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局·甘孜行 | 指间承载脱贫梦!深圳扶持麦宿打造19个特色民族手工艺车间
读特记者 夏岩青 罗红瑜 杜贺/文 齐洁爽/图 齐洁爽 许舜钿/视频
2019-12-17 08:22


一早从德格县城出发,沿着金沙江,经过近3个小时的车程,我们深入到了一个叫做麦宿片区的地方。

藏在深沟中的麦宿有着中国“不丹”的美誉。这里是海拔3500米的高原地形,山顶是千年不化的雪峰与岩石,山腰是丰茂的森林,山底是盛开着珍稀花草的草原与宛如宝石绚丽彩纹的农田。在这里,有一群人,他们自出生开始,就与手工艺为伴,他们隐居在深山,世世代代专心研究,一针一笔钻研出最好的工艺。正是在这样的的传承下,这里的鎏金铜塑技术、唐卡绘画、陶艺、木工、雕刻、编织、金银加工、歌舞等民间艺术得以完整地保留下来,一直传承至今。可以说麦宿片区是藏族传统手工艺文化保存最为完整的地区,是名副其实的藏地文化大宝库。

不过由于地处偏僻单打独斗,传统手工艺始终保持在家庭作坊发展停滞的状态,如何利用当地丰富的藏族手工艺技艺和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让群众实现脱贫致富,是扶贫工作的重点所在。为此,深圳自2018年开始帮扶麦宿片区民族手工艺及藏医扶持项目,以“产业园+党建引领+龙头企业+扶贫车间+家庭作坊”的模式,扶持打造了19家特色民族手工艺扶持项目,助推产业发展做大做强,引导当地群众脱贫致富。

达瓦卓玛所在的公司正在兴建民宿,占地面积240平方米,由深圳资助援建。

深圳帮我家建起了新车间

麦宿普马乡一带有着制作土陶的传统技艺,当我们走进降拥格乃家里时,呈现的是一派热闹景象:捣石的捣石、淘土的淘土,还有制作陶胚、雕刻、整理等,所有的工序全部是手工制作。地上也堆放着不少制作完成的陶器,有水壶、杯子、香器、储藏罐等等,显得较为拥挤。主人家介绍说,平时还有一些学徒在这里学习帮工,地方确实有点不够用了。“不过,现在好了,深圳援建的车间已经修好了!”——就在院子的右手侧,建筑面积约188平米的房子已经修建完毕,连接大门的3米主道和通往其他房子的通道都仔细地配套修好了。“等我们把工作台和器械搬进去装配好,就可以直接进去开工了。”

手工艺人在制陶作坊中负责不同工序。

相隔不远的根呷洛热家比较清静,他拜师学艺后自立门户,和妻子、两个学徒一起建立了自己的手工作坊。工作坊很简单,就是一个不大的房间,两张工作台,4个人就坐在那里忙碌,成品展示就挤在屋子的一角,还有2岁多的女儿在旁跑来跑去。今年深圳援建资金帮他修建的近150平米的车间已经落成,院子的大门、道路等基础设施也配套修建完成,根呷说没有深圳的帮助,他无法实现有新车间的梦想,入住新车间后,他会再招几个学徒,向他们传授技艺,然后像他一样自立门户,脱贫致富。

带动藏文化生态旅游区的建成

麦宿有着非常出名的铜铸工艺,其特色除了历史传承外,还不断改进技术,融合了印度、尼泊尔等各地特色,在精雕工艺细节上更是细腻。这其中就不得不提到鎏金铜铸艺术家尼玛和他的儿子达瓦,他俩分别是铜铸传承的第六代和第七代传人,目前是麦宿片区最顶尖的手艺人,要购买他们的产品起码要预定一年以上。2015年,他们推出了第一个原创品牌“钦乐”,除精美的传统佛像、法器等作品外,也创作适合现代时尚品位的精美手工配饰。

