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落有致的绿色植被、郁郁葱葱的大小公园,碧波潋滟的龙岗河,犹如彩缎一般蜿蜒缠绕在城区建筑当中……走进龙岗区中心城,优美的市容环境让人犹如走进了一幅山水国画。
近年来,龙岗区致力于以绿色低碳引领创新转型,把优良的生态环境作为加快建设深圳东部中心、推动深圳东部崛起的核心竞争力,全力构建“山环水润”生态魅力城区,在经济实力稳步跨越的同时,更让龙岗日渐成为看重环境生态、宜居宜业人群的理想选择,居民的的家园感与归属感不断提升。
生态建设让居民自豪
“空气好,心情自然就好,锻炼身体的动力也更强烈。”在龙岗大运公园,前来跑步、骑车的市民每天络绎不绝,居民周先生表示,优良的生态环境,让龙岗人民越来越自豪,无论走到哪里,感觉最漂亮的,还是居住多年的龙岗。
事实上,龙岗区近年来在生态环境建设方面的努力有目共睹,数据更能直观反映这一切的变化。
据统计,“十二五”期间,龙岗区万元GDP水耗、电耗分别下降38.3%、42.2%。空气质量优良率从2012年的85.5%上升到2015年的94.2%;PM2.5平均浓度从2012年的37微克/立方米下降到2015年的33微克/立方米。
5条河流的综合整治已经完成,龙岗河等主要河流水环境明显改善,龙岗河干流平均综合污染指数由2011年的0.64下降到2015年的0.15,降幅达76.6%,实现从“黑水河”到“流动的城市绿道”的转变,龙岗河生态修复项目被纳入2015年“国家水专项示范项目”。
建成各类公园144个,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7.1平米,建成绿道453公里,绿道驿站225个,基本实现各街道绿道网互联互通。大力推广新能源汽车及充电设施建设,建成快速充电桩360个,数量居全市各区前列。绿色低碳发展成果在巴黎气候峰会向全球展示。
强化监管淘汰高污企业
在大力推进生态环境建设的同时,龙岗还不断强化监测执法监管,严格追责,为环境保护提供有力保障。
积极完善环境监测网络体系,为科学监管提供依据。建立了涵盖环境空气、降水、地表水、环境噪声等环境要素的质量监测体系,全面开展河流、饮用水源、大气、土壤和噪声监测,定期发布监测信息;强化敏感区域、投诉热点等民生监测,为科学监管提供技术支撑。
全面完善环保监管模式,努力实现全覆盖无缝隙监管。强化网格化监管责任,建立“双随机”环境抽查执法制度,对商事主体实行按比例随机抽查,2016年以来,共抽查237家企业,对其中10家涉及环境违法行为企业依法进行了行政处罚。依托“互联网+”,深入推进智慧环保建设,完成环境监察移动执法系统建设,加强在线监控建设,累计完成86家废水排放企业污染源、42家锅炉废气排放企业、16家油烟废气排放单位的在线监控工作,有效提高执法效能。
强化事前审批和事中监管,严控严管污染源。依法严把建设项目环保审批关,严格落实流域限批政策,持续保持重污染项目零增量。不断完善以排污许可证为核心的工业污染源监管机制,严格把关排污许可证发放和年审,对160家强制性清洁生产企业严格审核监管。综合运用环评审批、排污许证管理、限期治理、行政处罚等办法,淘汰高污染企业123家。
关注民生奏响环保“强音”
为了让居民在环境保护工作中有更多获得感,龙岗区以民生为本,将群众最关注的问题作为问题导向,城区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提升。
完善建筑施工噪声管理,严格要求施工方建设噪声防护设施;进一步加强对非固定设备类社会生活噪声的监管;深入开展“美丽家园”噪音扰民专项整治行动,对龙城广场、万佳、世贸等商业区域13个噪声扰民点进行专项整治。2015年,龙岗区2类商住区、3类工业区的噪声值达标率为100%;共受理噪声类投诉案件5065宗,同比下降40%。
完成坪地红花岭垃圾填埋场(一期、二期)扩容改造、垃圾渗滤液处理站建设、沼气收集处理站建设、中心城环卫综合处理厂尾气排放系统更换等项目,累计建成现代化垃圾转运站289座,垃圾转运率达10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超过全市平均水平;一般工业固废综合处置利用率、危险废物无害化处理率均达到100%。
25条主要干道绿化提升及深圳东站周边区域绿化提升工程,以及梅观、博深高速、南坪快速、北通道和厦深铁路生态景观林带建设全面完成;对中心城、华为片区、平湖金融基地、坪地国际低碳城区等重点区域、重要节点的绿化进行改造提升,,总面积达270万平方米;创新探索立体绿化、屋顶绿化建设模式,最大限度增加生态容量;在地铁三号线(龙岗段)出入口新建了10处集绿化、雕塑、灯光等于一体的街头园林小品,美化道路节点环境。
未来的龙岗,在谱写创新发展的恢弘“交响乐”征程中,“生态”、“绿色”定将成为华美乐章中最为高亢响亮的“强音”。
编辑 白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