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特区建发集团十周年发展纪实:高质量迈向“千亿骨干国企集团”
2021-08-20 14:55

梳理深圳这十年的改革发展进程,从勾画全球 400 多个地区的 5800 多项规划蓝图,到建设运营全市 1756 公里通信管道资源;从海上雕琢出超 7.44 平方公里的海洋新城,到密布城市道路的 5G 多功能智能杆;从扎根中国三省四市的 22 个产业园区及配套项目,到大洋彼岸“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友谊学校,透过这一系列“超级工程”,我们发现了同一家企业的身影——深圳市特区建设发展集团有限公司(下简称:特区建发)。

在激情奔涌中诞生,在改革创新中奋进。2011年8月,特区建发因应深圳投融资改革而生。 服务大局、服务城市、服务产业、服务民生,是特区建发始终坚守的使命担当。

十年来跟党一起奋斗,特区建发的功能定位从市级综合性投融资平台,到市基础设施投资建设平台,再转型升级为发挥市基础设施投资建设运营平台、科技园区开发建设运营平台、海洋产业发展综合平台、绿色环保产业发展平台“四大平台”功能作用,业务范围从单一的投融资业务向基础设施全域多元化发展,构建起城市规划、投资、建设、运营的全产业链模式。集团由成立初期的 50 亿元启动资金到目前实现总资产 939.29 亿元,净资产 424.80 亿元,正努力成为具有示范作用的新型城市发展综合运营商。

特区建发用十年奋进历程,回答了现代企业发展中的关键命题:一家企业如何与时代共成长、一家企业如何与城市共生、一家企业如何引领产城人共融。

历史拓路,改革引领

“拓荒牛”开启奋进之路


特区建发发展十年来,经历了两个重要阶段。

第一阶段从 2011 年起步,2011 年 8 月,深圳建发经深圳市委市政府批准成立,这是深圳首次探索以投融资模式改革,为市政设施公共事业提供资金保障。

“公司刚刚成立,还没有营业收入,到哪里去筹款?”李文雄至今难忘集团召开第一次领导班子会议时的情景。企业刚成立,就接到市政府交办筹集 40 余亿元战略资金的任务,大家顿时一筹莫展。

“只要深圳有需要,特区建发就一定要做到!”经过深入讨论和集思广益,大家最终达成共识。化考验为动力,特区建发积极拓展融资渠道,在成立次年就与超过 20家金融机构建立合作关系,获授信总额达 437 亿元。

创业初期的“融资突围”,是特区建发践行服务大局、服务城市初心使命的生动写照。这一时期,特区建发累计完成深圳市政基础设施、民生等重大项目融资支付 78.42 亿元,并参与一批基础设施和产业园区建设,比如国际低碳城、留仙洞战略性新兴产业总部基地、外环高速、深中通道、深河产业城等,为深圳经济特区一体化发展、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区域经济合作、城市更新改造作出重要贡献……特区建发创立初期的企业标识—昂头向前的“拓荒牛”形象,正是集团发展内涵的有力表达。

第二阶段跨越始于 2016 年,特区建发迈入平台功能转型期。

随着深圳投融资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特区建发作为市级综合性投融资平台的功能作用

逐步减弱。2016 年 2 月,深圳市政府明确特区建发作为市基础设施投资建设运营平台,承担地下综合管廊、围填海等基础设施建设任务。基础设施建设,是引领城市发展的重要支撑。产业园区发展,为深圳产城人融合作出领先探索。在上述政府重大战略任务中,国有资本的基础性、先导性、公益性表现得特别充分。

特区崛起,建发力量。作为深圳市属全资国有企业,特区建发这个名称寄托了深圳市委市政府对集团的期望,自特区建发成立至今,也一直在努力担当起支持深圳建设的使命和责任,真正做到名副其实。

创新先行,城市共生

深入城市血脉三大平台促发展


2016年2月,市政府进一步明确特区建发作为市基础设施投资建设运营平台,承担地下综合管廊、围填海等基础设施建设任务,形成“市基础设施、科技园区和功能性投资”三大平台功能定位。

深圳外环高速车辆如梭,从空中俯瞰,它连接起深莞两城,成为粤港澳大湾区互联互通的一条重要“加密线”。鲜有人知,早在 7 年前,特区建发就开始推进这一“超级工程”的建设。

