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西总统发文悼念的这位北大教授,与深圳有着不解之缘

深圳特区报记者 吴邦
17:50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62岁的俞孔坚猝然离去,就像这汹涌而至的暴雨,引发了深圳建筑、生态与城市规划界的哀思

9月24日,巴西总统卢拉在社交平台发文,悼念此前一天在巴西坠机遇难的北京大学教授俞孔坚等人。卢拉表示,在气候变化日益严峻的时代,俞孔坚提出的“海绵城市”理念已成为全球典范,这种理念兼顾生活质量与环境保护,正是人类未来所追求和需要的。

同一天,台风“桦加沙”带来的雨水,飘荡在深圳上空。62岁的俞孔坚的猝然离去,就像这汹涌而至的暴雨,引发了深圳建筑、生态与城市规划界的哀思,引发了大家对城市景观与自然的深度思考。

对于很多深圳市民来说,俞孔坚这个名字或许比较陌生。但是他与其他学者共同呼吁的“海绵城市”理念,已让很多城市收益。他们希望城市能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逐步改善并恢复城市的自然生态平衡。

2016年,深圳市获批成为国家海绵城市建设第二批试点城市。2019年底,在财政部、住建部、水利部三部委联合组织开展的国家海绵城市建设试点绩效评价中,深圳排名全国前列。多年来,深圳在制度设计和实践操作上进行了有益探索,基本形成了较为顺畅的工作机制,海绵城市建设成效逐步展现。

2021年10月,全国首届系统化全域海绵城市建设技术交流与产品展示大会在广州举行,俞孔坚等国内知名的海绵城市专家,系统传授海绵城市投资、规划、建设、运维、管理和评估等方面的先进技术,并由优秀试点城市及项目单位交流试点成功经验。来自深圳光明的代表,分享了国家海绵城市建设光明凤凰城试点的经验。作为深圳市海绵城市试点的主战场,光明凤凰城自2016年4月起先试先行,探索形成了海绵城市建设“十大坚持”的光明模式,成为全国海绵建设样板。

1997年,俞孔坚(中)与同窗何昉(左)在深圳留影。

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住建部科技委委员及园林绿化专委会主任委员、深圳市风景园林学会理事长何昉,跟俞孔坚是大学同窗。9月25日,何昉在接受深圳特区报记者采访时说,“1980年,我跟俞孔坚一起考入北京林业大学园林系,后来又一起读了研究生,感情特别好。1987年,我俩硕士毕业后留校任教。后来我继续当老师,并代表学校到深圳,投入规划设计工作,他去了美国继续深造。”

1997年,俞孔坚从美国回来。何昉说:“清华与北大都想要他,他选择去北大当老师。回国第一年的授课任务较轻,我请他来深圳看看。所以,从他回国到1999年,曾经在我创立的深圳北林苑设计院工作。在深圳的一个介绍公园设计理念的培训班上,俞孔坚碰到中山市有关部门,对方说想要改造一个老旧造船厂。俞孔坚建议不要拆除旧船厂,可以改造成公园,这一想法得到了中山方面的认可。”

俞孔坚当时坚持,旧船厂这一工业遗产需要保留。新公园要建设为开放式公园,公园内的榕树不要全砍掉,因此公园设计中保留了有13棵榕树的榕树岛。公园还引入了维护成本低的本土野草,建造出有着阶梯式河岸的亲水海绵公园。

岐江公园的改造并非一帆风顺。

俞孔坚曾经告诉朋友,当时由100名专家组成的评审会,会上有99人反对俞孔坚的设计方案,只有华南理工大学建筑系教授刘管平赞成。大家反对的理由,主要是认为保留的船厂机器破旧脏乱,以及不太认可保留原有的工业风格。2000年春节期间,有关部门在中山富华酒店举行了线下投票,俞孔坚的设计方案获得了85%市民的赞同。这个项目成为俞孔坚的第一个代表作,是中山获得全国乃至国际奖项最多的公园之一。

