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改这些坏习惯,当心变成“小糖人”

读特首席编辑 郑丽虹 通讯员 曹海燕
2019-10-21 14:57
摘要

饮食过量、吃过多甜食、不爱运动,坏习惯让糖尿病缠上孩子。

本期健康指导            

张琴 深圳市儿童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      

小孩也会得糖尿病?没错!“糖尿病”曾经被称为“富贵病”,患者大多是年龄40-50岁以上的体型肥胖人群。但现在,儿童糖尿病患者也不少。每年深圳市儿童医院住院部收治的糖尿病患儿近300例,其中儿童1型糖尿病占总发病人数的95%,新发糖尿病患儿在50~100例/年,节假日送来的小患者特别多。

饮食过量、吃过多甜食、不爱运动……这些坏习惯你家孩子有没有?如果不改变,当心变成“小糖人”哦!

儿童糖尿病,2型渐成主角            

糖尿病是怎么形成的?这得从头说起。

大家都知道人进食后,食物经消化、吸收会产生能量,能量在身体里会转化成葡萄糖,进入血液后血糖会增高,为使血糖保持一定范围,机体会分泌一种具有降糖作用的物质,被称为胰岛素。如果由于某些原因,人进食后胰岛素不能正常分泌或分泌不足,导致体内血糖增高,糖代谢紊乱引起一系列症状,这就成了糖尿病。

按照病因归类,儿童糖尿病主要是1型、2型糖尿病。目前,儿童糖尿病仍以1型为主,但2型的患病率却逐渐增加。事实上,在日本及欧美一些国家,儿童2型糖尿病已经占儿童糖尿病总数的80%,远远高于1型糖尿病。

1型、2型糖尿病,有什么不同呢?          

1型糖尿病由于缺乏胰岛素,血糖很高,发病较急,就诊的时候常常处于严重的脱水、电解质紊乱甚至昏迷状态。这类孩子,需要终生注射胰岛素治疗。

2型糖尿病由于胰岛素抵抗,胰岛素相对缺陷,初期症状较轻,大多是能吃能喝的小胖墩。这些小胖子平时看着营养状况很好,症状不典型,很容易被忽略而延误诊治。

过去认为,儿童糖尿病主要为1型,而2型则是中老年人的“专利”。但现在,那些“小胖墩”已经逐渐成为抢占成年糖尿病“地盘”的主力。

1型和2型糖尿病均有家族遗传倾向。如果孩子的父母、叔伯、姑舅、姨妈等人是糖尿病患者,那么这孩子得糖尿病的机率更大。

饮食过量、吃过多甜食、不爱运动,这些小胖墩身上常见的标签,也给他们带来了很多麻烦。胖娃在不停地吃吃喝喝的时候,肠胃吸收的糖太多,胰岛素就得玩命儿的干。突然有一天,胰岛素干不动了(也就是产生胰岛素抵抗了),久而久之,胰岛ß细胞不堪重负、功能受损,最终致使血糖升高而发生2型糖尿病。这也是为啥孩子肥胖的年龄越小,糖尿病风险越大的原因。

出现6种征兆可能提示“小糖人”要出现了            

医生提醒,肥胖儿童,尤其是有糖尿病家族史者,一旦出现下列征兆,应高度怀疑2型糖尿病:

①有口渴、喝水多、尿多;

② 近期食量大增,体重却不升反降;

③ 有不明原因浑身无力、精神差;

④ 颈部、腋下、肘窝、腹股沟等皱褶部位出现“黑棘皮征”(皱褶局部皮肤发黑、粗糙,触之有天鹅绒的感觉);

⑤ 伴有高血压、血脂异常、脂肪肝、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女孩月经不调伴多囊卵巢综合征;

⑥ 伤口不易愈合,皮肤老长疖子,或女孩常感外阴瘙痒等。

为啥多吃多喝,“小糖人”反而会体重下降?            

这是由于糖尿病患儿机体代谢紊乱,蛋白质分解大于合成,自身消耗过多,因此即使多食却仍然消瘦。

除了食量大增,“小糖人”也容易口渴,有时夜间也要起来喝水。因此出现多尿,有些多年不尿床的大孩子开始出现尿床现象。

此外,孩子处于精力较为旺盛的生长发育期,都好动爱玩,但突然在一段时间内老喜欢待在家里,不喜欢户外活动,精神较为萎靡,就有可能是糖尿病前兆。

对于此类儿童,家长要格外留心,应定期(每半年)去医院化验血糖,不仅查空腹血糖,还要查餐后2小时血糖,后者对早期发现糖尿病意义更大。

在诊断标准上,儿童糖尿病与成年人糖尿病相同,即空腹血糖≥7.0毫摩/升,或餐后2小时血糖≥11.1毫摩/升。

看到这里,一些家有小胖墩的家长,内心都在打鼓。不过,好消息是:2型糖尿病可以通过口服药物,或者早期仅仅依靠改善生活方式,就可以将血糖控制在理想范围。

控制小胖墩养成,家长先要动起来            

谁都知道,吃得多、动得少是导致小胖墩增多的两个主要原因。那么,控制肥胖最关键的,还是“管住嘴,迈开腿”。

1.关于饮食

家长应为肥胖孩子多提供低糖、低盐、低脂、高纤维、高维生素的食物。例如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适当多吃玉米、小米、燕麦片和全麦粉等粗粮。

不少小胖墩爱吃甜食、油炸食品,要想完全不给他们吃,也不现实。但家长可以引导、减少吃这些食品的次数、分量。

比如孩子说要吃糖、要吃蛋糕、要吃汉堡,可以啊!但要跟TA约好,你想要吃一块蛋糕就要相应的多吃一些蔬菜;你想要下一顿吃汉堡,这一顿就要吃一些粗粮。

2.关于运动

除了吃好,家长还应该从小培养孩子的运动习惯,多带孩子到户外走一走、动一动。有些家长平时上班忙,下班或是周末喜欢宅在家里。大人不活动,孩子也大多宅在家里看手机、看电视、玩IPAD。玩累了,就吃零食;吃了零食继续玩。久而久之形成了恶性循环,不运动——坐着吃吃吃、看看看——变胖——体质弱。因此,要想孩子不变成“小胖墩”,家长自己先要动起来,再带动孩子去运动。

尽管已经提醒多次,但医生还是要强调一次:小胖墩们要定期进行身高、体重、血压、血脂、血糖的检查,以求早期发现异常,及时进行干预治疗。

而对于已经确诊的“小糖人”,在出院后应参照住院时的食谱严格安排饮食、按医嘱注射胰岛素,定期监测血糖。还要适度运动。运动可使“小糖人”体内热量平衡、控制体重,还能使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增高,有利于血糖的控制,促进生长发育。

3.关于心理

此外,还应重视其心理发育。尤其是患上糖尿病的孩子,很容易出现在自卑、抑郁等心理问题。要通过心理疏导,帮助他们增强自信,摆脱负面情绪。

糖尿病是伴随终身的疾病,目前尚不能彻底根治。家长一定要防患于未然,别让孩子小小年纪就成了“小糖人”

编辑 张克

(作者:读特首席编辑 郑丽虹 通讯员 曹海燕)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