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华红色故事②:东纵首部电台建立背后的故事
深圳特区报记者 罗实宜 通讯员 余娜 文/图
2021-06-29 19:03

此前,本报报道了东纵首部电台由甘坑造的故事,此次记者将通过访谈再次为大家讲述该电台建立背后的故事。

1. 是如何发现这段鲜为人知历史的?如何顺腾摸瓜找到了港九大队后人王玉珍的相关纪念文章?

今年是建党100周年,中共中央决定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吉华街道借此契机,委派专家团队,通过查阅资料,采访当事人,实地探访历史遗迹等各种方式,去寻找历史真相。

如今的甘坑。

吉华采访团队在网上搜集线索时,偶然发现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研究馆员,采访原邮电部副部长刘澄清的对话实录,“忙碌了一个多月,1942年1月下旬,东江游击纵队第一部‘土洋’结合的电台,终于在宝安县甘坑的一个山沟里诞生了。”我们很意外。因为从前从来没有人,或是资料表明,东江纵队的第一部电台,是在甘坑组建起来的。

随后,采访团队又发现广东省户外运动协会官方网站“南粤古驿道网”,刊登的一篇《从延安和重庆到南粤的红色电波——周恩来同志和南方局对东江纵队的指引》文章也提到,“1941年12月,南方局派刘澄清、康瑛和康一民抵达东江纵队建立电台,与前期东江纵队研究无线发报的队员杜襟南等合作,利用在香港购置的和战斗缴获的器材,在宝安甘坑于1942年1月建成电台,发出‘延安,延安,我是东江’的第一声呼叫,得到延安迅速而温暖的回答。”

于是,吉华创作了那篇《东纵首部电台,甘坑造》的文章。同时,为了继续佐证,采访团队又找到东纵研究会的几位同志,这才知道,其实他们早就知晓此事,只不过在撰写关于电台的文章时,没有重点突出甘坑这个地名而已。

2.当时广东的抗日局势如何?建立电台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当时的游击队远离广东省委,有事向中央请示,只能由地下交通员通过敌人重重封锁,跋涉到香港八路军办事处,把电文交由秘密电台发向延安。这种辗转联系,不仅不方便,而且不能及时得到党中央的指示,因而极大地影响着部队的发展。

1941年12月25日,香港被日军攻占。留困在香港的大批爱国民主人士和文化人士等,遭到日军的搜捕,生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中共中央以及中共南方局书记周恩来,多次电令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中共广东党组织和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务必将他们安全转移到内地。

为了与延安取得直接联系,完成大营救的任务,建立电台迫在眉睫。

3.建立电台面临的困难和详细过程

据《曾生回忆录》记载,早在1939年秋,东江游击队在坪山时,就通过香港八路军办事处的关系,买来一部电台的设备,并调来一些电台工作人员进行筹组工作。1940年3月,部队东移海陆丰时,把电台零件交由高潭地方党组织掩藏,电台工作人员到香港八路军办事处学习。1940年8月,部队回到东宝惠边敌后,建立阳台山和大岭山根据地以后,从高潭取回电台设备继续组装。但设备不完善,电台一直没有建起来。

直到1942年1月,党组织将在香港工作的刘澄清调到东江游击纵队,东江纵队的第一部电台才得以在甘坑组装完成。

东江游击纵队原先搞电台的是一位无线电业余爱好者,没有搞成功,始终未与延安、重庆取得联系。当时的工作条件极其困难,除了游击区环境不安定外,器材也很缺乏。刘澄清只能用烧火钳钳着铜线当烙铁,从老百姓家找来锡壶当焊锡,到山上老松树刮来松香做焊油,用缴获收集起来的零碎接线当导线,装装拆拆,反复多次,忙碌了一个多月才完成。

4.第一位和延安通话的发报员、第一次和延安取得联系的激动人心的历史瞬间

电台组装完成第一人刘澄清在采访文章中写道:“通了!通了!”“延安回答我们的呼号了!”“和延安联系上啦!”“和中央联系上啦!”我突然蹦起来,与一旁焦急等待的战友紧紧拥抱在一起。泪水,濡湿我们的脸庞。

曾生在会议录里也写到,“我们广东人民抗日武装,在远离党中央、孤悬敌后的情况下,如果没有电台,就像聋子、瞎子,容易犯错误,遭受挫折和失败;有了电台,能接受党中央的正确指示,我们就有指路明灯,就不至于犯大的错误,就能在斗争中不断发展壮大。”

5.起初延安对这个波长和频率的疑惑

东江游击队原来没有电台,也就没有呼号和频率。一个多月来,刘澄清一直用香港原廖承志办公室电台的呼号、频率试探着联系延安。刚接通时,他呼叫“延安,我是东江”,延安很奇怪,因为这个波长、频率、时间应该是“香港”,怎么会是“东江”呢?他告诉延安方面,我是东江游击纵队,先借用香港的频率通话,并另确定了以后同延安通话的波长和频率。

6.电台建立发挥的重大作用

有了电台,东江纵队同延安、重庆、香港、海南岛等地先后有了联系。电台抄收延安新华社的新闻电讯稿及《解放日报》《新华日报》的重要社论,供纵队领导学习和编油印小报。游击纵队还开办了报务员训练班,刘澄清负责培训电台人员。

电台的建立,为文化名人大营救和顺利脱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正是有了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正是通过电台的及时传达,广东人民抗日武装如鱼得水,在斗争中不断壮大,最后发展为威震华南的东江纵队。

编辑 昌慧 审核 谭凤希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罗实宜 通讯员 余娜 文/图)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