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深圳公安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不断推动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将党史学习教育转化为维护社会安全稳定和锻造过硬公安队伍的具体行动。作为打击违法犯罪的一把尖刀,深圳刑警通过学党史促业务,打击效能不断提升,有力震慑违法犯罪分子。本周《双区卫士》聚焦一线侦查、法医、技术支撑等深圳刑警的故事。敬请关注。
戴一副黑框老花镜,顶一头白发,脚穿一双黑布鞋,若不是身上这身警服,50多岁的杨绍凡走在人群中很难让人猜到他是冲在一线的刑警。从军从警35年的杨绍凡,从警的16年时光全都奉献在刑侦一线。
这16年来,杨绍凡见证了科技强警之路。在发挥科技优势的同时,作为“警师”的他也不忘传统破案方法,带领警队的年轻人用一个个“土办法”侦办了诸多案件。
“土办法”千里摸排少年身份
小东(化名)是诈骗团伙的一员,其团伙“业务”之一是兑换外币诈骗。今年9月,小东上门收取宝安一家公司12.5万美元后,一直谎称“我们那边没有收到钱”,在该公司磨蹭了很久。待要脱身时,小东便谎称自家公司派人送钱过来了,需要该公司派人跟他下楼去取。被诈骗的公司派了一个小丫头前去。到楼下后,小丫头还没反应过来,小东就跳上同伙的车扬长而去,立即逃离深圳。
接到报警后,深圳警方很快锁定犯罪嫌疑人小东,但当杨绍凡看到小东的照片和身份信息时,他却迟疑了。照片上的小东看起来是个二十多岁的小伙子,而身份信息却显示小东只有16岁,两项信息差异很大。杨绍凡坦言,虽然干了多年刑警,他也有点拿不准——实际诈骗嫌疑人到底是不是小东?
“我们做刑警的,就是一条一条线索去跑、去分析,核实后才能查实。”杨绍凡说,现在有那么一条线索,就要去看一下,不然睡觉都睡不踏实。9月25日,杨绍凡带队出发了。无所事事的小东今天到这个朋友家串门,明天到另一个同伴家做客,一直居无定所。一路上,杨绍凡沿着小东的踪迹追到东莞、甘肃南部等地,最终发现小东在兰州一带活动较为频繁。
在兰州的一个片区有很多小东的同乡,他们聚集在一起做买卖。追踪到该片区后,杨绍凡到饭店和旅馆排查小东的线索:“帮我们看下这张照片,这个人认不认识?”让杨绍凡意外的是,他得到的答案大多是“你们是谁”“为什么要找他”“我没看见”……
9月25日至10月8日,杨绍凡带着三名警力多方查找,奔波了上千公里。
抓捕现场“三对三”控制嫌疑人
在外人看来,杨绍凡年纪较大,面相儒雅,面对穷凶极恶的嫌疑人没有抓捕优势。真正到了抓捕现场,杨绍凡却变得很“强势”。杨绍凡认为,从军这么多年,虽然年纪大了,但身体素质没白练。抓捕小东就是以三敌三。
就在杨绍凡转了大半个兰州时,小东的踪迹再次出现在一条小巷中。线索显示,小东沿着一个楼梯进入一间场所。杨绍凡发现,20分钟后,从场所出来的小东头发变了。杨绍凡以为他进了旁边的旅馆洗漱,落脚点的可能性比较大。3个多小时的蹲守和调查,从旅馆传回信息是没有小东这个客人。后来才得知,小东进的是理发店,这家理发店的大门和小旅馆的大门正好相邻。眼看追踪陷入僵局,杨绍凡没有气馁。
通过再次研判,杨绍凡再次锁定一家旅馆。杨绍凡到前台询问时,附近蹲守的警力立即呼叫他:“外面来了三个人,好像是目标对象!”杨绍凡一听,立即做好抓捕准备。“忽然来了三个人,我们不知道他们是不是同伙,小东肯定在其中。”杨绍凡说。小东进入旅馆后,其中一名警力立即扑了上去,杨绍凡和另一名警力也立刻冲上,将小东摁倒在地并上铐。
“不要动!”杨绍凡向另两名“同伙”发出警告,两名“同伙”也震惊了,被吓得立即外逃。两名警力立即冲了过去,将两名“同伙”控制。经过近5分钟的共同努力,三人控制住了三人。
从侦办各类繁杂案件到专办新型电诈案件
2018年,杨绍凡从宝安分局南沙派出所调入刑警大队,从侦办各类繁杂案件转向专门侦办电信网络诈骗案。杨绍凡说,电信网络诈骗是新型犯罪,他也在不断学习。采访过程中,“冻结”“止付”“通信协议”等类似涉电诈的词汇不断从他口中蹦出,手机也不时有电话打进来。这些电话大多是询问案情的受害人打来的。
电信网络诈骗涉及信息、数据、金融、侦查、法律、心理学等各方面知识,初次接手让人头疼。杨绍凡爱看书的习惯发挥了作用。2020年,他参与组建了全市首个区县级公安机关涉案资金查控专班,在看不见硝烟的网络战场与隐匿在屏幕后的犯罪分子斗智斗勇。
多年来,杨绍凡办过的案件逾千宗,保持零差错纪录一直是他的骄傲。他说,他有个“毛病”。与其说是毛病,不如说是强迫症。在案件呈捕前,他要亲手复印经办的案卷材料。同事有时会问:“杨哥,我们去帮你复印算了。”他们得到的答案往往是——“不用了,我自己去复印”。
“实际上,他们不知道我是一边复印一边看,保证证据、程序方面不会出问题。”在智慧新警务面前,作为警师的杨绍凡总是充分发扬传统刑侦技能。他说:“再怎么高科技,再现代的侦查手段,最后还是要面对面办案和审讯。法理上认可的是证据,不能仅靠推理来认定嫌疑人有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