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听美文234期【散文】王一宪 | 童年的小屋
王惠平
2020-05-19 11:36



童年的小屋

作者  王一宪   朗诵  蓝予


如今生活在大都市的孩子们,一准无法理解我童年视为天堂的那间小屋,它像影片附在胶卷上一样,几十年都藏在我内心深处。

它是我家院子里一间杂物房,一块块青砖砌起来,屋顶是翻新时盖上去的大红瓦,朴素地像个不会打扮的乡下姑娘。院里有个花园,爸爸常种上些鸡冠花或向日葵什么的。秋风初上,红红的“鸡冠”捏起皱折,煞是好看。酷夏将去,黄灿灿的向日葵太阳转动,调皮地露出牙齿。几束细藤从泥土里钻出来,悠闲地顺着墙根往上爬,一直攀上屋顶,偶尔点缀几朵浅紫色小花,给小屋戴上美丽的花冠。推开小木窗,一阵清香浸入心扉,凉爽极了。

小屋很久没有堆放东西了,吊着一盏15瓦的白炽灯,房梁有点霉味,墙体泥沙松散。我和小伙伴找来一些装木炭的草包,铺在地上,在木柱上拉一根铁丝,挂上破床单,好戏就这样开演了。我们满地打滚,又笑又嚷,学着电影分配角色,可谁也不肯演坏人,常为这个闹得不可开交。我们灰头土脸,满头大汗,脸蛋红扑扑的。说实话,那时的童趣是现在孩子们无法想象的。

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我们停课了,院里的小学生无聊至极,在办公大楼里上窜下跳。一天,我发现图书馆的门被砸开,便溜了进去。哎呀!我被眼前堆成山的书惊呆了,一排排书架上,堆放着各种画册,靠墙书柜里,立着许多砖头一样厚重的书。出于好奇,我随手翻开一本,顿时目瞪口呆,不知道哪来的力气,一下子把砖头般重的书扔了出去,天哪!书里面的插图尽是外国人。我一溜烟似地跑回家,把看到的情况告诉了妈妈。她小声地对我说:“书是世上最好的课本。”

第二天晚上,我小心翼翼地靠近图书室,推开门“偷”了一本书带回小屋,拉开那盏不太亮的白炽灯,闻着花园里沁人心脾的花香,睡在柔软的草包上,四周静悄悄地,没有声音,没人打扰,我沉浸在书里,舒服的不得了。看完了还回去,再“偷”一本。整整三年,我享受着各种书籍带来的乐趣,感受着书中人物的悲喜交加,体验着人间沧桑苦难,拼命汲取着书中的养料。

我以小学文化看书,不认识的字就猜,不懂的句子就跳过去,与其说看书,不如说是“活吞”了那些文字。“吞”下《红楼梦》,还觉得不过瘾,把竹篙插在花园里,小屋被命名为:“潇湘馆”。妈妈笑道:“你想当林妹妹啊?她有肺病哦。”我仿佛受了奇耻大辱,大声叫道:“我就是想当林妹妹!”

记得,“吞”下《基度山伯爵》,我突发奇想,找来铲子,掀开草袋,想从小屋地面挖下去,说不定能挖出一条通道,与藏宝人汇合,他送给我藏宝图,我可以找到金银珠宝。妈妈说:“就是把这房子挖塌,也不会有什么藏宝人啊!”我不听她的劝告,执意要挖,可惜人小力薄,一铲子下去,只蹦出几个小土疙瘩,不一会儿,胳膊酸疼,只好作罢。

多少年过去了,童年的小屋在我心里依旧是读书的摇篮,拯救灵魂的天堂。它让我享受了奢侈的爱恨情愁,获取了课堂之外的知识。这些经典书籍引领我,从含苞待放的童年走到了篱菊金黄的秋季。小屋早已不在了,在我眼前,依然开放着火红鸡冠花和紫色牵牛花。当年挖地道,希望找到宝藏,如今我正在享受着这笔精神财富。

真的,好怀念童年的小屋啊!

(本文选自《田野漫步》一书,略有删减。)


作者简介


王一宪,网名道长,高级职称,深圳市作家协会会员、福田区群文学会监事、多次获得全国、省、市、区文学征文大赛奖项,2016年出版《岗厦村文氏的前朝后代》(中国言实出版社出版)获福田区文化体育专项资金资助。2019年出版散文集《田野漫步》(江西教育出版社),任《岗厦文氏族谱》编綦委员会副主任,任福田区教科院《福田十三个古老村落历史故事》撰稿人。

朗读者


蓝予,本名王惠平,深圳特区报新媒体《读特》“聆听美文”栏目的编辑。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深圳市作协理事。现已出版一本长篇小说《苏醒》、五本散文集《得闲来叹茶》、《人与动物的距离》、《转身回眸》、《心灵的故乡》、《柳黄霜白时的背影》等。一本《蓝予国画作品选》。

监制:夏岩青  录制:杨义  编发:读特APP   点本文右下角:下载读特客户端收听。

如果您喜欢《聆听美文》,请给我们投稿,加微信:251330018

(作者:王惠平)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