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宁百岁演讲感人肺腑 大师深圳寄语催人奋进
深圳商报记者 吴吉 袁静娴
2021-09-29 09:16

编者按

9月22日,受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委托,教育部负责同志到清华大学看望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代表习近平赠送花篮,转达习近平对他百岁生日的祝福,祝愿他健康长寿。

一百年栉风沐雨。无论是在物理界所达到的学术高度,还是在推动科学交流、扶持年轻后辈、大力发展教育方面,杨振宁老先生都堪称楷模。

在大师百岁寿辰之际,深圳商报记者采访了与之有过交集的科学家、普通人,从旁人的视角还原一个真实的杨振宁:他有着令人高山仰止的大师风范,也有着幽默风趣、亲切平和的个人魅力。

杨振宁曾用英文写过一首短诗《九十抒怀》,诗中写道:“我的一生充满了/希冀和奉献/怀着目标、秉持原则/无怨无悔的一生/幸福而长寿……”

这是他对自己的总结,亦是对未来的期待。百岁不短,前路尚长,祝福老先生身体康健,活力无限!

杨振宁。 新华社发

1947年,杨振宁(左)与邓稼先。 CFP供图

“五十年以后,我可以跟邓稼先说:稼先,我懂你‘共同途’的意思,我可以很自信地跟你说,我这以后五十年是符合你‘共同途’的瞩望,我相信你也会满意的。”9月22日,在“杨振宁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贺杨先生百岁华诞”活动上,杨振宁如是说。

“共同途”三个字,是杨振宁老先生一生的追求与总结。

与“邓稼先们”“共同途”,首先要达到学术上的高度。杨振宁在物理学界的学术成就,已经得到科学界的一致推崇。

杨振宁于1922年出生在安徽合肥,父亲杨武之是我国著名的数学家。1938年杨振宁考入西南联大,就读物理系。1945年考上庚子赔款留美公费生,进入芝加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后进入普林斯顿高等研究所工作。

1956年,杨振宁与李政道共同发表文章,推翻了物理学的中心信息之一——宇称守恒基本粒子和它们的镜像的表现是完全相同的。1957年,杨振宁与李政道因提出“宇称不守恒理论”,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这一年,杨振宁35岁,是最早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人之一。

但这并不是杨振宁在科学史上贡献的“巅峰”。在此之前,杨振宁1954年提出的“杨-米尔斯规范理论”,早已被世界公认是20世纪二战后最重要的理论发展。学界认为,如果和“杨-米尔斯规范理论”相比较,“宇称不守恒理论”在物理科学的探索深度以及在科学历史上的重要性,都相去甚远。

中国台湾学者江才健评价杨振宁时表示,如果说牛顿、麦克斯韦、爱因斯坦是第零级的跨世纪伟大物理学家,那第一级的世纪大物理学家就是如费米和杨振宁等的物理学家,第二级则是包括诺贝尔奖得主在内的物理学家。

与“邓稼先们”“共同途”,更要有心系祖国的家国情怀。

杨振宁对中国的科学发展也作出了巨大贡献。1971年,杨振宁顶着巨大的压力回中国访问,是美籍知名学者访问新中国的第一人。

访问结束返美后,杨振宁在美国多个城市演讲,许多美国人因受其影响,开始对中国持友好态度,并愿意同中国亲近;一些美籍华人学者,纷纷回国探访,为祖国的科技教育事业献计献策。

2003年起,他回国定居并在清华大学任教,在培养和延揽人才、促进中外学术交流等方面作出重要贡献。

与“邓稼先们”“共同途”,还要有以己之力“照亮”更多人的责任与担当。

杨振宁作为教育家,在培养中国年轻一代杰出人才方面也作出了重大贡献。1978年,在杨振宁等人的倡导下,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创建首期少年班。同时,杨振宁在美国期间,设立了多个奖金,支持中国学者到美国做研究,并出任香港中文大学物理系荣誉讲座教授,成立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等,培养的人才包括本科生、博士研究生、博士后和年轻访问学者。2003年,杨振宁归国后在清华大学任教,仍坚持每周两次讲授物理基础课,引得许多高校的教师也在旁边教室观看直播。

