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运特评|日日行不怕千万里

深圳特区报记者 陈强
2021-08-05 17:18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本届奥运会,中国军团在游泳上再获佳绩,而田径场上一个个的历史性突破,国人欣喜的同时,“当今世界殊”。

苏炳添百米第六,两破10秒大关;谢振业200米、王春雨女子800米的历史性突破;朱亚明三级跳17米57摘取银牌,把40年前前辈邹振先的17米34提高了0.23米;男女4×100米接力双双进决赛;女子铅球金牌、链球银牌……

已经结束的游泳大赛,中国队3金2银1铜的成绩,超过里约奥运会。张雨霏200米蝶泳金牌和100蝶泳银牌,汪顺200米混合泳金牌,中国女队4X200米自由泳接力金牌,中国队男女4X100米混合泳接力银牌,李冰洁女子400米自由泳铜牌,……

长期以来落后的中国田径运动,在东京奥运会上取得一系列的历史性突破,展现出鱼跃龙门的整体性长足进步。

众所周知,田径是“运动之母”,世界体坛、奥运会上,“得田径得游泳者得天下”,早已是共识共论。

积贫积弱太久的中国人,自重返奥运殿堂后,奋斗的思路非常明确,先从我们擅长的项目入手,实施夺金披银摘铜战略,乒乓球、羽毛球,体操、跳水,射击、举重,等等,逐步站稳脚跟和扩大优势,同时,在田径、游泳等大项上,励精图治,孜孜以求,求发展奔腾飞的脚步,也从未停留。

1994年,国家体育总局制订出“119工程”战略,并第一时间实施。

所谓“119工程”,是指“在游泳、田径和水上三个大项的奋斗目标”,“119”是三个大项加起来金牌总数。

为此,针对性的实施措施紧紧跟上。

首先,“集中训练”是重要的手段。2001年,国家游泳管理中心重新组建一支固定的、常设的国家队。通过这种形式,把“举国体制”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运动员集训之后,最重要的便是管理,皮划艇队就成立了当时中国体育界还非常罕见的“博士训练组合”,并聘请高水平外教,同时不断提升科技含量。

其次,财政投入大幅增加。从2001年开始,按照“119计划”,对水上中心每年的经费投入增长近1倍,达到2000万元,还特批了300万元的器材购置费和100万元的出访竞赛费用。

第三,“引进来与走出去”,勇于学习外国的先进技术与经验。从2007年开始,中国游泳开始大规模的“洋务运动”,请世界级教练来华执教,刘子歌、张琳、焦刘洋等等选手,奔赴澳大利亚训练。2010年,孙杨与朱志根教练便一起前往澳大利亚昆士兰州,跟着随丹尼斯·科特莱尔训练了70天。

君看构大厦,何曾一日成。

励精图治之下,成效慢慢显示。

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田径大项,中国收获两枚金牌,一个第四,两个第六,一个第七和两个第八名,总成绩为31分,是悉尼奥运会上的3倍。其中,男子110米栏刘翔跑出12秒91夺得金牌,创造了历史。水上项目,帆船一银、一铜和两个第七;划艇一个第四,一个第五和一个第七名;皮划艇获一枚金牌,一个第四和一个第七名。其中孟关良和杨文军拿下的皮划艇金牌,是中国水上项目的第一枚金牌。

游泳获一金一银,一个第四,两个第六,一个第七和一个第八,总分29分,比悉尼奥运会时翻了一番。尤其是罗雪娟的问鼎,让人看到了希望,更坚定了信心。

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已经是成效显著。水上项目拿到三枚金牌:男子500米双人皮划艇冠军(孟关良/杨文军卫冕),殷剑获女子帆船帆板-RS:X级金牌,以及女子四人双桨赛艇金牌(唐宾、金紫薇、奚爱华、张杨杨);游泳,张琳夺得男子400米自由泳银牌,实现了中国男子游泳项目奥运会奖牌榜零的突破。此外,在这三个大项上,中国队还拿到数枚铜牌。

到2012年伦敦奥运会,孙杨打破奥运赛会纪录夺400米自由泳冠军;叶诗文打破女子400米混合泳世界纪录、女子200米混合泳奥运会纪录,成为双冠王。

本届奥运会,中国军团在游泳上再获佳绩,而田径场上一个个的历史性突破,国人欣喜的同时,“当今世界殊”。

说苏炳添的历史性突破,还不得不重点提一位美国外教,曾培养出男子跳远和三级跳两个项目世界纪录保持者的美国著名教练 ,兰迪.亨廷顿。2013年他受聘来到中国执教跳跃组,他第一时间就特别关注短跑组的苏炳添。为了将苏炳添拉入麾下,他没少下功夫,训练跳跃组之余,几乎天天都去短跑队猫着,主动提出数据分析,指出苏炳添技术上存在节奏感缺失的问题——起跑转平跑很快,但在50米至60米时容易节奏混乱,力量和速度逐渐下滑。

“技术上的改进,以及更好地理解比赛……这些都将让苏充满自信。”

日常训练中,苏炳添嘴上常“挂”着一只气球——这是亨廷顿的发明。吹气球能够帮助苏炳添熟悉腹式呼吸法,这让苏炳添在百米跑全程中,会使用腹式呼吸4次,用这种方式呼吸,吸入的供氧量要远远大于一般的肺呼吸,直接的成果,就是提升了他在冲刺阶段保持速度的能力。

留心在庶绩,厉精思治纲。正是中国体育人几十年来的不懈努力,学世界先进,打自身硬铁,才有今天的突破。

这正是——日日行不怕千万里,常常做不怕千万事!

(原标题《奥运特评|日日行不怕千万里》)

编辑 刘桂瑶审读 刘春生审核 党毅浩,编辑-范锦桦(客户端)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陈强)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