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5日,“丹诚相许——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艺术文献暨廖安祥捐赠书画特展”在何香凝美术馆开展。何香凝、柳亚子、茅盾、邹韬奋、胡绳、夏衍、蔡楚生……这些在中国文化星空中熠熠生辉的名字,由其书画作品真迹和历史图文资料串联交织,呈现了特殊时期下文化名人们在战争中的铮铮铁骨,也重现了80年前那段惊心动魄的文化名人大营救。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这场有着保护中国文脉意义的大营救在日军和国民党反动派的眼线下,得以悄无声息又轰轰烈烈地成功展开,其背后也离不开生活、打拼在粤港地区的爱国爱港人士、华人华侨的大力支援,有“梅州大侠”之美称的廖安祥便是其中一位。在纵贯他人生经历的行为抉择中,廖安祥始终为党和国家默默奉献着自己的力量。近日,本报记者联系到廖安祥生活工作在深圳的外孙女叶宇筠,听她讲述了外公的故事。
(廖安祥(1907年-1997年),广东梅县人,人称“安伯”,1907年出生于广东梅县,1925年赴香港谋生。曾任香港亚洲贸易(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亚洲旅行社有限公司名誉董事长,香港嘉应商会荣誉会董,广东嘉应大学名誉董事长,八路军香港办事处交通员。抗战时期曾在香港参与开展对爱国人士和文化名人的秘密大营救。1949年,柳亚子在一首诗的跋文中称廖安祥为“梅州大侠”。)
人脉广阔,仗义疏财,颇具大侠风范
叶宇筠告诉记者,廖安祥1907年出生在广东梅县三乡一户贫苦农民家庭,十几岁就辍学到香港讨生活。此后在港奋斗的数十年间,廖安祥从“义顺源”伙计,到东利运输公司总经理、源吉行经理、梅县三乡行经理、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交通员、香港亚洲贸易公司董事长等职务,廖安祥爱国情怀的形成也经历了一个由萌芽到坚定的过程。
叶宇筠眼中的外公“仗义疏财,颇具大侠风范”:生意场上,他既有客家人的聪明头脑,又懂得帮助他人、照顾同乡,“从老家去香港打拼的人都愿意找他帮忙”。因为生意打理得好,广结善缘,廖安祥积累了丰富的人脉资源,并对香港往来内地的水陆交通路线非常熟悉,这为他从事党的地下工作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1937年,廖安祥在香港加入了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救亡团体“晨钟社”,进一步提升了他的爱国主义进步思想,并结识了不少身在香港的共产党员,如梁上苑、连贯,以及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主任廖承志等人。当年2月,廖承志让廖安祥负责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的交通接送工作,通过与共产党人的广泛接触,廖安祥在爱国思想的感召下,开始向党组织靠拢。
1983年摄于北京钓鱼台,左起廖安祥、连贯、梁上苑。
每一次任务都是智慧与胆识的生死考验
“皖南事变”后,大批知名文化人士和爱国民主人士滞留香港。1941年12月日军侵占香港后,立即封锁港九交通要道,四处搜捕爱国民主人士和抗日知识分子。紧急关头,中共中央南方局负责人周恩来密电廖承志,指示要不惜任何代价,营救在港文化界精英和爱国民主人士。
在党组织的策划和领导下,廖安祥担负起具体的转运工作。叶宇筠表示,廖安祥在大营救具体实施的秘密行动中,每一次任务都是智慧与胆识的生死考验。
1941年12月,廖安祥受命先将身份公开的廖承志、乔冠华、连贯等人救出港岛。接到任务后,廖安祥立刻协助他们乘坐舢板船逃往九龙,经千辛万苦躲过日寇的层层搜捕,偷渡到红磡登陆,再由东江游击队一直护送到惠州。
