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3日,备受关注的深圳市巡游出租车运价体系的价格听证会正式举行。听证代表们一致认为目前的红、绿的士价格体系,已经执行了7年多的时间,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城市规模、市场供求情况等因素的变化,进行红绿的士价格并轨,实现同城同价是十分合理。三套票价方案尽管不同,但都以价格上调为主。
消费者、经营者、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及专家学者等组成的22名代表就市发改委提交的三套票价方案进行了听证。代表们就动态调价机制、提升整体服务及差异化竞争等提出了很多建议。市发改委方面表示,将认真充分考虑各听证代表的建议,形成听证报告提交市政府审核。
三套方案“各有千秋”
根据前期对出租车成本进行核算及调研,此次制定出三套优化巡游出租车运价体系价格方案,三套方案均对返空费进行了分段的结构式调整,实行阶梯附加,即25公里至50公里加收30%返空费,50公里以上加收60%,其余收费则不变。
在方案一中,候时费由现行的0.8元/分钟,上调到1.2元/分钟。
方案二将起步价由现行的10元/2公里,上调到13元/3公里。与现行运价方案静态比较,“红的”整体运价水平将提高5.73%,每车每月一共可以增加2032.21元收入,乘客每运次将平均增加1.48元。
方案三为起步价10元(含2公里)不变,里程价每公里由2.4元调为2.6元,整体运价水平提高4.22%,每车每月一共可以增加1498.14元收入,乘客每运次将平均增加1.09元。
据现场统计,22名代表中支持方案二的仅一人,方案一及方案三的支持人数则各占一半。
声音一:运价不适宜大幅调整
为什么选择方案一?运营方代表周国栋认为,方案一仅对候时费进行微调是对各方面影响最小的,完全是用来弥补司机在拥堵时所增加的时间成本。近半年以来,在网约车的冲击下,“红的”每月单车营收跟前两年比有大幅下降,2016年单车每月营收为33513元,与2015年相比下降了近3500元。
“两个业态的规范和融合还没有真正展开的情况下,出租车行业是处于一个不太稳定的时期。”周国栋表示,面对网约车的冲击,政府对“红的”进行了临时补贴,每家企业每个月给每台车也降低了2000元租金。因此在现阶段来说,对“红的”运价不适宜做大幅度调整,所以建议选择方案一。
声音二:拉开了长短途价格距离
支持方案三的专家代表张晓春认为,随着我市经济不断发展,人口大量往原特区外迁移,城市的平均出行距离在不断增长。因此,对不同的出行距离应该制定出相应的价格体系,方案三中提高里程收费就是相应拉开了长短途的价格距离。
声音三:价格上涨的本质是提升服务
“作为消费者最欢迎的一点是,价格提高之后,服务也要随之持平。”消费者代表李宝鹏认为,目前“绿的”运价偏低,导致了“绿的”服务水平很差,存在很多绕路、拒载的不良现象。而出租车行业容易存在“劣币驱逐良币”的情况,因此提升服务、拿出更好的态度对待消费者,才是行业持续发展的良策。
作为出租车司机代表周全胜同样认为,竞争最主要手段就是服务。出租车行业就是一个服务行业,如果总是抱着一个价格走到底心态,那么竞争的优势就会丧失,服务也会随之降低。“只有这样,出租车行业才能成为深圳一张亮丽的名片”。
提到网约车新业态,不少代表认为应“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作为传统的出租车,应该吸收网约车里面的优秀成份,最重要的是网约车服务是有价值的。”运营方代表李国田表示,当前出租车运价体系对服务价值的体现并不明显,但服务价值一定是要有所体现、有所激励的。他建议,未来的运价体系中,应该融入互联网评价机制,对优秀驾驶员和一般驾驶员进行差异化奖惩,这样可能更有助于提高驾驶员服务意识。
声音四:缺少市场化运作机制
不少代表认为,在7年多没有进行调价的过程里,按照什么标准来进行价格调整缺少机制。再加上现有出租车定价机制过于单一,与市场瞬息万变环境相比,不能及时反映市场供求关系以及行业成本变化,不能及时进行调节,与网约车灵活的市场化定价相比,出租车处于相对劣势。
“出租车定价过程中,政府有关部门做了大量工作,但成本核算过于细致应考虑引入市场化机制。” 政协委员代表蒋雷建议,应该由政府提出市场指导价,划定出最高限价,不要采取一刀切的定价方式,而应允许不同企业进行自主定价,根据不同指标的变化最终制订动态调价机制,让市场形成一定的竞争。
消费者代表邓精治建议,可以对我市1.8万辆巡游出租车进行调研,通过市场化来组建两到三个国有的股份制出租车企业。此前,2007年市政府将公共交通分为三块,市内巴士集团、东部公交及西部公汽,取得了不错的成效,出租车行业可以以此为鉴。
见习编辑 Lis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