读懂杨振宁老先生与老友邓稼先“共同途”的承诺,就读懂了他百岁人生里的坚持与意义。

大师风范,山高水长。

杨振宁曾预言:南科大“一定会成功”

2015年做客深圳,鼓励学子要勇于探索全新领域

2015年,杨振宁(左)在南方科技大学。CFP供图

“南科大是我访问过的最年轻的大学,也是近年来国内发展最快的大学,未来二三十年一定会成功!”2015年11月5日,杨振宁先生造访南方科技大学,以《我的学习与研究经历》为题,与师生们畅谈了一个半小时。

据现场亲历者回忆,时年93岁高龄的杨振宁依然精神矍铄,思维清晰,回答问题时娓娓道来。在一个多小时时间里,他“没有喝一口水,也没有卡一次壳”,他的睿智与风度,给南科大师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谈求学经历

两位老师影响一生

在演讲中,杨振宁谈到学生时代对他影响最大的两个人是吴大猷教授和王竹溪教授。杨振宁回忆道,1938年秋天,他通过考试成为西南联合大学第一届新生。1942年春天,为了准备写一篇学士毕业论文,杨振宁找到吴大猷教授,请他做导师。吴先生给了他一本《现代物理评论》,让他去研究其中一篇文章。这篇文章讨论的是分子光谱学和群论的关系。杨振宁因此学到了群论的美妙和它在物理中应用的深入,对其后来的工作有决定性的影响。这个领域叫做对称原理。对称原理占了杨振宁一生研究工作的三分之二。1942年秋天,杨振宁考进了清华大学研究院物理系做博士生,师从清华大学王竹溪教授。王竹溪教授的专长是统计力学,是他把杨振宁引导进了统计力学的研究领域。

谈科研心得

勇于挑战全新领域

“大师领进门,修行靠个人”,杨振宁在演讲中坦言,自己的研究也不是一帆风顺的。

1947年,对于杨振宁来说是“困惑沮丧”的一年。当时他在芝加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选择了实验物理方向。他说,20多个月的时间里,他做的实验总是不成功,“当时很焦虑。”后来杨振宁给自己出了4个理论题目,最终有一个成功了,是关于群论的。因为之前很少有人把“对称”用在核物理中,“我走进去,很快占领了一个新的领域。”杨振宁说。

杨振宁用自己的这段经历告诉年轻学子,一个人最好在研究开始时就勇于探索新领域,“这就像挖金矿一样,如果挖新矿,就容易出成果”。在杨振宁看来,真正有重要意义的、在学术界成功的研究,都基本上经历了“兴趣、准备、突破”三步。

杨振宁总结自己一生的学习与研究经历后,给南科大学子提出了可供参考的宝贵经验:当直觉与书本知识产生冲突时,那往往是最好的学习机会,必须好好抓住;年轻学子与同学讨论,也是极好的深入学习机会。

谈中美教育

各有优劣,取长补短

从西南联合大学到芝加哥大学,再到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杨振宁深切地感受到中国和美国研究思想的差异。他坦言,中国家长常常一味追捧西方教育体制,其实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的教育体制,都各有优劣。“中国教育倡导‘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注重从理论到现象,使得中国学生对不太懂、不清楚的东西有抗拒感。美国的教育体制也不像许多人口中的那样完美,美国学生会把清楚与模糊的知识混起来,无法形成清晰的知识框架。”杨振宁先生表示,正确的教育态度应该是:对于中国青少年,可以让他多学习一些美国启发性教育的精神;对于美国青少年而言,他们掌握的知识比较混乱,反而应该让他们多做一些习题。

杨振宁的深圳故事多

普及科技史 回应得诺奖

“我只是为百年来深受列强欺辱的中华民族做了一个中国人能够做到的事。”1988年,杨振宁第一次到深圳大学作讲座时,曾如此回应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感受。