廖承志临走时,交代廖安祥务必尽速将何香凝、柳亚子等人和其家属送往内地。廖安祥安排他们乘坐电船,安全转移到了指定地点。通过廖安祥开辟的“海上交通站”,大批文化人得以过海,最后由东江游击队护送回内地。
在成功完成了何香凝、柳亚子等人离港的任务之后,廖安祥受命回到惠州,在连贯交予他的3万元国币开办资本之下,“摇身一变”成为了“源吉行”的经理。在这一处,叶宇筠向记者讲述了一些隐秘的细节。原来,“源吉行”表面做着批发、为港商代卖货物的生意,实际上则是掩护文化人来往、并为中共获取经费和情报的机构。“外公早前开办东利运输公司,在惠州积攒了不少资源和关系。再一个,人家看他胖胖的,有‘老板款’,也确实有在港经商的经历,为地下工作的开展打了一个很好的‘掩护’。”
源吉行来往的人、货既需通过游击区,又能疏通国民党军政当局,很快成为惠州最大的生意字号。当时,国民党惠州驻军187师师长张光琼是个狂热的反共人物,副师长温淑海是客家人,其妻是梅县人,借着这层“老乡”关系,廖安祥表面上与他们打得火热,交往密切,从中获取了不少国民党进攻游击队的情报,源源不断传到东江纵队司令部。
叶宇筠说,外公廖安祥当时在惠州模仿国民党官员派头,身穿中山装,头戴黄通帽,持手杖,神气活现。一次,廖安祥与温淑海同去中山公园看话剧,温淑海对他说:“你这种派头不必买票,看看能否进去。”结果的的确确大摇大摆地进去了。叶宇筠笑着讲述了这一段自己所知的细节,又深深感叹于外公出生入死,处之泰然的胸怀与胆识。
捐钱捐物大手大脚,个人生活极尽简朴
港九秘密大营救前后历时6个多月,安全转移文化界精英和爱国民主人士及眷属、国际友人等800余人至大后方。直到1949年,柳亚子才知道当年脱险的始末,提笔赠诗于廖安祥,“梅州大侠”的称号便来源于该诗的长跋。而更多相熟于这位“梅州大侠”的人,却更愿意亲热地喊他一声“安伯”。
作为一名成功的商人,廖安祥以三次大捐赠为党的事业做出了卓著贡献,一是1938年,东利运输公司结业分红所得4万元港币,他将其中1.5万元捐给梅县做奖学金,另外2.5万元交给连贯,所购买的两条电船为后来转移在港文化人士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二是于1985年,廖安祥离休前将自己在亚贸公司应得的巨额资产全部无条件捐献给国家,又将自己100多万元港币退休金捐出,为家乡修桥建路办学校。三是1992年将诸多获救名人赠与自己的103幅字画无偿捐给家乡的嘉应大学(今嘉应学院)。
据资料载,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廖安祥再一次克服种种困难,顺利协助在港爱国民主人士北上,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新中国成立后,廖安祥利用他身在香港的独特优势,为祖国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例如,积极稳妥处理“两航”起义的后勤问题;将向英国定购的6万吨钢材紧急运回国内;供应广州3万吨煤炭以解决生产生活的迫切需要;运送6万桶汽油支持解放海南岛战争。
然而,叶宇筠印象中,外公的生活却是极尽简朴,“我去香港后,外公带我坐地铁看香港,同一个地铁站进,同一个地铁站出,他说这样不用花很多钱,又能饱览香港的城市风貌。”此外,叶宇筠记得,生活中勤俭质朴的外公,袜子破了也能继续穿,在旧报纸上练毛笔字,没有司机没有专车,出行都是乘地铁,坐轮渡也要坐在最便宜的下层。晚年生病后,本可以依照标准享受更好的治疗条件,却主动要求去便宜的医院,坚持不花国家一分钱。“我外婆曾经开玩笑,如果耳朵可以捐赠,他也会捐出去!”叶宇筠说。
斯人已逝,精神永存。廖安祥作为一个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用他的一生为祖国、为人民,为我党的统一战线工作做出了不朽的贡献。
(原标题《侠骨仁心 丹诚相许——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背后的“梅州大侠”廖安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