在深圳援川干部的牵线搭桥下,钦乐品牌参加了深圳文博会,其保留手工朴拙的刻印、局部的精雕细琢风格吸引了国内外不少客户,签订了几十万元的订单。同时,不少慕名者也纷纷前来麦宿一睹他们手工艺制作的过程,感受工艺人在作品中灌注的传承灵魂,去年一年钦乐就接待了300余人次的游客,但在接待能力上不免捉襟见肘。

钦乐工坊楼上是民宿,楼下是手工艺体验工坊。

有鉴于此,深圳援建资金拨出60万元,补贴给钦乐公司扩大修建民宿,吸引客户和游客前来麦宿片区考察、观光,带动当地旅游文化业的发展。如今,占地面积240米、两层高的民宿新居主体已经落成,手工艺者们正忙着描绘壁画搞装修,美丽的面貌已渐渐浮现,当地干部说,民宿投入使用后将大大提高接待能力,让游客深度体验麦宿片区的绝美风光,带动手工艺品走出大山、走向世界,加快藏文化生态旅游区的建成。

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扬光大

在麦宿,最漫长的作品预定,一定是麦宿的唐卡,要一幅噶玛嘎孜公司的大师亲手描绘的唐卡已经排到了4年后!噶玛嘎孜文化旅游发展公司是麦宿片区唐卡制作的金字招牌,是业界公认的藏族传统唐卡画作品及藏区旅游产品的领军企业。公司两位大师青麦多吉和降拥杜都,都是噶玛嘎孜画派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他们的绘画特色堪称藏区一绝,彰显出独具魅力的艺术风格和绘画特色,其部分作品被英国大英博物馆、世界知名博物馆及收藏家先后收藏。


唐卡传习班让传统技艺后继有人。

为了弘扬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两位大师领衔的噶玛嘎孜唐卡传习班在麦宿开办,附近想学艺的年轻人都可以来到这里免费接受大师的指点。由于场地的限制,传习班和大师、画工们的创作室挤在一起,实属不便。得知这一情况后,深圳援建资金雪中送炭,目前,土建面积达476平米的教学用地和创作室正在兴建,当地乡干部动情地说:“多亏有了深圳的援建,帮助麦宿片区的特色民族手工艺继续传承下去,一方面能让学生学到一技之长,脱贫致富,另一方面也挽救发展了当地的传统技艺,进一步助推民族手工艺做大做强。”


麦宿姑娘卓玛:让伦敦时尚教母爱上了藏区

在麦宿片区,有一个叫达瓦卓玛的姑娘名气很大,“她不但普通话说得很好,英语也特别溜,还来深圳参加过文博会呢!”当地干部这样介绍她。土生土长的麦宿姑娘卓玛,其实是个地地道道的斜杠青年:海归、公司总经理、策展人、纪录片制作者、作家,这么多身份都只围绕一个中心点——将麦宿片区的手工艺术推向更广阔的世界。

达瓦卓玛接受记者采访。

卓玛大方得体,上身穿着就读美国贝佩丝大学的卫衣,下着藏族传统裙子,搭配得很和谐。谈到从偏僻深山只身前往美国求学的勇气,她说根源于她的梦想:推广家乡的手工艺术,改善父老乡亲们的生活状况。她走出大山,学习工商管理接受国际化教育,四年后作为优秀毕业生毕业时虽有美国公司挽留,她还是坚定地回到大山,开始尝试用全球化的视野对麦宿文化进行更深入的探索和传播。

出生铜铸艺术世家她创立了自家的产品品牌,在麦宿,她最早开始了在互联网上联系订单,把一件件工艺品送往了全国乃至世界各地。为了让客户能更好地了解麦宿手工艺产品,她拿起了摄像机,拍摄了11部介绍手工艺人的纪录片,得到了国内国际奖项;她拿起了笔,出书写文章推广家乡独特的历史文化;还前去参加各种展览,在美国博物馆、北京798、深圳文博会都留下了她的身影。渐渐地,麦宿独特的文化艺术风格吸引了世界各地人士的关注,近年来,如雷贯耳的Dior时尚印花系列设计主管艾莉莎、伦敦时装传奇教母娜塔莉都带着学生来到了麦宿,学习当地手工技艺,体验产品的制作过程,感受到现代工业产品不可比拟的仪式感和传承的温度,从中获得了奇妙的创作灵感,大呼不可思议表示要经常前来交流。麦宿的面貌,在卓玛的推广下渐渐被外人所知悉,这块神秘美丽的原始风貌和藏族手工艺技艺散发出前所未有的魅力,吸引着前来旅游观光的客人,卓玛告诉我们,麦宿片区名气越来越大,国家地理杂志很快要推出麦宿片区的报道了。