年少便赴美留学与工作的杨振宁,1971年曾率先以美国学者的身份回中国访问,此后又辗转多次回国,到多个地方演讲、授课,直到2003年底,正式回国定居。其间,杨振宁也数次来深,留下与深圳的多段故事。

为深圳大学生开讲座

杨振宁曾两次到深圳高校演讲。一次是1988年,杨振宁来到深圳大学,以《读书·长学四十年》为题,分享40年所走过的治学道路,并展示了多幅幻灯片介绍自己与师长、同学和合作者的友谊。杨振宁的演讲受到了深圳大学700多名师生的热烈欢迎。

另一次是2015年,杨振宁来到南方科技大学,与南科大的师生分享其学习与研究经历。谈起这所年轻的大学时,杨振宁不忘加油鼓劲:“这是我访问的最年轻的一个大学,也很显然是发展最快的一个大学,未来一定能够成功。”

杨振宁还与深圳的企业合作,共同支持年轻科学家搞研究。2018年,腾讯公司成立20周年,马化腾联合多名科学家,提议设立“科学探索奖”。其中,杨振宁正是联合发起人之一。

2019年首届“科学探索奖”颁奖典礼上,杨振宁亲自到场发表讲话。

指导过的科学家在深工作

中国科学院院士、凝聚态物理学家朱邦芬评价杨振宁归国后的新贡献时,表示可以分为五个方面,其中一点是在培养中国年青一代杰出人才方面所作的贡献,包括创建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支持高校招聘杰出人才。现任南方科技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薛其坤,正是受益于这些新变化的科学家之一。

2013年,薛其坤研究组实验发现了量子反常霍尔效应。朱邦芬认为,没有杨振宁就没有这项成果。

在朱邦芬看来,薛其坤2005年到清华工作,是杨振宁等在关于清华物理系应重点发展实验凝聚态物理的指导方针下的产物。正是杨振宁为张首晟和薛其坤之间的合作提供了平台,使得2013年薛其坤研究组实验上观测到了量子反常霍尔效应。

在深普及科学近代史

在1971年访华时,杨振宁曾说:“作为一名中国血统的美国科学家,在中国科技发展的道途中,我应该贡献一些力量。”

中国科技发展,除了科学研究,科普亦是重要一环。1990年以来,年逾古稀的杨振宁在积累了他大半生物理学前沿研究过程中,开始越来越多地进行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的思考与研究,并呼吁更多人投入科学史研究和科学普及工作中去。

1996年1月,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和中国科学技术史协会,拟在深圳举行第七届国际中国科学史会议,并邀请了一些外国学者参加。当时杨振宁正在香港中文大学讲学。深圳与香港仅一河之隔,能不能就近把他请到深圳来与会?时任中科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副所长、协会秘书长的王渝生被委以重任,领导要求他出面给杨振宁发一封传真,请他担任本次会议国际顾问委员会委员,并在1月17日会议开幕式上发表演讲。

“没有想到,杨振宁当即给我回了一封传真。我一看,真把我给笑坏了。”据王渝生回忆,杨振宁在信中回复道:“渝生秘书长大鉴,邀请收悉,非常愿意与会,请你在1月16日下午三时,在罗湖关过关的中国大陆一方,左边第一个卖茶叶蛋的摊口,跟我见面。”

王渝生说,当时大家看到这一回复都笑起来了,开玩笑地说像是特务在用暗号接头一样。后来,王渝生找到深圳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同志,派专车去香港把杨振宁接到了深圳。杨振宁在第七届国际中国科学史会议开幕式上作了题为《中国科学史近代化的历程》的演讲,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聘请他为研究所的名誉研究员。

(原标题《寿星百岁演讲感人肺腑 大师深圳寄语催人奋进》)

编辑 编辑-周梦璇(客户端)审读 韩绍俊审核 编辑-郑蔚珩(客户端),(冻结)李林夕
(作者:深圳商报记者 吴吉 袁静娴)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