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党龄最长,参加过非典防治,我先上!”在得知医院要抽调第一批医疗队伍开展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治工作时,龙岗区人民医院普外科杨栋医生马上通过微信向科主任递交了请战书。
杨栋向记者介绍了医院一线的工作状态:在医院十四楼生活区负责收治病人的医生白班要值24小时,其他同志包括护士姐妹们去十三楼和十五楼隔离区工作,每4小时轮换,医生每人每天值8小时。这两天随着更多同志加入,情况有所改善,现在白班值12小时,去隔离区的同志每天值4小时。“大家都没有固定的休息时间,都是服从组织调度随时准备上阵。”
杨栋穿着三级防护,为了方便同事识别,大家都在衣服上写上名字。
杨栋的妻子是龙岗区人民医院口腔科的护士,儿子16岁,正在读高二。这个寒假,爸妈都在上班,孩子就成了“空巢少年”。但杨栋没有犹豫,依然选择冲上一线。
“进驻隔离病房后我就没回过家,一直待在医院。一来这是方便有任务时能随叫随到,二来也是担心回家了不小心造成交叉感染。来的时候我把换洗衣物这些生活用品都带来了,做好了打持久战的准备。”为了尽可能的避免交叉感染,笔者看到,杨栋他们的饭桌设在了过道靠窗通风处,每个人吃饭都间隔一定距离,且错峰吃饭。
“妻子对我来防疫一线还是挺支持的。年前我就跟她谈过,这次新型冠状病毒危重症病人可能需要上ECMO(即人工膜肺),我正好有这方面专长,我们医院第一例ECMO成功救治病患就是我协助ICU重症医学科完成的,到时候会报名参加。不过来隔离病区我一直没有给自己父母讲,怕他们担心。”杨栋说到这些时,很平静。
准备去隔离病区的护士,同事正在帮忙戴护目镜。
“现在的隔离病区工作开展得还是非常秩序井然的,大家群策群力,互相鼓励加油,有困难就会一起克服。每次轮换队员穿好防护服去隔离区前,都会给他(她)们拍照,加油鼓劲!我们会针对每一个细节反复优化,发挥集体智慧,早上交班和平时碰面都会互相提合理化建议,比如戴护目镜起雾问题,就提出用酒精擦拭、洗洁精擦拭、游泳眼睛防雾剂擦拭改进。提出建议后,全科肖庆颖医生当即下单,第二天泳镜防雾喷剂就快递到了。戴N95口罩4小时后鼻梁压的很疼,我们讨论后采用在鼻梁处贴敷少许水凝胶来解决;有过敏或磨破皮的就贴防护贴。戴护目镜4小时后耳朵生疼,调整挂绳改用2条带子分别扎在后面。每次医生、护士脱防护服时,都有专人负责监督提醒避免造成自身污染;每次同志们从隔离病房轮换回休息区后第一件事就是自觉先去冲凉;如何防止手套脱开,如何防止鞋套松开,怎样缠胶布等很多细节,我们都做了优化。”
因为戴口罩和护目镜太长时间,一名护士的脸上勒出印痕,鼻梁上肿了。
“我这次抗击疫情我还是非常有信心的。2003年抗击非典时,儿子刚刚出生15天,我就报名第一批去了一线,连续工作了40多天。此次新型冠状病毒,从一开始我就时刻在关注。有了上次的经验,加上职业的敏感性,腊月二十八、二十九的时候我就已经开始做了一些准备:每年如果在深圳吃年夜饭,都是和好朋友一起的,今年我就提前和朋友说好不在一起过年。除夕钟声刚过,给大学同学微信拜年,在朝阳医院传染科的同学发给我一张她穿三级防护的照片,更加印证了我的想法——此次情况比2003年更加严峻!我们不能掉以轻心,要做好持久战的准备。此次疫情从上到下都高度重视,中央一声令下,全国动员,发挥社会主义国家的优势,集中优势资源,部队及各地方都动员起来了,疫情一定可以坚决打赢!当然抗疫期间会存在一些不完善不合理的地方,事后我们也一定要研究解决,亡羊补牢,建立长效机制。”作为一名抗击过非典的老党员,杨栋医生冷静客观。
“冲在治病救人的第一线,这是医务工作者的职责所在。我只有一个心愿,希望患者和前线同志,所有人都平安。”
编辑 周宏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