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安一民间艺人、山花奖得主胡堂山,在拇指大的榄核上,创作表现抗疫精神的核雕作品《抗疫情》。目前,该作品已捐赠给深圳市博物馆,被该馆永久收藏。
榄核上刻画抗疫精神
目光如炬,坚毅而勇敢,三名身着防护服面戴口罩的护士,被栩栩如生地刻画在一颗直径约2厘米,长度约4厘米的榄核上。
这是宝安区航城街道民间艺人胡堂山创作的核雕作品《抗疫情》中的一个。在这组共6个的作品中,胡堂山通过对身穿厚重防护服的医护人员毅然前往武汉、一线人员与家人分别、钟南山院士前往武汉等场景的刻画,表现抗疫一线工作者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初中语文课文《核舟记》,描述的就是核雕工艺。其特点就是在拇指大的榄核上,构造出大场景。
胡堂山是宝安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谢氏核雕项目传承人。他告诉记者,“上小学的时候只要拿起小刀就闲不住,上课时,经常在课桌上偷偷‘刻画’,连书桌也不放过。”父亲看到儿子在雕刻艺术方面的兴趣与天赋,将他送到江苏著名核雕艺术家谢才元、钟秀琴夫妻家中拜师学习。2019年,胡堂山和钟秀琴合作的核雕作品《深圳之春》,荣获第十四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优秀民间工艺美术作品,打破了深圳在这个全国最高级别的民间艺术奖项的空白。
“去年1月份疫情出现后,我看到很多上前线的党员干部、志愿者以及医护人员勇往直前,让我非常感动。”胡堂山回忆说,正是在抗疫精神的感召下,他创作了《抗疫情》,将抗疫工作者的神情和行动,记录在一刀一铲,一沟一壑中。
到抗疫现场做义工“采风”
“不去现场就没有感受,做出的作品就没有思想。作品的思想来源于生活。”胡堂山说。身为党员的他也积极投身抗疫行动,到社区、宝安国际机场、深圳湾口岸等一线参加志愿活动,参与体温测量、疏导及维持秩序等工作。
参加抗疫志愿活动成为他创作的“采风”,通过一次次的志愿活动,他留心观察医护人员、志愿者等人的神态和表情,在构思作品中有感而发,将抗疫精神寓于一刀一划之中。
胡堂山告诉记者,参加志愿工作中,让他印象深刻的是一个从英国归来的华侨,他经过长途跋涉同时路上不能吃喝,到达宝安国际机场后,身体已经非常疲惫。“我们给他面包和水,为他测量体温,登记信息,疏导他的情绪,告诉他回到祖国就不用害怕了,他非常的感动,当时就热泪盈眶了。他感受到祖国的强大和温暖。”
今年5月以来疫情来袭,胡堂山再次积极参与。“身为一名党员,要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一定要上。”志愿活动的晚班较少人参加,他就要求上晚班,“做到天亮我都不怕。你不去我不去,核酸检测的任务就会完成不了,我们必须上!”他说。
据了解,为了让更多人了解一线工作者的抗疫行动,胡堂山已无偿将《抗疫情》捐赠给深圳市博物馆,被该馆永久收藏。
编辑 刘春雨 审核 汪新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