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滨海新区:美丽滨海 无限可能

香港经济导报
2021-07-05 11:46
摘要

天津滨海新区地处环渤海经济带和京津冀城市群的交汇点,是亚欧大陆桥最近的东部起点。行政区划面积2270平方公里,海岸线153公里。

天津滨海新区地处环渤海经济带和京津冀城市群的交汇点,是亚欧大陆桥最近的东部起点。行政区划面积2270平方公里,海岸线153公里。辖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天津港保税区、天津滨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东疆保税港区、中新天津生态城5个开发区,21个街镇。滨海新区是全国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北方首个自由贸易试验区,荣获全国文明城区和国家卫生城市等荣誉称号。

滨城核心区

“奋斗精神”铸“滨城”

从上世纪80年代第一代拓荒者们奋战盐碱滩涂,滨海热土发轫开局、生机勃发,到进入新世纪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纳入国家战略、大规模开发建设如火如荼;从党的十八大以来,天津滨海新区坚决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推进高质量发展,一座现代化海滨城市加速崛起,到开启“二次创业”新征程,昂首阔步“十四五”,向生态、智慧、港产城融合的宜居宜业美丽“滨城”铿锵迈进……奋斗是永恒的主题,奋斗是不变的精神。

奋斗精神筑造奋斗之城,奋斗精神源自奋斗基因。传承以“精卫填海”为本色的永不言败的“基因”,汇聚以“海韵盐魂”为文脉的海纳百川的“基因”,铸就以抵御外侮为标志的爱国卫国的“基因”,磨砺以国货自强为代表的实业报国的“基因”,弘扬以“改革开放”为特质的开拓创新的“基因”……这些标注着“奋斗”序列的基因组,聚合成当前滨海新区加快建设“美丽滨城”的“二次创业”奋斗精神!

2006年,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新区成为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新区坚持为全国改革试政策、探新路、谋突破,为体制机制创新积累经验。敢于刀刃向内,勇挑重任,敢涉险滩,在创新发展各开发区经济基础上,全面推进和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更加充分地行使自主发展权、自主改革权和自主创新权,由此迎来新的黄金上升期。

“滨城”,是一片充满激情与希望的热土。目前,“滨城”已建成8个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五大开发区从无到有,成为“滨城”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主力军;持续的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不断加力的教育、医疗、文化及民生事业投入,城市发展新格局正在加速形成。

在市委十一届九次全会上,“津城”“滨城”双城发展格局的建设目标被正式提出。从“新区”到“滨城”,是从发展格局到城市定位的跃升,滨海新区“二次创业”也因此有了更加丰富、深厚的内涵。站在新起点,整装再出发。滨海新区将传承“滨城”基因,拼出“滨城”血性,弘扬滨海奋斗精神,展现滨海之为,苦干实干,抢先争先,将这里建设成为经济实力强劲、人民安居乐业、国际化程度领先的现代化新城。

故道河

“四大内涵”蕴“滨城”

一、生态之城

天津滨海新区热爱绿色。在这里,你能看到公园与城市纵横交错、看到鸟类与人类和谐相处、看到花儿与孩子共同成长。滨海新区坚定不移走绿色发展之路,深入打好新一轮污染防治攻坚战,优化调整产业结构、能源结构,推广中新天津生态城生态城市建设经验,推进“871”生态工程建设,建好蓝色海湾、河湖联通、绿色生态屏障项目,加快构建“一带、一屏、多廊”生态格局,实现治污增绿降碳协同推进,打造水清岸绿、天蓝海碧的美丽“滨城”。

(一)构建“一屏、一带、三湿地、五廊道”生态格局

“一屏”,即双城间绿色生态屏障。依托津城、滨城间736平方公里的生态屏障区,打造津沽绿谷。“一带”,即蓝色海湾生态带。严守海洋生态红线,加强陆海生态统筹,综合开展岸线整治修复。“三湿地”,即南中北三大天然湿地。150平方公里的汉沽盐田,150平方公里的塘沽盐田和280平方公里的北大港湿地。“五廊道”,即依托蓟运河、永定新河、海河、独流减河、子牙新河五条区域廊道,串联北大港湿地、塘沽盐田、汉沽盐田等大型生态空间。

(二)打造双城绿色生态屏障

加快推进“津城”“滨城”双城中间绿色生态屏障建设,遵循“大绿、大水、水系相通、道路相连”的建设思路,打造“大绿、自然、生态、野趣”的特质,提升城市景观绿化品质,持续改善生态环境,林网交织、路网贯通的生态体系正在成为京津冀地区的一叶“城市绿肺”,打造绿色发展的“新样板”。

遗鸥

(三)湿地生态保护

滨海新区湿地生态环境逐年改善,现在过境候鸟种类和数量明显增加,目前监测到的鸟类超过279种。部分过境候鸟更是在此繁衍,成为“留鸟”。2020年,北大港湿地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成为我国64处国际重要湿地之一。

