巾帼战荆州,逆行展风采:深圳边检总站医疗队女队员的战“疫”故事

读特记者 戚金城 通讯员 江峰
2020-03-06 23:29
摘要

新冠肺炎疫情始发江城,蔓延全国,无数医护人员奔赴抗疫前线,用行动书写大爱篇章。

新冠肺炎疫情始发江城,蔓延全国,无数医护人员奔赴抗疫前线,用行动书写大爱篇章。其中相当一部分医护人员是女性,她们是母亲、妻子,也是女儿。面对肆虐的疫情,她们不犹豫、不畏惧,以巾帼不让须眉之势,毅然决然地冲向抗疫战场,她们身着防护服英勇逆行的背影,是抗疫战场上最美的风景线。深圳出入境边防检查总站赴鄂医疗队就有9名这样英姿飒爽的女性。

无畏“逆行”,家书传情——重症医学主管护师何方

“不知道看到这封信时,您是准备卸下防护、享受换班短暂的闲暇,还是正准备进入病房、照看病患……无论是凌晨还是中午,好像不管在什么时候收到您的消息,您总在战斗与下一次战斗的间隙。”这是一封跨越1000多公里的家书,收信人是何方,写信人正是她的女儿。

接到赴荆州支援通知的那天,已是晚上10点半了,何方一分钟也不敢耽误,赶紧收拾行囊,就像九年前连夜奔赴玉树抗震救灾一样,毅然决然选择了再次上“前线”。作为重症医学的主管护师,她在军护的工作岗位上坚守了二十年,一直兢兢业业、认真负责。一到荆州,她便换上“战服”,投身抗疫第一线。工作时,为了抓紧救护,她忙得连口水都来不及喝,只有在中午或凌晨的休息时间抽空给家人报平安。

在女儿眼中,何方是一个平凡而又伟大的母亲,也是守护国家的英勇战士。“我希望成为能让您安心的存在,您守护国家,我守护您。”女儿关心、体贴母亲,并为其骄傲的浓浓情意透过家书传达过来,何方将家人的支持化作工作的动力,争分夺秒,与同事们救治患者,只愿疫情早日散去,每个人都能与家人团聚。

何方在医疗队担负院感防护监督员工作。为了保护好队友,抵御感染风险,她每天都蹲守在重症监护病房和隔离病区入口,严防死守、不留情面,监督队员按10个规定流程穿上厚厚的防护服,戴上口罩、护目镜、护面屏、鞋套和3层手套,才能放行进入病区。

“每一次医护操作吸痰、口腔护理、更换敷料、测血糖、翻身抬高、打点滴注射都要与危重患者亲密接触,每一次做气管插管、胸外按压急救,都要冒着病毒喷溅的感染风险,但有了何护士长的严防死守检查,我们就安心多了。”这是队员们给予何方工作的肯定和信任。参战以来,深圳总站医疗队所负责的病区,无一事故差错,救治病人的病情得到有效控制。

重回故地为抗疫贡献力量——呼吸内科护士黄青青

黄青青曾在荆州度过了2年的学习时光,这次回到故地,她希望能为这里的疫情防控阻击战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黄青青性格开朗,适应能力强,她平时不爱吃的胡萝卜、包菜等食物,但到了荆州一线再也不挑食了。身材瘦弱的她在忙碌十多天后有些消瘦,但她总是打趣道:“别看我瘦,力量可大着呢!”协助病人翻身,耐心为病人喂饭,只要病人需要的,她都会尽全力做好,病区好多病人都为她竖起了大拇指。

“照顾了几天的一位阿姨今天离开了我们,生命,生命,纵有千言万语此刻都显苍白无力,希望她在另一个世界再也没有病疼。……”黄青青说。这位阿姨是一位身患癌症的新冠肺炎感染者,几天来一直情绪波动很大,不停地按呼叫铃,让黄青青给家属打电话,还一直叫着要回家的话。因为新冠患者必须隔离治疗,所以与家属见面只能依靠手机视频,再加上没有力气,所以全程需要黄青青帮忙拿着手机,每隔几分钟要她帮助翻身。看着这位阿姨烦躁不已的样子,黄青青心里难受不已。

医护期间,黄青青推着阿姨的病床去做过两次头部CT,床上放着氧气瓶和一些监护设备,因为很重,一趟来回她总是累得筋疲力尽。“从病房到CT室,短短200米的距离,推着床上坡的时候感觉自己是一个超人,穿着防护服闷热喘不上气只能自己调整呼吸。那天下着小雨,护目镜有点看不清,我但还是坚持下来了,觉得自己很棒。”黄青青说道。

祖国需要我就该挺身而出——重症医学护师黄金

27岁的黄金笑容甜美,做事都有自己的主张,这次她主动报名支援荆州。“祖国需要我,我就应该挺身而出!”

