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居宜业有魅力!翠竹书记导览最“珠光宝气”街道

读特记者 马晓峰 冯庆 实习生 许春雪
2017-07-31 08:25
摘要

“中国珠宝看深圳,深圳珠宝看水贝。”

“这里是罗湖最干净的街道、深圳市公共配套最‘牛’的街道、中国最‘珠光宝气’的街道…”7月28日下午,罗湖“双周发布”第二场之翠竹专场在罗湖区新闻发布厅举行。翠竹街道党工委书记、办事处主任朱锋以“发现翠竹,一个宜居宜业的魅力城区”为主题,从“宜居”“宜业”两个角度切入,带领大家一同发现翠竹的独特魅力。

罗湖区委常委、宣传部长王萍出席了本次发布会。据悉,“双周发布”是罗湖区的一项新的尝试,是基层政府新闻发布常态化、制度化、专业化的探索及营销罗湖的全新平台。从2017年下半年起,罗湖每月将举办两场发布会,由街道办事处或重点民生部门新闻发言人负责发布和主持;每场发布会邀请40家融媒体记者、数十位居民代表、网民代表、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参加并开展现场互动,目的在于通过常态化、规范化运作,为罗湖全面振兴凝聚共识,激发力量,培育情感,不断刷新和累积罗湖的新记忆、新形象。

罗湖“双周发布”翠竹专场

宜居翠竹:罗湖中心的“10分钟生活圈”

“翠竹就像‘心脏’,处在罗湖的中心位置,既具有现代化的便利,公共配套设施丰富,又被丰富的自然资源环绕,这样的得天独厚的条件在深圳可谓是‘独一份’。”

发布会上,朱锋担任起了翠竹街道的“导游”,对翠竹如数家珍。据介绍,翠竹毗邻深圳水库,被3个市政公园围绕,内部还有1个市政公园、9个社区公园,自然环境十分优美。此外,翠竹坐拥11所学校、15所幼儿园、5所市属医院、5家社康中心;除了四通八达的地面公路网外,还有3、5、7号3条地铁线从这里穿过。“从辖区内任何地方出发,步行10分钟范围内都可以找到公园、学校、医院及地铁站。”

这些年,慈善成为了翠竹不得不提的“关键词”。注重人文关怀的翠竹街道,打造了“10元菜篮子工程”,为社区257名高龄、独居、空巢、慢性病及孤残老年人每天送10元青菜;充分发动了社会力量,动员辖区企业结对138户困难家庭进行帮扶;为辖区8084名60岁以上户籍老人购买了意外伤害险。“在幸福路上,不让一个翠竹人掉队,我们这么承诺,也一直是这样做的。”朱锋说。

在街区文化方面,翠竹街道拥有罗湖区唯一一个百年本土深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水库新村“黎围舞麒麟”,有被评为“中国少儿京剧培训基地”的东湖中学。翠竹街道的百仕达皮影艺术团,曾连续5年承办“罗湖区皮影文化艺术节”,为群众演出逾百场。翠竹街道的每个社区都有自己的文化名家,都有异彩纷呈的社区文化。

翠竹街道党工委书记、办事处主任朱锋讲述翠竹魅力。

宜业:水贝珠宝产业即将“再出发”

水贝工业区是深圳最早建立的工业区之一。20世纪90年代初期,水贝大概有10家珠宝企业。90年代中后期国家对深圳部分珠宝企业实行“黄金寄售”优惠政策,推动了珠宝产业的发展。2003年,水贝吸引了相关联的上下游约300多家黄金珠宝类企业进驻,形成集聚发展的势头。2004年,水贝工业区正式挂牌深圳市黄金珠宝产业集聚基地。

随着深圳整体产业升级,以加工制造为主的珠宝产业也开始转型。水贝珠宝从加工制造地发展成为平台型的全国珠宝批发集散地。随着产业聚集的深入,又逐渐成为全国性的珠宝产业集散地。“中国珠宝看深圳,深圳珠宝看水贝。”如今,全国有七成黄金珠宝产品都来自水贝。

据统计,目前翠竹街道珠宝集聚地共有珠宝生产经营单位3800多家,年营业收入1000多亿元,专业珠宝交易市场 28 个,从业人员近10万人。全年产销值占全国珠宝市场份额50%以上。这意味着,翠竹街道内的珠宝产业不仅能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还能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很多有能力、有抱负的居民甚至能够自主创业。

众人随朱锋一同领略翠竹魅力。

目前,罗湖已经为水贝的发展量身订做了一套完整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案,包括“去、降、补”,让水贝珠宝“再出发”。如罗湖将打造一个珠宝艺术大道,提升片区整体的环境发展;建一个高品质的黄金珠宝博物馆,吸引世界的黄金珠宝新品在这里发布等。

“翠竹的魅力表现在它的历史积淀、文化发展中。”一个城区的发展有历史,有现在,更重要的是要有未来。朱锋表示,翠竹未来将主动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以城市更新为先导,改善陈旧基础设施,拓展发展空间,提升城区空间承载力;打造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标本,推动经济更有质量稳定增长。“我们会全面提升翠竹街道发展质量,打造更宜居、更宜业、更有魅力的翠竹!”

【读特新闻+】

记者提问。

除了基层的党委政府新闻发言人登台发布,罗湖“双周发布”上,媒体记者也纷纷就翠竹的相关工作发问。

“大城管”助建罗湖最干净城区

记者:在2017年6月环境卫生指数测评中,翠竹街道拿到了全市第二名、全区第一名的好成绩。而居民满意度是环境卫生指数测评的重要指标,翠竹街道如何做到让百姓满意?

朱锋:翠竹街道开创了许多新的工作模式,其中,“大城管”工作模式强调以问题为导向,逐个问题攻坚,逐个问题解决,今天解决不了的明天解决;“蓝马甲”工作模式则调动城区拾荒者的力量,给他们一人发放一个“蓝马甲”,让他们回收铁皮、电线、纸张等“有价值的垃圾”,同时划定区域,采用疏堵结合的办法进行治理。

开门办总结,群众来颁奖

记者:您刚刚展示的PPT里有一张照片,照片中一位白发苍苍的长者在给街道工作人员颁奖?

朱锋:这张照片是在街道年终总结大会上拍的,白发长者是德高望重的居民代表项美云。我刚到街道工作的时候,想听听群众的意见,就开创性地让群众参与街道的年终总结会,让群众来给街道工作人员颁奖,收获了不错的效果。后来,这样的做法就被延续了下来。自此,翠竹街道也开始更多地关注百姓,问计于民,以民生需求为导向,帮助群众解决困难。

编辑 程思玮

(作者:读特记者 马晓峰 冯庆 实习生 许春雪)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