卓玛刚刚送走了一批来自马来西亚的客人,如今公司正在兴建民宿,占地面积240平方米、两层高的民宿,由深圳资助援建,建成后将扩大游客接待能力,带动麦宿片区旅游文化的发展,让当地人脱贫致富。谈到深圳,她说还会再来文博会的,深圳是一个很好的对外交流平台,在这里她不但能结识新客户签到订单,还见到了很多在网上交流过的客户,关系更加紧密:“有深圳的支持,麦宿会发展得越来越好,相信深圳人也会喜欢上我们这里的风土人情和产品,欢迎深圳人到麦宿来做客!”


石渠县邓玛观光生态农业科技示范园:

大棚蔬果甜了乡亲

清脆的降糖辣椒、巨型的美国南瓜、高甜度的马铃薯……石渠县藏民仁孜一边向记者数着现在能吃到的蔬菜,一边在大棚里熟练地工作。谈起现在的日子,他笑得合不拢嘴地说:“我们一家人的生活变化太大啦!”

仁孜一家生活的变化,与广东深圳援建的冬暖式大棚密不可分。2018年4月,石渠县邓玛观光生态农业科技示范园(以下简称“邓玛示范园”)开工,现已建成第一期40座冬暖式大棚,不仅为高原居民提供了高甜度的蔬果,还助24户当地贫困户脱了贫。

石渠县邓玛观光生态农业科技示范园位于高原上的小江南——正科乡。

高原大棚种出高甜度蔬果

邓玛示范园位于石渠县正科乡,总投资2.62亿元,包括育苗温室、冬暖式大棚、标准化蔬菜基地、果蔬冷藏保鲜库及蔬菜初加工厂等。其中,广东深圳计划3年投入4300万元帮扶资金,用于建设100栋冬暖式大棚。目前,第一期40座冬暖式大棚已经建成。

这些大棚有一个共同的“大脑”——控制中心。工作人员可以通过物联网系统,查看大棚的视频监控、温度、日照、灌溉等数据。石渠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技术总监谭明正介绍,邓玛示范园采用现代农业技术和装备,坚持以绿色环保标准打造现代高效农业产业园。大棚除了采用可视化技术,还运用了EPS材料保证棚内温度,通过水肥快速改善土壤质量,这使得其一开始便走向现代化农业和高品质蔬果的发展方向。

大棚内的红彩椒已经成熟。

走进大棚里,可以看到每座大棚都以一两个品种为主要种植作物,其中有降糖辣椒、草莓、番茄、美国巨型南瓜、马铃薯、西葫芦等。石渠属于高原气候,较少生产蔬菜,以往居民在蔬菜方面主要食用萝卜、土豆,一到冬季大雪封山,更是缺菜少果。“大棚蔬菜上市后,很受市场欢迎,目前主要售往周边乡镇、甘孜县及青海玉树、西藏昌都。由于日温差大、日照时间长,石渠蔬菜水果甜分较高。部分品质高的蔬菜水果还会在每年11、12月份空运至成都。”石渠太阳部落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万绪说。

据了解,目前,邓玛示范园仍处于品种试验阶段,着重选出价格高、品质优的产品,未来将逐步建设成为面向甘孜州北部区域乃至整个青藏高原牧区的优势特色产业引领区、示范区。“我们希望产品除了销往周边地区,还能在深圳帮扶下,走上深圳人的餐桌。”万绪说。

精准扶贫让乡亲得了实惠

大棚的蔬果,不仅甜了附近乡镇的居民,更让当地的贫困户得了实惠。

以往,石渠虽然坐拥丰富的自然资源,但因投入少、缺规模、产业单一,生产资料转化率较低。全县建档立卡规模为5763户24426人,占全县总人口约24%,贫困村112个,贫困程度深、贫困面广。