“其实第一天上岗,我担心的并不是这里全是急危重症,我会有多大的危险,而是担心自己能力有限,担心工作做不好,但是穿上三级防护踏进重症隔离病房,所有担忧都被抛之脑后,全身心投入到治疗工作当中。”黄金管床的重症病房37床的一位患者听说医疗队是从深圳来的,分外高兴。原来,他打算去深圳过年,因疫情滞留还不幸被感染,每做一项简单的治疗,他都会表达对医护人员的真挚谢意。

他还特意用微信写了一封感谢信,发给了无微不至照顾他的黄金。“黄美女,您好!看了你的微信朋友圈,对你和你们医疗队有了更深的了解!你们工作态度积极、开心、向上,又非常热爱生活!让我很憧憬回归正常生活。等我病好了,一定去深圳拜访你们,你们的付出值得所有人的尊敬。希望你在这段时间一定做好个人防护,早日胜利平平安安回到家人身旁。”

一天黄金上夜班的时候,这位患者叔叔用自己的手机拍下了黄金的工作照,并邀请黄金一起留下了一张难忘的ICU病房合影,并配文——“对生活比个‘耶’!”

在一线奋战的每一天,黄金都严格要求自己,工作精益求精。晚上回到住处,她会把当天的工作进行自我总结,再列好第二天的工作事项,提醒自己做稳做好。十几天的时间,既短暂又漫长,但她每一天,都在成长。

用关爱驱散焦虑——呼吸内科主治医师单雪

31岁的单雪是医疗队里最年轻的医生,也是唯一的女医生。每天,她都穿好一层一层厚厚的防护服,穿梭在病床间,开展巡查、问诊、沟通讲解病情等系列工作。

单雪心思细腻,在与患者交谈沟通时,她发现一些患者在看到冷清的病房,严格的管理人员就心生恐惧和焦虑,并不一定因为病情有多重,而是过不了心理的第一关便被焦虑和恐惧所打倒。

单雪在查房时发现一位50岁的大叔常常目光呆滞,毫无精神,进食量也不多,有时甚至拒绝吃饭。单雪主动与他谈心聊天,这位患者经常用颤颤巍巍的声音说:“医生,不要救我了,我实在太难受了,我忍受不了。”他还经常用手试图去拔掉氧气输管,单雪看在眼里痛在心上,她利用上班间隙与大叔沟通交流,知道他因感染新冠病毒入院,发病以来常常感觉乏力,呼吸困难,透不过气来,再看到医护人员穿着严密厚实的防护服,认为这个病情非常严重,加上因自己感染疾病导致家人被隔离而心生愧疚,不想再连累家人,产生了放弃的念头。单雪经常安抚他:“您要坚持住,我们一定会全力帮助您,已经有很多人治愈回家了,您一定会好起来的,请相信我们。” 经过精心照顾和耐心开导,患者重新振作,积极配合治疗,在他治愈出院时感激的说:“单医生不仅帮我们治病,还关心我们开不开心,大家就像朋友一样。”

对一些患者来说,单雪既是医生,又是难得的知心朋友。对单雪而言,救死扶伤是医生的天职,看到一个个逐渐好转的患者,是她最开心的事。“我会拼尽全力,用心治疗每一位病患,直到他们痊愈的那天!”