基础设施建设,是引领城市发展的重要支撑。成立至今,特区建发代表深圳市政府参与深中通道、外环高速、轨道 12 号线和 13 号线、珠江水资源配置工程等重大基础设施投资,累计完成出资 321.29 亿元。

向地下延伸,为深圳城市发展拓展空间。特区建发推进 14 个地下综合管廊建设,接收运营 18.57 公里的综合管廊,集约 100 万立方米地下空间,拓展地下空间深层开发利用,探索高压线下地投资融资模式;助力深圳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特区建发统筹推进海洋新城建设,推动重大海洋产业项目落地。

产业园区发展,为深圳产城人融合作出领先探索。10 年间,特区建发在深圳重点

片区建设运营创智云城、云智科园、尚智科园、深汕湾科技城等 14 个科技园区及配套16项目,总建筑面积 440 万平方米,深圳市外储备 49 平方公里园区资源并逐步开发。集团聚焦全链条产业特色,探索构建“高品质产业空间 + 综合性金融服务 + 产业资源整合 + 专业增值服务 + 要素平台赋能”的现代园区运营管理模式。

功能性投资外溢延伸,让深圳产业共建品牌在全国绽放。深河产业城、广安(深圳)产业园、深圳(哈尔滨)产业园等,带土移植“深圳经验”,持续输出“基础设施 + 产业园区 + 产业配套”的产业共建品牌;深河人民医院、深汕中心医院等重大援建项目,极大改善了当地民生福祉;巴布亚新几内亚的中国—巴新友谊学校、公交站亭、市政道路改造项目,更是获评中国企业海外形象建设“卓越社会责任类”优秀案例。

企业转型带来“换挡提速”。仅仅在集团转型的第二年,特区建发就迎来项目开工热潮。这一年,集团新开工项目达 16 个,涉及海洋工程、综合管廊、产业园区、援建医院和学校,遍布深圳、汕尾、河源、广安、巴新等地。

不忘初心 担当使命

破解超大城市治理与发展新命题


“特区建发所有的‘危’都来源于自身发展质量不高,所有的‘机’都要通过高质量发展才能抓住,唯有加强改革创新和能力建设,才能赢得高质量发展的主动权。”李文雄说。

为全球探路,破解超大城市治理与发展的新命题,是深圳在新时期的重要使命。而在城市转型的新征程中,特区建发高标准、高质量拓展新兴业务板块,为城市战略性发展铸就坚实产业力量。

探索全球新基建的创新课题。“十三五”期间,特区建发创下多个全国“第一”,截至目前,特区建发新建及接收多功能智能杆约 4186 根;推动城市智慧停车业务,接入超过 1.1 万个停车场静态数据和 4700 个停车场动态数据;城乡规划方面,全方位参与深圳及全国多个重点地区和城市宏观政策研究和规划编制。

探索全球海洋城市的产业命题。在珠江口东岸、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区域,总规划面积达7.44平方公里的深圳市海洋新城一片火热的建设景象。“十三五”期间,特区建发获得深圳市海洋新城海域使用权证和开发建设统筹实施主体资格,成为深圳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有力抓手。  

作答超大城市治理的绿色命题。在深圳宝安的大空港围填海填料前期现场加工处置区,拆除建废生产线正在运行。项目占地约 7.22 万平方米、总投资约 4.5 亿元。特区建发所属环境科技公司将提升建废处置、技术咨询、建废清运一体化综合服务能力,为深圳建设“无废城市”贡献力量。

值得一提的是,深圳市唯一市级基础设施投资母基金由特区建发控股的基金管理公司负责运营管理,用于支持政府负有责任又适宜市场化运作的基础设施项目及投资相关领域企业股权。目前,基础设施基金已完成投资 30 多亿元。

回望特区建发的一系列“超级工程”“民生项目”,都具有突出的前瞻性和领先型,特区建发直面新型城市发展的机遇和挑战,挑最难的事情做,扛起了别人不敢扛起的责任。    

十年发展,人才是企业发展的根本动力。特区建发全面推进薪酬管理机制、绩效考核改革,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如今,集团拥有2100多名员工,平均年龄35岁,“担当、创新、共享”的企业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十四五”期间,特区建发将主动融入深圳在更高起点推进改革开放的战略布局,以提高企业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为深圳“双区”建设和综合改革贡献更大的力量。 

(原标题《深圳特区建发集团成立十周年发展纪实:高质量迈向“千亿骨干国企集团”》)

编辑 编辑-周梦璇(客户端)审读 韩绍俊审核 特区报-张雪松,李林夕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