾区整体起飞。” 樊建平说。
樊建平设想,通过香港北部都会区和深圳的临港都市带约900平方公里区域的整合,形成“大河套地区”,实现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各个方面要素自由流通,把深圳、香港各自的优势合在一起,高效推动深港两地的深度对接、协同发展。
具体而言,为进一步促进国际科创中心建设,可以建设科创特区、教育特区、民营高科技企业总部特区、高水平医疗健康特区。在科创特区、民营高科技企业总部特区探索在科教人员的出入境、科教物资的出入境、信息数据的跨境自由,以及高层次人才及其亲属的户籍、医保、子女教育、养老、税收等福利保障方面率先打破壁垒;在教育特区、高水平医疗健康特区,探索深圳和香港高校之间教师互聘、学生互派、学历学位互认、课程资源互通、科研和图书文献共享等等。
肖京(中国平安首席科学家):
依托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吸引香港优秀团队进驻研究
肖京建议,深圳要加速建设世界一流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深入发挥深圳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引擎作用。
肖京说,目前,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项目池虽有星星之火,但仍未呈现燎原之势,建议以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为依托平台,吸引香港优秀团队进驻及合作研究。“要建设‘一体化’基础设施信息共享平台,为包含香港在内的科研用户和企业用户提供高效快捷的设施申请、数据共享服务,引导两地优秀团队利用设施开展研究工作,充分释放设施服务潜能。同时,邀请香港的相关专家学者参与讨论设施运行和管理的体制机制,在科研方向、日常维护、升级改造方面考虑香港专家的意见和需求。”
肖京还建议,通过产业优势,有效吸引香港高端科研团队和科技资源来深。他说,针对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重点领域,可建立港籍院士工作站,促进院士专家与本地科研团队间的产学研协同效应,强化香港核心优势资源和顶级人才的引入力度。
张良杰(金蝶研究院院长):
在元宇宙世界里形成更强大深港合力
备受扎克伯格、马斯克等“力捧”的元宇宙,能否成为深圳未来科技创新的新赛道?
张良杰认为,深港联手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深圳要主动对接与融合,探索对应区域认证人才的自由流动政策。
张良杰表示,创新范式有可能在虚拟世界里发生。元宇宙首先是虚拟世界的构建,其次是链接物理世界。而深圳在这方面是有很强优势的——当前深圳具有创新优势的传感器技术、通讯技术、互联网服务、企业管理服务、生物合成技术等,都可以跟虚拟世界里的人和服务进行互动。“如果深圳要在产业上引领未来的发展,我觉得元宇宙是最好的方向。建议在深圳现有优势产业IT基础上,积极创新融合BT技术,在元宇宙世界里形成更强大的深港合力,以带动深港科技创新产业的发展。”
黄伟(南方科技大学商学院创院院长):
借鉴MIT模式,培养和聚集世界高端人才
“要把中国科技梦在深圳变成现实,最基础的是人才。”黄伟认为,无论是建设深港科技自由港、大河套地区,还是进行产业赛道的拓宽甚至重塑,人才因素是最重要的一环。
黄伟建议,把目前在深圳及全国科研院所、高校,如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南科大等关于高端人才的引进、培养、使用体制、政策和模式总结推广,在深港建设人才聚集和培养的高地。
“100多年来,MIT培养和聚集了世界大量的高端人才,这些人才孵化的企业加起来,产值相当于世界前10的GDP的国家水平。”黄伟认为,要借鉴MIT模式,在人才自由港中实施更“给力”的政策,让在欧美、亚太包括香港的年轻学者、资深教授等可以在此享受到更完善更有吸引力的科研支持和待遇,比如说研究启动资金、各种支持科研创新活动的软政策、软环境等。
(原标题《重磅建议:深港在河套联手打造“科技自由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