推迟婚期爱不延期——重症医学科主管护师罗烨

“我们推迟婚期吧,我的岗位更需要我,病人更需要我。”一句简单的话语背后,是罗烨为大爱暂时放下小爱的抉择。

罗烨原本与爱人商量好,在这个春天举行婚礼,与所有亲朋好友分享自己的幸福。但爱情突然遇到疫情,作为一名医护人员,她选择了推迟婚期,奔赴一线。“逆行”的道路上没有鲜花也没有礼物,只有未知的危险,但罗烨心甘情愿踏上这条路,能帮到患者是她最大的愿望,而在忙碌完毕后,通过短暂的微信聊天和爱人道一声“平安”,则是她现在最大的幸福。

别看罗烨块头挺大,像个东北姑娘,实际平时的罗烨心里住着一个柔弱的小女子。到荆州的第一天,大件大件的物资直接扛上扛下,荆州的春天还是寒冷的天气,高强度的体力活,很快就让她浑身大汗,但她没有喊一个“累”字,因为她相信:加油!中国加油!我们能行!

奔赴前线已经14天,她回复朋友同事的信息总是不多,朋友圈也很少更新,因为她知道抗疫尚未成功,她需要养足精神,病人需要她!她要以最好的状态迎接春暖花开的那一天!

抬头只为不让眼泪掉下来——重症医学主管护师许梅

“剪了这辈子最帅地发型,冲向荆州!”逆行前夕许梅笑着说:“03年非典,我还小,但现在我有足够的能力上最前线了。”

许梅是两个孩子的妈妈,大女儿五岁半,小儿子两岁半。疫情当前,许梅忍住心中的不舍,告别年幼的孩子,毅然奔赴一线。

孩子们年龄小,无法理解妈妈为什么要离开,想念妈妈的时候,总是哭得不能自已。女儿自从知道妈妈要去很远很远的地方打病毒怪兽之后就仿佛一下子变得懂事了,会在家帮干家务了,许梅又欣慰又无奈,只能在忙完工作后第一时间与孩子通视频。因为佩戴了一天的口罩和护目镜,许梅的脸上满是勒痕,小儿子看到这张熟悉而陌生的脸后问道:“妈妈,你没事吧?你的脸怎么了?”许梅只是微笑着对孩子说:“妈妈没事,宝贝不哭,妈妈很快就回去了!”关掉视频后,许梅会习惯性抬抬头,望向天花板,她不想让刚刚忍住的眼泪掉下来。

许梅每天都会在朋友圈打卡她的现况或工作的事情,哪怕简短的几句,或一两张图片,因为她知道后方的朋友同事都在关心关注着她,都在这等她平安归来!

3月1日,许梅的微信朋友圈更新了。她写到:抗疫战场第11天,一个忙碌的班次,抢救了两位危重症患者,一位阿姨CPR抢救无效死亡了,但还有一位大爷经过大家的努力,在死神手里把他抢了回来。两场抢救工作下来,头发、防护服里面的衣服已经全部湿透,防护层护目镜被雾气挡住,几乎看不见,真希望这场疫情赶紧结束,所有人都要平平安安!

小身材蕴藏大能量——重症医学科护师王雅婷

瘦瘦小小的王雅婷是重症医学科的一名护师,今年27岁,此次她主动报名加入深圳市第二批支援荆州医疗队。

连日的工作,紧张又忙碌,同事担心王雅婷身体吃不消,劝她去休息,她总是摆摆手,连声说:“没事儿,大家放心。”工作时的王雅婷非常细致,丝毫不敢怠慢。面对患者,她总是用耐心温柔的话语与他们沟通,认真服务每个人。瘦小的她总能让患者感到温暖,大家都对她赞不绝口,夸她为身边的人注入了满满的能量。工作虽然辛苦,但看到患者的情况一天天好转,王雅婷觉得再辛苦再累也是值得的。

3月3日晚,王雅婷在ICU病房上夜班。7床的大爷89岁了,不只是新冠重型患者,还有冠心病史,每次去做护理时,王雅婷都觉得特别亲切,因为就像看到自己95岁高龄的外公一样。细心的王雅婷看到大爷嘴唇干裂起皮,可重症病房只有热水,为了让热水快点凉,她找来两个杯子来回倒,等热水变温水了,她就一口口喂给大爷喝。忙完手头上的各项工作,已经是凌晨1点30分,看着大爷粘乎乎的脸,王雅婷心想:打点热水给爷爷洗把脸,擦一擦会更好睡一点。擦脸、擦手,热毛巾敷眼,换身衣服……

