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一周 | 观察深圳营商环境,一周能有几个维度?

深政观察
2020-06-21 20:05
收录于专题:深政观察
摘要

过去的一周,北京新发地聚集性疫情发生后,深圳迅速反应,立即作出密集部署

2020年6月15日到6月21日。过去的一周,北京新发地聚集性疫情发生后,深圳迅速反应,立即作出密集部署。

6月16日,深圳市委书记王伟中主持召开市委常委会会议暨市新冠肺炎防控领导小组(指挥部)会议,就因应疫情新变化作出细致部署。相关部门迅速行动,全市农批、海鲜市场都已经过检,检出结果全部为阴性。6月20日,王伟中书记、陈如桂市长一行又现场调研了农贸市场、集贸市场、批发市场、社康中心、发热门诊等重点场所。

虽然深圳已经连续51天新冠肺炎确诊病例零新增,复工复产、复商复市都在稳步进行中,深圳会展中心20日也迎来了今年首次大型展览,但疫情防控网仍须密织,防疫措施仍应慎终如始。

除了防疫这件大事,过去的一周深圳还有不少大事值得梳理:海南省长考察深圳,深圳与新加坡“云”签约首批智慧城市合作项目,“加快国土空间提质增效、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十大专项行动工作现场会召开,深圳拍出两块居住用地,以及环境审判“第一槌”敲响等等。

这些看似并不直接相关的事件,却有一条“隐形线索”贯穿——它们正是观察深圳营商环境的几个重要维度。

6月14日、15日,海南省省长沈晓明率政府代表团来深考察,主题是推动海南自贸港与“双区”建设对接。但了解深圳营商环境改革等方面的好经验好做法,也是海南代表团此行的重要目标。

这让小政不禁想起,不久前,海口市一位企业家政协委员曾在海口市两会上讲述了自己在深圳办企业亲身经历的全链条政务“五星级服务”,感叹深圳政府工作人员“热情、专业”,称赞深圳政府服务企业意识“深入骨髓”。

小政记得,去年4月,王伟中书记在人民日报发表了一篇署名文章——《优化营商环境,从一张复印件开始》。“企业能为办事者提供免费复印服务,为什么政府部门做不到?说到底,还不是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服务的,还有些官僚作风。”

平心而论,经过多年的持续努力,深圳的政务服务水平在全国已属领先,也获得企业市民比较高的满意度,然而,面对习近平总书记点名深圳等特大城市“率先加大营商环境改革力度”的更高要求,对标世行评价体系的更高标准,深圳不敢有丝毫自满,持续在这项事关城市未来竞争力的改革上精细“绣花”。

将营商环境改革作为书记市长牵头抓的“一号改革工程”,深圳从一张复印纸的追问入手摸查改革的痛点堵点,抓住与企业和群众最直接相关的政府审批流程、办事效率等问题,倒逼政务服务的“大提升”、营商环境“大变革”。

从“秒批”“零跑动”“不见面审批”到“深圳90”“营商环境20条”“四个千亿”,群众和企业办什么事烦,就把什么列入改革的范围;办什么事难,就把什么纳入解决的范畴,最大限度为市民“解绊”、为企业“松绑”。

一年多过去,这场刀刃向内的自我革命,在外来企业的点赞和国内各地政府的关注中验收着成效。

6月14日,《新闻联播》刚刚用4分多钟时长,点赞了深圳智慧城市建设;6月17日,深圳智慧城市建设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深圳与新加坡召开智慧城市合作联合执行委员会首次会议,双方通过“云端”签署8份合作谅解备忘录,将联手打造“世界一流”智慧城市样板。

长期以来,新加坡一直是深圳改善营商环境的“老师”。能与新加坡这样智慧城市建设水平在全球排名第一的高段位选手合作,既彰显了深圳瞄准“世界一流”的决心,也反映出深圳的实力已进入一流城市范畴。在去年深圳国际友城智慧城市论坛上,中欧数字协会主席路易吉·甘巴尔代拉就曾说过:世界期待深圳在未来几年成为势不可挡的全球智慧城市领导者。

建设更聪明的城市,用智能化精细化的手段管理城市,用科技化现代化的手段提高全社会治理效能,最终的目的是让企业投资创业更便利更高效,让市民工作生活更便捷更舒心,背后指向的,依然是城市的营商环境。

本周深圳还有两桩与用地有关的新闻,其背后的逻辑仍然是营造更好的营商环境。

6月17日,2020年“加快国土空间提质增效、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十大专项行动工作现场会召开,会上传出消息——2019年深圳全球招商大会签约项目,年内全部“落地”。今年产业用地计划供应量不设上限,确保“符合深圳产业方向和高质量发展需求的优质项目一定有地可落。”

近年来,随着深圳经济总量的快速增长,土地空间能不能支撑未来的经济持续高质量发展,一直被一些人质疑。作为回应,深圳市委书记王伟中书记去年在全球招商大会上公开表态:“优质项目有地可落”。

承诺背后是扎实的行动,深圳市、区在空间挖潜上连续使出大招。

去年刚刚拿出30平方公里集中连片产业用地,不久前又提出加快打造“两个百平方公里级”高品质产业空间。就在17日召开的这次会议现场——坪山区高新区,已签订补偿协议的土地达193公顷,全部拆迁后将连片释放约5平方公里产业空间。

除了产业用地有保障,居住用地出让也频频释放好消息。

6月18日,深圳拍出两块居住用地,小政发现,加上这两宗用地,深圳今年拍出的11宗居住用地中,10宗都给了“人才安居房”。

安居,是当下最受人才关注的政策之一,更是对深圳的未来发展极端重要的国内外高素质人才关注的焦点。为吸引和留住人才,深圳在保障人才居住条件方面,近几年“好手”连出。

2018年深圳开始实施的“二次房改”就提出,到2035年筹集建设公租房、安居型商品房和人才住房共100万套。加快人才房居住用地的供应,正是保障人才住房建设的必要前提。

深圳在拍地中如此“偏爱”人才,恰恰体现了王伟中书记反复强调的“人才优先”战略——深圳要努力打造创造活力竞相迸发、聪明才智充分涌流的“人才特区”,就要在人才政策上“拿出最大诚意”。

本周,还有一则没有引发太大关注的新闻被小政“打捞”出来——6月17日,设立在深圳龙岗法院的全省首个环境资源法庭,敲响了深圳环境审判“第一槌”,这是深圳在司法体制改革领域的又一项创新举措,也是打造更高水平法治建设示范区的重要举措。

法治环境,从来都是营商环境最核心的要素之一。

龙岗法院环境资源法庭,6月5日“世界环境日”当天才刚刚挂牌收案,不到两周就敲响了深圳环境审判“第一槌”,再次体现了世所瞩目的“深圳速度”。

40年快速跨越式发展,深圳既创造了世界城市发展史的奇迹,也面临累积型、复合型、压缩型的生态环境问题。

如何破题?深圳的选择仍然是法治——将法治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有力保障,把司法作为保护生态环境的最后一道防线,为全国环境资源司法实践贡献“深圳智慧”。

新成立的深圳环境法庭,正与深圳知识产权法庭、金融法庭、破产法庭等专业法庭一道,成为深圳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国际一流营商环境的法治底座。

6月18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发布的《2019中国城市营商环境报告》中,深圳综合评价排名第三,位列北京、上海之后。

全国第三,显然不是深圳的目标。

编辑 关越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