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1年的富春山居图合璧,到2015年5月北齐释迦牟尼造像佛首和佛身合璧,再到2015年10月“三希堂”至宝由北京故宫与台北故宫联合复制出版。这些年分隔两岸的古文物重逢引起不少关注,文物合璧是多数华夏儿女的心愿。
下面就来看看那些分隔两岸的古文物——
1、“三希堂”法帖
“三希堂”法帖是中国清代宫廷刻帖,刻于乾隆十二年(1747 ),共收集自魏、晋至明代末年共134位书法家的300余件书法作品,因帖中收有被乾隆帝视为3件稀世墨宝的东晋书迹,即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献之的《中秋帖》和王珣的《伯远帖》,而珍藏这3件稀世珍宝的地方又被称为三希堂,故法帖取名《三希堂法帖》。
王羲之《快雪时晴帖》
目前“三希堂”至宝中王珣的《伯远帖》、王献之的《中秋帖》在北京故宫,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在台北故宫。2015年10月,分隔两岸的“三希堂”至宝由北京故宫博物院和台北故宫博物院,以珂罗版限量复制出版90份。
2、富春山居图
富春山居图是元朝黄公望所绘,以浙江富春江为背景,被称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明朝时候被烧成一大一小两段,较长的后段称《无用师卷》,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前段称《剩山图》,现收藏于浙江省博物馆。
《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局部
2011年6月1日,《富春山居图》前后两段在台北故宫博物院合璧展出。
3、四库全书
《四库全书》全称《钦定四库全书》,是在乾隆皇帝的主持下,由纪昀等360多位高官、学者编撰,3800多人抄写,耗时十三年编成的丛书,分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
《四库全书》
《四库全书》完成至今的两百年间,饱经沧桑,多份抄本在战火中被毁。如今《四库全书》只存3套半,其中文渊阁本原藏北京故宫,后经上海、南京转运至台湾,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也是保存较为完好的一部);文溯阁本现藏甘肃省图书馆;文津阁现藏中国国家图书馆,这是唯一一套原架原函原书保存的版本;而文澜阁本则藏于浙江省图书馆。
4、曹天度造九层千佛石塔
九层石塔刻于北魏天安元年(公元466年),原是山西朔州市崇福寺的镇寺之宝,抗日战争期间被日军入寺窃走。据说当时一工人基于爱国偷偷留下塔刹,塔身和基座被运往日本,后日本投降将基座与塔身归还。
曹天度造九层千佛石塔基座及塔身,现存于台北历史博物馆
目前塔刹保存于山西朔州崇福寺,塔身与基座存于台北历史博物馆。九层石塔除塔顶外,塔身和底座基本由三块方形石灰岩雕刻叠积而成,塔身主体以汉阙式的屋顶分为九层,每层内又各分刻二至三层不等的佛像,合计共有大佛10尊,小佛1332尊。
5、满文大藏经
乾隆三十七年,有鉴于蒙、藏、汉三种文字的《大藏经》皆已刊行,独缺满文,遂以《汉文大藏经》为本,编译《满文大藏经》。乾隆五十五年(1790)编译完成,共一百零八函,印刷十二套,分藏各处。
《满文大藏经》
据了解,乾隆朝初刊《满文大藏经》仅存两套,一套存于拉萨布达拉宫的三界殿,一套则分藏两岸故宫,北京故宫藏七十六函,台北故宫藏三十二函。
6、蟠龙方壶
蟠龙方壶出土于河南新郑,为春秋时期中原郑公大墓之物,是著名的楚式龙耳方壶,目前仅出土4对。蟠龙方壶方壶为祭祀飨宴所用酒壶,壶盖上的蛇网镂空盖冠,是最早以失蜡法制作的;两侧有蟠龙双耳,壶底座下方有双伏虎承壶,制作精良、生动精巧。
蟠龙方壶乙对,现存于台北历史博物馆,另一个存于北京故宫
周代礼制严谨,“壶”使用时必定成双。蟠龙方壶出土时原为一对,北京故宫博物院与台北历史博物馆各存其一。
见习编辑 耿超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