何昉告诉深圳特区报记者,俞孔坚当年在深圳工作期间,还设计了不少作品,“比如1998年,俞孔坚参与设计了宝安‘九祥墓园’。他负责前期分析与规划。他把那时国际上流行的GIS数字系统,与中华传统文化相融合。后来,俞孔坚经常来深圳参与项目评审,包括中心区规划、CoCo Park项目规划等。在深圳工作期间,他开始构思海绵城市的理念。他出版了很多海绵城市的著作。其中,《海绵城市——景观设计中的雨洪管理》一书,是他跟我一起做的序。”

也正是在那段时间里,俞孔坚创办了国际获奖期刊《景观设计学》并任主编,还创办了国内著名的设计机构“土人设计”。

深圳市资深景观规划设计师庄荣,9月25日在接受深圳特区报记者采访时说:“二十多年前,俞教授初创‘土人设计’时,我投过简历。他在中山参与岐江公园项目时,曾约我去面谈,虽然后来没去成‘土人设计’,但是岐江公园建成后声名鹊起,我就一直关注他的项目及作品,很喜欢秦皇岛汤河公园的红飘带,很感动于他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很认可他在推动行业发展方面的成就。他参与提倡的海绵城市理论,对深圳影响深远。我作为深圳市海绵城市规划设计的景观专家,连续几次任深圳市的海绵工作考核专家,深感这项工作任重道远。”

2014年,庄荣在中山岐江公园留影

9月24日晚,庄荣惊悉俞教授在巴西遇难,“悲痛之余,我写了一首诗来悼念他。‘大师作品处处寻,天地万物曾寄情。秦岛飘带存浪漫,岐江野草忆峥嵘。本土景观生态迹,全球海绵国士心。学科未竟身先死,长使同行泪满襟。’那天,正值台风‘桦加沙’过境,气候变化背景下,人们需要更多共识,以及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智慧。俞教授的眼界与学识,将会越来越彰显其价值,激励后辈不断前行。”

任心欣是深圳市海绵城市建设技术领域的资深专家,她与俞孔坚对“海绵城市”的探讨很多,但她认为俞孔坚的成就不止于海绵城市,“俞孔坚教授是国际景观设计师、景观设计教育家,他把城市与景观设计视作‘生存的艺术’,率先倡导回归自然生态的‘大脚美学’,并从理论研究、教学及工程项目实践,全方位、系统性践行这一理念。他治学、做事都很严谨,一定要到现场去考察,注重设计与自然的结合度,强调用自然去修复自然,所以他的设计很有生命力。他的设计作品很善于把传统设计的精华,与现代园林进行融合。他在广东的很多作品,就借鉴了岭南元素。”

俞孔坚的哈佛大学师弟闾邱杰,2010年回深之后,主持了笔架山体育公园、光明文化艺术中心、国家超级计算机深圳中心、深圳音乐学院、福田红树林管理中心等项目的景观设计。9月25日,闾邱杰在接受深圳特区报记者采访时说,“我和俞教授都是同一个专业的毕业生。我在哈佛读书时,听过他的讲座,并和他交流。平时参加各种论坛,也时常遇上他。俞教授对于景观行业的贡献巨大,是中外景观交流的桥梁和窗口之一。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俞教授的价值远远不可估量。他把中国现代景观介绍到国外,又把国外的理念引入中国,在这方面无人可比。他的离去,不仅是景观行业的损失,也是整个学术界的损失。”

闾邱杰

何昉说,他每天都看俞孔坚的朋友圈,“他每天都是一路走、一路拍。前几天还在领奖,还在一个论坛上发表主旨演讲,然后就进入潘塔纳尔天然湿地考察。我不相信他已经走了,我刚翻出了1997年在深圳的合影,然后泪水打湿了照片。他还是像在深圳的时候那样,永远充满生命力,永远想把工作做到极致,永远都是勤奋上进。”

何昉准备择日赴京,送俞孔坚最后一程。深圳此刻已经潇潇雨歇。走在路上,闾邱杰说他总在回想主张“让土地大脚呼吸”的师兄俞孔坚,“我非常难过。景观界的大师本来就不多,俞教授是一位非常全面的大师,他不仅学术造诣极高,在教学、商业方面出类拔萃,难得有这么全面的人才。他为行业指明方向,现在灯塔却倒了。好在我们已经迈开了步子,接下来的征程,由我们接力完成。”

(受访者供图)

编辑 杨渝嘉 审读 吴剑林 二审 桂桐 三审 陈晨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吴邦)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