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空间站,解决有较大规模的、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发展战略中第三步的任务目标。按计划,我国空间站将于2022年前后建成,是长期在轨稳定运行的国家太空实验室,将成为全球科学家开展空间科学研究和实验的平台。
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以下简称空间应用中心)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空间应用系统总体单位,也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运行与管理支持中心的依托单位。近年来,空间应用中心党委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认真贯彻落实党建责任,围绕中心工作,抓党建强科研,把推进空间站研制建设和促进空间科技创新作为中心党建工作目标,以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为抓手,在急、难、险、重任务中培养锻炼党员,让党旗在国家重大科技工程任务一线高高飘扬。
树好“方向标”,充分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当前,中国空间站正处于全面建设期,空间科学与应用实验设施研制周期紧,技术指标高、关键技术多、攻关难度大,越是艰难,越需要凝聚思想共识,熔铸奋进力量。中心党委注重发挥典型榜样的示范带动作用,设立“初心讲堂”,邀请顾逸东等老院士、老专家为青年讲授职业生涯“第一课”;打造“初心载梦”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使职工在参观学习中接受洗礼。通过多种教育形式,引领广大职工强化“国家队”“国家人”意识,心系“国家事”、肩扛“国家责”。
在中心党委统一领导下,中心不断强化党支部组织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强化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和使命担当意识。2020年元旦以来,中心7个部门近200名职工几乎未休过一个完整假期,“五加二”“白加黑”已经成为“家常便饭”。为充分发挥青年党员先锋作用,中心党委成立7支近50人青年突击队,在空间站研制建设及测试试验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020年国庆期间,正值核心舱实验柜验收交付关键阶段,集成技术中心40余名党员职工,以小时为单位倒排工作计划,昼夜奋战,在8.75天内完成了百余台次科学实验柜和数百个工况的状态设置和测试,确保核心舱科学实验柜顺利交付。在工程任务重大节点,在中心改革发展的重要时刻,正是这些甘于奉献,敢于挺身而出的共产党员,把最大的精力融入到国家重大科技工程任务中,真正做到了“关键岗位有党员、困难面前有党员、重点攻关有党员”。
提升“基层组织力”,把党建工作延伸到国家重大科技工程任务最前沿
多年来,中心党委始终坚持以提升党建引领力、基层组织力、队伍战斗力,组织凝聚力为目标,不断探索基层党组织建设模式,坚持“哪里有型号任务,就要把党组织建到哪里,党的工作就跟进到哪里”,坚持党的主题实践活动与重大工程任务同目标、同发力。中心在天宫一号、天宫二号、空间站核心舱等重大型号任务均建立了发射场临时党组织,坚持党员“两总”(总指挥、总设计师)既是工程任务负责人,也是临时党组织负责人,筑牢服务保障重大工程任务的政治基础。通过组织誓师大会和授旗、宣誓、出征仪式,设置党员先锋岗,开展“踏先辈足迹 探航天征程”,“塔架下学习分享会”等活动,让参研参试党员做到先行一步、带动一片,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打造了坚强战斗堡垒,成为空间站建设工程一线攻坚决战力量的“倍增器”。
坚持问题导向,确保党建重点任务落到实处,提振担当作为干事创业积极性
中心党委对照初心使命,结合党史学习教育,深入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着眼解决实际问题,研究党建工作的重点任务和具体措施,借鉴工程任务“调度会”机制,逐项落实,跟踪问效,推动解决职工身边急难愁盼问题。
随着国际国内各领域对科技创新投入力度的不断加大,人才竞争日趋激烈,中心党委充分发挥载人航天事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激励人才把个人理想与载人航天事业紧密相连。坚持“破四唯”和“立新标”并举,创新性设置工程任务岗位、分类评价考核与绩效激励机制,为空间应用事业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才保障。理顺机制,优化流程,让科研人员从繁冗流程束缚中解放出来,把时间还给科研人员。同时多渠道协调资源,通过3H(住房、家庭、健康)工程,把关爱落实落小落细,切实解决职工的后顾之忧,确保科技人才以饱满的激情投入到国家重大科技工程任务中。
空间应用中心党委将持续探索党建新途径,发挥党建工作新优势,牢记初心使命,勇于担当作为,筑牢“誓保成功、誓夺全胜”的信念,全力以赴完成好空间站重大科技工程任务,为努力实现高水平空间科技自立自强,全面建成空间科技强国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编辑 乔宇晨 审核 刘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