(四)海岸带生态保护修复

滨海新区持续推进海岸带生态保护修复行动,153公里海岸线生态功能不断提升。建立起多水源组合补水机制,湿地保护区生态补水1.1亿立方米,“水清、岸绿、滩净、湾美、物丰”的美丽海湾让市民享受到更多亲海近海之美。

二、智慧之城

近年来,滨海新区紧抓智慧城市建设机遇,在持续引入智能科技企业、建设智慧设施项目、塑造智能应用场景的同时,积极营造人才与产业融合发展的优良环境,助力产业人才在新区集聚。随着产业和人才资源的不断导入,新区已形成智慧城市产业和人才同步高质量发展的产业生态。

国产首艘2万TEU级船舶“中远海运白羊座”轮停靠天津港

(一)智慧城市“朋友圈”越来越大

新区聚焦智慧城市建设的全产业链,围绕政、产、学、研、金、服、用七大要素,积极招揽京津冀乃至海内外优秀人才。同时,新区也吸引了众多智能科技企业前来掘金。腾讯、360、华为、科大讯飞、紫光云等企业已经在新区扎根,这些企业在建设智慧滨海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智能公交

(二)智能生活“样板间”

统筹建设“云、网、库、图、线、端”,建成智慧滨海运营中心,搭建“1+4+N”智慧城市管理平台。实现大数据一张图感知城市、大平台一张网惠及民生、大运营一条链服务产业,打造出新时代智慧城市建设的新标杆和新样板。其中,中新天津生态城已实现建成区5G全覆盖,综合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让城市管理变得更加聪明。生态城还建设了一条使用5G技术的车路协同试验路段,通过设置道路传感器,实现了区域智慧交通再升级。

天津滨海新区“零能耗小屋”,通过先进的能量管理系统、高效能的电器设备,以及建筑本体的节能技术,实现建筑用能“自给自足”

三、港产城融合之城

(一)创新驱动、坚持筑巢引凤

改革开放创新是滨海新区的“根”和“魂”,作为全国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为全国改革试政策、探新路、谋突破。开发区法定机构改革得到国家深改委肯定并向全国推广;率先推行“一企一证”综合改革,推行“拿地即开工”模式,累计实施自贸区478项制度创新举措,37项试点经验和实践案例在全国复制推广。在科技创新上,坚持“筑巢引凤”,把着力点放在企业和研发机构上,陆续引来国家超算天津中心、中科曙光、麒麟软件科技企业和机构,逐步成为“滨城”创新的中流砥柱。

滨海新区成立了信创、海水淡化、租赁、智慧城市、海洋装备、精细化工和新材料、生物制造、氢能等实体经济产业(人才)联盟,科普、科技创新服务等服务性产业(人才)联盟,人才链、创新链、金融链、产业链“四链”深度融合,联盟已成为党管人才、共同缔造、创新发展的重要载体,政府放权赋能、产才高效融合、产教协同攻坚、金融助力创新的高质量发展产业人才生态初具规模,一批千亿产业集群和人才高地创新竞进、蓬勃发展。

(二)优化布局、产业引领未来

滨海新区坚持以高端产业支撑高质量发展,全力构建“1+3+4”产业体系,即“1”——智能科技产业,“3”——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三大战略新兴产业,“4”——航空航天、高端装备制造、汽车、石化四大优势产业。建成航空航天、电子信息等8个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形成汽车和机械装备制造、石油化工2个两千亿级和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2个千亿级产业集群。航空航天产业形成“三机一箭一星一站”产业格局。

(三)双港联动、开放拥抱世界

天津港是目前世界航道等级最高的人工深水大港,作为滨海新区的战略核心资源,2020年集装箱吞吐量突破1800万标准箱,稳居全球集装箱港口前十强。以滨海国际机场为中心的空港区域,是连接津滨双城的重要枢纽,天津交通的“大心脏”。空港区域已形成民用航空为主体,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支撑产业的高端产业聚集区,聚集了欧洲空客、美国卡特彼勒等世界500强和知名公司投资的项目,成为滨海新区重要经济功能区和重要的发展引擎。

四、宜居宜业之城

(一)“不为不办找理由、只为办好想办法”

滨海新区树立“不为不办找理由,只为办好想办法”理念,坚持项目为王,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实现“滨海事滨海办”。深化“一制三化”改革,企业开办时间压缩至1个工作日,政务服务事项“一网通办”“最多跑一次”成为常态。全国首创信用承诺审批分级管理,率先推行“一企一证”综合改革,得到国务院充分肯定。实施工程建设项目以函代证、容缺受理等便利化措施,推行“拿地即开工”模式。做到“企业吹哨、部门报到”,全力打通服务企业和群众的“最后一米”。从“国际化”“法治化”“便利化”“市场化”入手,为企业提供“专家+管家”式服务,全力打造全市第一、全国一流、世界前列的国际化营商环境。

