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会市青云纪念馆背后的侠义善举 抗战时期收养八百难童

西江日报
2021-07-21 00:26
摘要

在四会市江谷镇,有一座青云纪念馆。在抗日战争时期,它是青云儿童教养院,收养了800多名难童,让他们有书可读,磨炼成长,承载着周之贞等爱国人士“延续国脉”的理想。

青云纪念馆内的陈展介绍着当年教养院的历史。 西江日报记者 赖小琴 摄

在四会市江谷镇,沿着青云小学门前的蜿蜒乡道一路向前,不久就到了青云纪念馆,馆前设有“青云直上”的馆徽、抱着《论语》慈祥端坐的周之贞铜像。纪念馆平日里少有游客,但在抗日战争时期,它是青云儿童教养院,收养了800多名难童,让他们有书可读,磨炼成长,承载着周之贞等爱国人士“延续国脉”的理想。

教养院的筹建者、第一届院长周之贞,是顺德北滘人,1905年加入同盟会。抗日战争的爆发,激起他的爱国热情。得知家乡人民受战火蹂躏,他联合一批社会贤达,变卖家产,冒险回乡抗日救国,拯救孤儿难童,“以续国脉”。

经过多方筹划,周之贞等人选定当年的国统区广宁县荆让乡佛仔塘村(解放后划归四会)为难童安置点,在顺德勒流设难童收容站,再把收容的难童分批,雇船在夜间突破敌人封锁线渡过西江,长途跋涉途经沙坪、高要、四会等地,日夜兼程到达佛仔塘村。这些难童几乎清一色是男孩,稍大的有11、12岁,小的只有7、8岁。据统计,从1941年至1945年的五年间,教养院分期分批共集中难童800多人。

教养院设立初期,既要安置难童住宿,又要解决衣着伙食,困难重重。周之贞出钱出力,设法征集一批有志青年为管理员,并深入群众宣传探访,获得佛仔塘村民的大力支持,借出祠堂、空房,作为难童及管理员们的栖身之所。

随后,周之贞带领教养院人员,在村背山脚的一片空地上,兴建简易平房作为校舍。纪念馆内展示的资料显示,教养院全体人员齐动手,稍大的孩童也参加劳动,到附近的龙湾圩、江谷圩搬运砖瓦、木料。经过一段时间的艰苦劳作,建设起简朴实用的平房新校舍,分设礼堂、教室、宿舍生活区等,还开辟了体育活动场地。

除了学习知识,教养院非常注重锻炼学生的劳动能力,培养他们的刻苦耐劳和爱国意识。周之贞规定,教养院的人员一律要参加劳动,实行半耕半读。孩子们每天上课之余,要开辟菜园种菜,做手工、磨豆腐等等,每天集中到饭堂用餐前,要集体高呼“不忘国耻,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等口号,逐步树立起勤劳节俭和爱国家、爱集体的思想。

淳朴的村民们对教养院总是力所能及提供帮助,最让人刻骨铭记的是他们的无私爱护。1944年间,日寇入侵四会,江谷也无法幸免,日军到处遭抢掠,村民逃难。佛仔塘村稍为偏僻,教养院也未雨绸缪,把学生分散到村民家中,各家各户都有三两名,并和村民约定,如鬼子进村,各户带领学生一起逃难或上山躲避。在村民们的呵护之下,教养院的全体孩童都化险为夷。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教养院全体师生与群众一起举行盛大的庆祝大会。此后,周之贞决定把教养院搬回顺德开办,还增设“青云中学”,让教养院学生按期升学深造。那年秋天,师生们依依不舍,惜别患难与共的佛仔塘村乡亲。

1992年,校友周松、李强、陈大展、赵继祖等重游佛仔塘村,感慨万千。为追思周之贞等社会贤达的功迹、报答佛仔塘村乡亲的深情厚义,他们集资在佛仔塘村前兴建了一座200平方米的平房,起名“青云儿童教养院纪念馆”,并在村后山岗为因病死难儿童修建公墓。校友李伟强在2003年独自捐献1300多万元,在江谷镇兴建了按省一级标准建设的小学,命名为“青云小学”。

近年来,四会市委、市政府对纪念馆进行了升级改造,充分展现教养院的变迁历史,江谷镇也持续完善纪念馆周边的旅游服务,并安排讲解员,向市民游客宣传历史,弘扬“青云精神”。今年5月,青云纪念馆入选肇庆市第五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原标题《四会青云纪念馆背后的侠义善举 抗战时期收养八百难童》)

编辑 (冻结)刘桂瑶审读 韩绍俊审核 新闻网-曹亮,编辑-范锦桦(客户端)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