在广东深圳援建大力支持下,邓玛示范园以石渠县太阳部落国有资产管理有限责任公司为平台,针对县内无条件进行自身产业发展的贫困村,采用“飞地模式”运用援藏资金,投入到园区生产性固定资产建设中,由各村贫困户按股份比例参与分红。

每座大棚都以一两个品种为主要种植作物,其中有降糖辣椒、草莓、番茄、美国巨型南瓜、马铃薯、西葫芦等。

目前,邓玛示范园按投资比例5%进行分红,分红受益贫困户423户,贫困人口1568人,人均年增收280元。石渠县太阳部落国有资产管理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叶树兵介绍,100个冬暖式大棚全部建成后,预计每年给石渠县建档立卡贫困户带来150万元分红

除了分红,邓玛示范园还通过招募当地建档立卡贫困户务工,切实增加他们的工资性收入。石渠县委常委、副县长黄斌说,2018年采取边建设边生产,邓玛示范园生产蔬菜168万公斤,实现产值350万元。当年解决85人就近就业,实现务工收入102万元。

邓玛示范园雇佣当地劳动力。

邓玛示范园务工人员中,有24户为精准扶贫对象。仁孜夫妻,是24户中的一户。在来邓玛示范园务工前,仁孜夫妻主要以种青稞和挖虫草为生,属于建档立卡贫困户。现在,两人仅靠在示范园工作,年收入合计便可达9万元左右。一家人不久前刚迁入政府修建的新居,每年除了千元左右的子女教育费用,基本没有其他花销。盘算着越过越好的日子,仁孜夫妻喜上眉梢。

示范园里务工的年轻人,还有大学生。扎西达拉去年刚从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现在在示范园从事蔬菜生产管理工作。谈起为什么放弃在成都打拼,他说,“在这里工作,每月有4500元,可以接受农业专家的培训指导,还能就近照顾奶奶和弟弟,比起成都生活上好不少。非常感谢深圳援建,现在我相信,在高原努力,一样有希望。”


石渠县万亩中藏药材基地:

万亩药材固土富民

“没想到,我们还能靠这些只长杂草的土地挣上钱,感谢广东深圳的帮扶。” 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石渠县牧民马呷开心地对记者说。

马呷所说的这片土地,位于石渠县新荣乡及瓦须乡境内。由于海拔高、毗邻青海等因素,石渠县局部地区出现水土流失、鼠患猖獗等现象,并进一步导致草原沙漠化,令当地农牧民不胜其扰。

石渠县在广东深圳1000余万元资金帮扶下,建设万了亩中藏药材基地。

经过考察,在广东深圳1000余万元资金帮扶下,甘孜州天珍传奇商贸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天珍公司”)流转了15000余亩土地,建设万亩中藏药材基地(以下简称“万亩基地”)。目前,万亩基地以种植大黄为主,现已完成大黄种植10500亩。

为什么选择大黄进行种植呢?深圳援川干部、石渠县委常委、副县长黄斌介绍说:“大黄根系发达,对高原鼠荒沙化土地有很好治理效果,有助于减缓沙漠化进程、改善生态环境。该基地种植的是青海大黄,质地优良、色泽鲜亮、油性大,目前供不应求。”大黄等中藏药材盈利后,当地农牧民还能得到一定比例的分红。

目前,万亩基地采取“公司+基地+农户”方式,每年支付流转费15万元左右,每年带动30至100人务工,人均工资3000元以上。万亩基地还每年购买当地村民农家肥4至8万元,直接带动农牧民3000余人人均增收800元,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52户,户均年增收1400元左右。

如今,万亩基地绿意无边,中藏药材深扎土地,有效遏制鼠患、沙化。未来,依托电商渠道,这些药材将销往全国各地,成为当地农牧民的摇钱树。

见习编辑 许舜钿

(作者:读特记者 夏岩青 罗红瑜 杜贺/文 齐洁爽/图 齐洁爽 许舜钿/视频)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