(二)新时代人民高品质生活的幸福城市

作为全国第一批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地区,滨海新区以“铸魂工程”“强基工程”“平安工程”这三项工程为抓手,接续深化社会治理体制机制创新。推行全域全科网格化管理,实现滨海热线与市便民专线同轨运行,构建了“三位一体”的闭环式便民服务系统。

滨海新区推动教育事业优先发展,拥有天津茱莉亚学院、南开大学泰达学院、天津大学研究生院、天津科技大学等国内外知名院校。提高卫生健康水平,打造各区域医疗中心,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组建一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打造15分钟基层医疗服务圈。滨海文化中心、国家海洋博物馆、滨海图书馆、滨海科技馆成为享誉国内外的文化新地标,全区各街镇村居实现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全覆盖。

滨海图书馆

(三)党建引领、共同缔造,为美丽“滨城”赋能加力

滨海新区着眼美丽“滨城”建设目标,坚持党建引领、共同缔造,实行政治、法治、德治、自治、智治“五治”并举,以“决策共谋、发展共建、建设共管、效果共评、成果共享”为路径,为建成生态、智慧、港产城融合的宜居宜业美丽滨海新城赋能加力。决策共谋。打造邻里互助议事、社区协商共事、园区共建决事等平台。对涉及民生福祉、乡村振兴、社会治理等工作,听取群众意见,与群众一起商量着办。发展共建。进一步深化“党建+服务基层”活动,依托“组织在线”,有效撬动各类社会资源,统筹社会协同力量,构筑共同建设“美丽滨城”的“生命共同体”。建设共管。完善党建“红网格”功能,做到微事网格互助办、小事村居协商办、大事街镇(开发区)协调办、难事全区统筹办,让各类资源主体各尽其责、各展其长。效果共评。通过居民议事厅、广场民意反馈会等形式,完善群众监督机制,畅通监督渠道,突出满意度评价,让企业打分,请群众评判。成果共享。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通过“美丽滨城”建设,让每位居民、每家企业共享优美环境、优良秩序、优质服务。

“宏伟蓝图”绘“滨城”

《天津市滨海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指出,未来滨海新区将围绕建设生态、智慧、港产城融合、宜居宜业的美丽滨城这一总目标,坚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先行区、“一基地三区”核心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三位一体”,为建设“五个现代化天津”贡献更大力量。

(一)实施“五大战略”,坚定不移推进高质量发展

创新立区——打造创新发展先导区。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区域发展的战略支撑,坚持以政为引、以用为立、以转为要、以企为主、以人为本,把创新理念“立”起来,让创新生态“优”起来,引创新人才“聚”起来,加快打造自主创新重要源头和原始创新主要策源地。

制造强区——打造国家先进制造研发基地中心区。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围绕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做大做实新动能“底盘”,发展壮大以智能科技产业为引领、先进制造业为核心、优势产业为支撑的“1+3+4”现代工业产业体系。

改革活区——打造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新高地。滨海新区将坚守改革开放先行区的第一定位,当好改革先锋队、“野战军”,永葆“闯”的意识、鼓足“创”的精神、持续“干”的行动,以改革直面挑战、开路破局,用改革的新活力增创高质量发展的新优势。

开放兴区——打造国内大循环北方枢纽和国内国际双循环重要战略支点。未来,滨海新区将用好区位优势、找准区域定位,以大开放推动大循环,打造适应新发展格局的高水平开放平台,在新发展格局中体现担当、展现作为。

环境优区——打造宜居宜业绿色生态。坚持改善硬环境和优化软环境双向发力,构建蓝绿交融生态格局,努力打造水清岸绿、天蓝海碧的美丽滨海。制定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行动计划,涵盖世行和中国营商环境评价全部18个指标,提出135项改革措施,其中77项瞄准全国政策最优、成本最低、服务最好、办事最快目标。

(二)打造“四大工程”,推动美丽“滨城”建设迈向新高度

民生福祉工程——加大民生领域投入,建立完善现代化公共服务体系,不断提升群众收入均等化、教育体育发展优质化、社会保障普惠化、健康卫生高质化水平。

文化繁荣工程——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传承滨海特色人文精神,优化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大力促进文化产业发展,凝聚建设“美丽滨城”的强大精神动能。

乡村振兴工程——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加快发展现代都市型农业,建设美丽乡村,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建设城乡融合发展特色区。

社会治理工程——坚持党建引领共同缔造,落实“战区制、主官上、权下放”机制,发挥“五治融合”综合效能,不断提高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勇立潮头,扬帆起航。滨海新区将主动在全市发展中挑更重担子、扛更大责任,发扬“二次创业”的“奋斗精神”,涵养正气、淬炼事功,全力以赴打造生态、智慧、港产城融合的宜居宜业美丽滨海新城!

(原标题《美丽滨海 无限可能——天津滨海新区》)

编辑 编辑-张玉洁(客户端)审读 韩绍俊审核 编辑-郑蔚珩(客户端),特区报-张雪松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