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讲解怎样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学习中国
2017-04-29 17:11

进入21世纪,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全球金融危机,此后希腊等国又爆发主权债务危机,中国是目前为止唯一没有经历过重大系统性金融危机的经济大国。居安思危,有备无患。如果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国家安全就可能面临重大威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就可能被迫中断。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我们有信心和底气、有能力和办法。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四十次集体学习时指出:“维护金融安全,要坚持底线思维,坚持问题导向,在全面做好金融工作基础上,着力深化金融改革,加强金融监管,科学防范风险,强化安全能力建设,不断提高金融业竞争能力、抗风险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请随“学习中国”小编一起学习。

图为:2017年4月25日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就维护国家金融安全进行第四十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主持学习。

一、准确判断风险隐患

防控风险首先要发现风险,找准风险发生的原因。习近平指出:“准确判断风险隐患是保障金融安全的前提。”“对存在的金融风险点,我们一定要胸中有数,增强风险防范意识,未雨绸缪,密切监测,准确预判,有效防范,不忽视一个风险,不放过一个隐患。”

正确研判我国可能面临的系统性金融风险。随着经济增速下降、新旧产业转型,我国金融风险逐步显现,过热的房地产行业及相关不良贷款、地方政府债务违约风险、资本外逃、人民币贬值压力、互联网金融违约事件频发等问题,对整个金融系统的流动性造成极大压力,其中任一风险的爆发都可能危及整个金融系统的稳定性。同时,国际金融市场正处于一段不稳定时期,美元进入加息周期,全球范围内资本回流美国的趋势加强,特朗普政府贸易保护主义趋势明显,欧盟内部分成员国财政危机难以平抑,英国启动正式“脱欧”,部分发展中国家陷入了经济衰退。我国面临的外部风险不可忽视,需要正确研判和应对。习近平指出:“总体看,我国金融形势是良好的,金融风险是可控的。同时,在国际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因素综合影响下,我国金融发展面临不少风险和挑战。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金融危机外溢性突显,国际金融风险点仍然不少。一些国家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调整形成的风险外溢效应,有可能对我国金融安全形成外部冲击。”

 加强风险监测预警,动态排查风险隐患。国内监管部门的动作往往滞后于市场发展的步伐,常常在金融过度创新的负面影响暴露后才介入监管,凸显风险研判能力不足。习近平指出:“要加强对各种风险源的调查研判,提高动态监测、实时预警能力,推进风险防控工作科学化、精细化,对各种可能的风险及其原因都要心中有数、对症下药、综合施策,出手及时有力,力争把风险化解在源头,不让小风险演化为大风险,不让个别风险演化为综合风险,不让局部风险演化为区域性或系统性风险,不让经济风险演化为社会政治风险,不让国际风险演化为国内风险。”

图为:2017年4月25日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就维护国家金融安全进行第四十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主持学习。

二、有序化解突出风险点

金融风险短期要靠堵,即进行有针对性的防范和化解,目的是治标,为治本赢得时间。2016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把防控金融风险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下决心处置一批风险点,着力防控资产泡沫,提高和改进监管能力,确保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

处置风险点。当前系统性风险总体可控,但对不良资产、债券违约、影子银行、互联网金融等累积风险要高度警惕,下决心处置风险点。要坚决治理市场乱象,坚决打击违法行为。对于触碰风险红线的,要坚持露头就打,出手要快、下手要狠,确保把风险消灭在萌芽状态;对于形成风险隐患的,要增强同风险赛跑的意识,跑在风险前面,瞄准要害、果断处置,确保不发生系统性风险。习近平指出:“对可能发生的各种风险,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增强责任感和自觉性,把自己职责范围内的风险防控好,不能把防风险的责任都推给上面,也不能把防风险的责任都留给后面,更不能在工作中不负责任地制造风险。”

做好应急性管理。对于金融风险的持续演变,要明确市场化处置和危机救助的时点和边界,对金融危机的可能性和影响做出预案,对危机模式下救助的对象、条件、范围、方式等,未雨绸缪,明确规则,当引发危机的风险点到来时,该出手时就出手。习近平指出:“资本投入、安全生产、股市调控、互联网金融管控等都是高风险、高技能的,如果判断失误、选择不慎、管控不力,就会发生问题甚至大问题,严重的会影响社会稳定。一段时间以来,在安全生产、股票市场、互联网金融等方面连续发生的重大事件,一再给我们敲响了警钟。现在,经济社会管理难度很大,各种复杂因素很多,出现一些失误是难免的,但学费不能白付,要吃一堑长一智,举一反三,避免同一种失误一犯再犯。对各种项目、投资、金融活动,要深入研判、评估风险,不能见钱眼开,有奶就是娘。简政放权、先照后证不是不要管理了,该管的还要管,上级部门放的权,下级要接住,不能出现真空地带,这也是守土有责。”

图为:2017年4月25日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就维护国家金融安全进行第四十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主持学习。

三、推进金融监管体制改革

制度和机制是筑牢金融风险“防火墙”。要不断推进金融监管体制改革,保证我国金融体系总体稳健,金融风险总体可控。习近平强调:“防控金融风险,要加快建立监管协调机制,加强宏观审慎监管,强化统筹协调能力,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风险。要及时弥补监管短板,做好制度监管漏洞排查工作,参照国际标准,提出明确要求。”

加强宏观审慎监管。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来,主要经济体都对其金融监管体制进行了重大改革,其中突出体现为建立以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风险为目标的宏观审慎管理制度。宏观审慎政策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金融监管和宏观调控框架改革的重心。我国也在不断探索完善宏观审慎管理。2009年,中国人民银行开始系统研究宏观审慎政策框架,2011年引入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制度,并在2015年将其升级为宏观审慎评估体系(MPA),2016年将表外理财纳入宏观审慎评估。根据资本流动的新特点,在2015年将外汇流动性和跨境资金流动纳入了宏观审慎管理范畴,进一步完善了宏观审慎政策框架。新时期,人民银行明确提出探索建立“货币政策+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政策框架,积极探索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的协调配合。

快建立监管协调机制。金融监管最大的问题是怎么管的问题。现行的监管法律框架是分业监管。当前,金融混业、跨业经营已经事实上形成了分业监管不能触及和覆盖的领域,存在监管真空和漏洞。2015年股灾以及近期出现的跨保险市场和股票市场的过度举牌事件,都要求我国必须尽快建立起全覆盖、全链接的协同金融监管体制。在金融监管协调方面,我国有一定的探索实践。早在2013年8月,国务院同意建立由人民银行牵头的金融监管协调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其具体职责包括:货币政策与金融监管政策之间的协调;金融监管政策、法律法规之间的协调;维护金融稳定和防范化解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协调;交叉性金融产品、跨市场金融创新的协调;金融信息共享和金融业综合统计体系的协调等。下一步,推进金融监管体制改革,要探索建立一个超越现有机构之上、具有决策权的协调机制,让相关的监管机构能够在风险露头的时候进行统一协调和部署,杜绝监管真空,确保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

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是一场硬仗,要加强监测、识别和预警,保证风险防控耳聪目明,监管地带没有真空。习近平指出:“我们必须把防风险摆在突出位置,‘图之于未萌,虑之于未有’,力争不出现重大风险或在出现重大风险时扛得住、过得去。”

编辑 夏岩青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