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为防止发生大规模的医护人员和普通患者及市民的交叉感染,广东省卫健委发文,明确要求全省各医疗机构耳鼻喉科若不能达到合格的防护要求,停止所有诊疗活动;若能达到合格的防护要求,停止普通门诊,仅提供急诊服务。
此时,深圳市龙岗中心医院耳鼻喉科刚刚开科不久,一切尚未走上正轨。全科仅有 5 名医生,3 名护士,能独立值班的医生仅有 4 名;开设门诊仅仅 20 天,病房还未设立。
然而,面对疫情,科室的专业范畴又是病毒入侵人体和进一步感染他人的必经之道。新型冠状性病毒主要经飞沫传播、气溶胶传播、接触传播,无一不和鼻腔、咽喉和口腔有关。耳鼻喉科的诊疗全过程基本上就是与患者飞沫、气溶胶全程面对面接触的过程。耳鼻喉科是全线停诊,还是坚持维持急诊?该院耳鼻喉科主任杨贵和全科医护人员一致认为,作为医院的有机组成部分,不能全线停诊,而应以急诊的形式加入全院的战斗序列,投入这场抗疫战争。在危险面前,他们选择了坚守。
以什么样的姿态加入战斗?这是摆在全科面前的第一道考题。大家通过分析新型冠状性病毒的感染途径和发病特点,认为新冠肺炎有相当一部分患者的首发症状可能并不是发热,而可能是咽部不适、咽痛、咳嗽等呼吸道症状,这部分疑似患者甚至可能确诊患者会越过发热门诊,进入耳鼻咽喉科急诊或者呼吸内科门诊。随后陆续发布的新冠肺炎诊疗指南和相关的临床实践也证实了这一重要判断。如果把整个医院抗击新冠肺炎的战斗部门摆成一个阵列,发热门诊、感染科、影像科等等无疑是第一线阵列的中坚力量,而耳鼻喉科和呼吸内科一道,实际上也是第一线阵列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意识到耳鼻喉科在这场战疫中处在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他们也就迅速摆正姿态,以昂扬的斗志投入到这场战役。
科室的全体员工取消了春节休假。护士范婷婷得到通知后毫不犹豫地将好不容易才抢购到的回重庆的机票退掉,其他医生护士也全部取消回老家或者到外地的春节安排。
该院耳鼻喉科每一天的急诊班,都会接到若干咽部异物、咽部疼痛、鼻出血的患者,这些患者都要摘下口罩,由医生护士检查鼻部、咽部。有的需要在鼻镜喉镜下进行治疗。若在平时,这些都是常规操作,但是在新冠肺炎疫情的特殊时期,这都可能是他们和病毒面对面的时刻。每一个当班医生,还有刚刚接触专科不久的范婷婷、廖嘉旋、魏梦娟三位护士,这时虽然难免会心生怯意,但都不曾后退,在做好自身防护的前提下,为每一个患者做好详细的检查和认真的治疗。这期间一定会伴随着患者或轻或重的咳嗽、喷嚏。往往每完成一次鼻镜、喉镜,取出每一根鱼刺或者其它异物,填塞好每一个出血的鼻腔,医护人员的内心都会如释重负,但是这时候他们才会发觉自己的面罩上早已布满了患者的唾液、痰液甚至血液。
气管切开是耳鼻咽喉科的专科操作。龙岗中心医院作为一个收治重症患者较多的三甲医院,几乎每周都会实施若干次气管切开术。由于在气管切开的过程中,患者会有大量的气管分泌物喷射出来,因此气管切开术和气管插管术一起,被列为院内感染的最高危手术。战疫时期尤其是前期,不能保证每一个住院患者都已经排除新冠肺炎感染,所以每一次气管切开都要做好三级防护;几乎实施每一次手术,医生既要承受全身防护装备的额外重压,又要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即使如此,他们仍然不辱使命,为配合其它科室做好了每一例气管切开手术。有一次,该科室副主任医师郑加创、易恩欢和主治医师张俊伟一同在 ICU 病房做完手术,脱下全身湿透的防护服时,才发现虽然全程戴着面罩,但是患者的血液还是喷射到郑主任的口罩上。气管切开的高暴露风险由此可见一斑。
"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在疫情防控初期,特别是接诊了若干可能的疑似病例后,大家为了保护家人和他人,有人将孩子紧急送回老家,有人住在医院值班房长达十多天。解除了后顾之忧,更能轻装上阵,坚守阵地。
疫情发生以来,耳鼻喉科在杨贵的带领下,没有丝毫退缩,迎难而上,无畏坚守,不辱使命。1 月 20 日至今,共接诊门诊患者 679 人,其中急诊 453 人,完成气管切开手术 12 例,耳鼻喉内镜检查 481 人。在此期间全科同事亲如家人,密似战友,科内始终洋溢着战疫必胜的精神。大家互相打气,互相鼓励,业余时间即使不能相聚,也在微信群里一起学习,一起分享。
(深圳晚报供稿)
编辑 冯进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