王雅婷说:“虽然他说的方言话,我听不懂,但是看着他的眼睛时,会发现很真诚,虽然没力气说话,但一直在努力想表达感谢。其实全程下来我也有点喘,来来回回跑了好几趟,也出了一身汗。但是我很开心,看着他熟睡地面容,我感觉自己‘棒棒哒’”。

在战疫一线展现青春风采——呼吸内科护师陈文静

陈文静年仅23岁,是此次医疗队里年纪最小的。出征前,她通过新闻了解了疫情重点地区的情况,也看到了一个个奋战在前线的同行,在那时就在心中燃起了主动请缨上一线的念头。

当支援荆州的通知下来后,她毫不犹豫就在“请战书”上按下了自己的手印。“这对我来说,是很有意义的事情,祖国需要我,我就应该挺身而出!”陈文静说。

到达荆州后,陈文静也是首发上岗进入重症隔离区的三名女护士之一,连轴工作好几个小时,没有水喝,不能去上洗手间,闷在防护服内浑身出汗,这些困难她都一一克服了。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在战疫一线彰显出别样的青春风采。

“物资是我们送的,人是我们借的。”这是科室同事们送陈文静出征时的唯一一句话。出征当天晚上十点,接到通知支援荆州时,科室几个姐妹啥都没说,大家默默准备去荆州可能需要的暖宝宝、保暖衣、毛衣、厚袜子等物资。

年纪虽然小,但科室同事都夸奖陈文静是个很出色的小姑娘。经常可以听到住院的爷爷奶奶夸她爱笑、细心、打针技术也不错,护理操作熟练,对患者有耐心,愿意倾听,无论是工作上对患者还是下班后对同事都亲和力爆棚。

“很累,但值得,我觉得我还年轻,我可以学到很多东西,我很庆幸,而且也觉得很幸运,自己可以为这次疫情出一份力。”这是刚上完第一个班的陈文静通过微信发给同事语音说的一句话。

“23岁的年纪,1000多公里的距离,心与心的牵挂,前线的你勇敢冲,等苦尽甘来的那一天山河星月都做贺礼,辛苦了,逆行的白衣天使,我们都是你最坚实地后盾,只要你回头,我们就一直都在,在这等你回来吃火锅、烤肉、麻辣烫、炸鸡、奶茶......”同事兼闺蜜刘思鸿说。

坚持就一定能胜利——重症医学护士王平

2月12日晚上,王平所在的科室护士长来电:“湖北疫情严重,我们医院需要一批护士支援前线……”话还没说完,王平就一骨碌从床上爬起来急着说:“护长,我去、我去,让我上!” 

王平是一个湖北的姑娘,但有着大东北的爽朗性格,平时工作中也总是喜欢冲在前面,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在完成自己工作的同时,热心帮助同事。这次的“出征”,让小伙伴们既敬佩又担忧,担心她太想着病人,不能好好照顾自己。

在荆州一线,连续几天都是5度左右的阴雨天气,常年在深圳温暖气候下呆惯了的王平很不适应,加上戴着口罩工作,有些疲惫和缺氧。2月26日晚,在转运完一位病人后,她吐在了自己的防护服中。每天护理病人的王平此刻来不及第一时间护理自己,她淡定地处理完手头的工作,换好新的防护服后,又一头扎进了隔离病区继续战斗。大家都劝她回去休息,她说:“我的班排好了,我离开,别人就得补上来。还是坚持到底吧!”

王平笑言,自己身强体壮,居然也扛不住。但她毫无怨言,因为这都是自己的职责。医院组织党员为疫情捐款,王平身在前线也毫不犹豫捐出1000元,她说:“只想为荆州人民再多做些事情。”

3月2日,全深圳都在直播“最美逆行者”,怎么找都找不到王平的图片和姓名,并不是名单把她遗漏了,而是这次的逆行她根本没有让家人知道。她说:“这次上前线是我自己决定的,我会保护好自己,回来再和他们述说,我相信我的家人们也会为我骄傲的,但现在我不想他们每天为我揪心。”

编辑 张克

(作者:读特记者 戚金城 通讯员 江峰)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