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湖棚改首战告捷:与重大安全隐患赛跑的“攻坚战”
读特记者 冯庆 马晓峰 实习生 罗秋敏
2017-05-05 07:49

 深圳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的形象深入人心,但即便许多“老深圳”也不一定清楚,在罗湖与龙岗交界处的木棉岭、玉龙、布心、长排村、港鹏新村“二线插花地”,还存在着一片有诸多安全隐患的棚户区,与深圳城市形象格格不入。

去年,在深圳市和罗湖区、龙岗区的高度重视下,罗湖棚改“攻坚战”全面打响。从12月20日正式启动全面签约和房屋拆除至今,3400多名工作人员昼夜驻守一线,多项创新举措有力推出,罗湖棚改得到“插花地”广大群众的支持和拥护。

4日,罗湖棚改新闻通气会上传来好消息:仅仅4个多月,罗湖棚改房屋当事人补偿安置协议签约率已达97%;9.3万余居民基本搬离(相当于一个小县城的人口),近3300名师生在春节前一个月已妥善分流安置;清空交付房屋1100多栋,已拆除房屋500多栋……罗湖棚改保质保速完成了第一阶段的工作目标,可谓首战告捷。

隐患叠加,“达摩克利斯之剑”高悬于空

一连串数字的背后,是一场场与重大安全隐患的赛跑。

一栋栋无规划、无审批、无验收的“握手楼”簇拥在山坡之下,有的楼体已经出现裂缝,有的楼外就是几十米落差的斜坡,杂乱的电线在空中交叉密布犹如“蜘蛛网”,狭窄的小道根本容不进消防车……

随着罗湖棚改顺利推进和居民搬离,如今走在玉龙新村等“二线插花地”区域,昔日的人声鼎沸已成人去楼空,但是棚户区的种种隐患迹象仍随处可见,触目惊心。

安全无小事,责任大于天。这绝不是危言耸听。

这里地处深圳原特区内唯一的“广东省斜坡类地质灾害高易发区”,历史上就曾因山体滑坡引发多起安全事故。地质灾害频发、建筑质量堪忧,加上消防、交通、治安、环境等等隐患叠加,无怪乎有居民称:住在这里就如同头顶上悬着一把明晃晃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时时担惊受怕。

险情就是命令。2016年,市委市政府决定将罗湖“二线插花地”改造整治作为深圳“城市管理治理年”的突破口,作为消除重大公共安全隐患、改善居民居住环境的“一号民生工程”。时任广东省委副书记、深圳市委书记,现任广东省省长马兴瑞曾多次到罗湖棚户区实地调研并屡屡强调,要全面落实中央、省有关安全生产和公共安全工作决策部署,勇于担当,攻坚克难,坚决打赢“二线插花地”改造整治硬仗,以更大力度扎实筑牢城市安全防线。

深圳迅速建立起市、区、现场、片区四级棚改指挥体系。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张虎,市委常委、市政府党组成员杨洪担任市棚改领导小组“双指挥长”,罗湖区委书记贺海涛、区长聂新平任罗湖棚改指挥部“双指挥长”,相关区领导担任罗湖棚改现场指挥部“双指挥长”,并成立了木棉岭、布心、玉龙3个片区指挥部。一场棚改“攻坚战”就此打响。

破冰前行,直面“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棚改是群众的呼声,是政府为了改善民生实行的重大工程,但罗湖棚改这块“硬骨头”并不好啃。

罗湖先后组织到北京、上海、辽宁等地学习棚改经验,却发现罗湖“二线插花地”情况与全国各地都不相同。调查显示,罗湖棚改面临三个“前所未有”:范围之大前所未有、产权关系之复杂前所未有、公共安全隐患之大前所未有,加上其片区房屋多为历史遗留违法建筑,行政征收无法直接实施。京沪等地棚改专家甚至断言:罗湖“二线插花地”棚改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堪称“中国棚改第一难”!

艰难复杂的现状,决定了罗湖棚改唯有迎难而上、改革创新,方能破冰前行。

面对困难,罗湖区雷厉风行,在市规土委、市住建局、市法制办等市直部门的指导下,组织各方力量反复研究了28部相关法律、800万字法规条文,开展摸底调查和研讨论证数十次,经过紧急摸底调查和反复研讨论证,于去年9月底拿出了系统的棚改政策、模式和相关标准,并报市政府同意后实施。

罗湖棚改的创新之举可圈可点。如创新提出“政府主导+国企实施+保障性住房建设”棚改实施模式,即政府负责投资、拆迁、签约谈判等,打破原有市场主导的以城市更新推动改造惯例;深圳国企龙头天健集团只提供签约、查丈、拆除、回迁服务等,项目盈亏与其无关;为实现社会效益最大化,新建项目除当事人回迁和公共服务配套外,其它全部规划为保障性住房。

再如“两阶段三方向一目标”推进方式。第一阶段根据棚改补偿标准与当事人进行协商签约,尽快全面达成棚户区改造共识,促进“早签约、早改造、早受益”;第二阶段为了公共利益,对未签约当事人房屋依法依规启动行政征收和行政处罚;最终实现房屋全部拆除,实施棚户区改造,彻底消除安全隐患。

罗湖棚改还创新实施“政府法务人员+执业律师”的法治支撑。棚改项目启动后,现场派驻102名具有执业资格的律师及超过10名专职政府法务人员,对操作全过程进行合法合规性管控。由于罗湖“二线插花地”棚户区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决定了其相关做法原则上只能在罗湖“二线插花地”棚户区封闭运行,在深圳其他区域不具备可复制性。

以人为本,书写“深圳速度”和“深圳质量”

“棚改是大势所趋,如果不是因为小孩上学,我早想搬走了。”湖北洪湖籍“的嫂”薛大姐在木棉岭已住了四五年。她打心里支持拥护棚改,就是忧心孩子的就学问题。

和薛大姐有同样顾虑的棚户区居民不在少数。棚改是场“硬仗”,必须制度创新,寻找“最大公约数”。与此同时,棚改又具有鲜明的公益性,这就要求在实际工作中,还需要“软”下来,以人为本,尽一切可能为居民考虑。

为了打消家长们的后顾之忧,罗湖棚改现场指挥部专门成立师生分流安置组,仅一个月,3个片区2944名学生和292名教职工被妥善分流安置。针对有些居民担心搬离后的租房问题,棚改工作组不仅四处打听介绍房源,还联合中介公司首创房源租赁“集市”,极大地方便了片区居民。

近日,《罗湖“二线插花地”棚户区改造专项规划》正式公布,作为深圳首个棚户区改造示范项目,罗湖棚改的未来图景已清晰可见。改造后的片区,将依据《深圳市城市规划标准与准则》相关要求,高标准规划公共配套与基础设施,并引入新兴技术规范,使之一举告别“脏乱差”,变身为宜居的城市社区,让全体居民共享深圳的发展成果,打造成深圳乃至全国的“标杆”。

“二线插花地”是深圳独特的历史记忆。罗湖“二线插花地”棚户区改造,不仅是民生安全使然,也是特区发展的必行之路。罗湖棚改仍在路上,深圳敢碰城市“痛点”,不断书写“深圳速度”、“深圳质量”与“深圳效益”的行动也将一直继续下去。

编辑 桂桐

(作者:读特记者 冯庆 马晓峰 实习生 罗秋敏)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