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力量|天生桥二级电站: 西电东送南线第一个灯泡由此点亮
​读特记者 吴德群 肖意 何亚南/文 刘钢 陈敏芝/图
2019-10-21 07:57
收录于专题:中国力量



蝉在枝头鼓噪,一声急过一声;不知名的昆虫草间飞动,时不时地相互追逐嬉戏。尽管已是深秋,大山深处的天生桥二级电站依然一片盛夏景象。

日前,本报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中国力量”大型报道采访组一行,乘车从贵州省黔西南州首府兴义市出发,向东南方向前行1个多小时,经安龙县德卧镇过南盘江进入广西,来到位于隆林县桠杈镇纳贡村的雷公滩段峡谷,天生桥二级电站渐渐展露真容。

“这里是西电东送的‘桥头堡’,西电东送南线第一度电由此送出,第一个灯泡由它点亮。”天生桥二级水力发电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国强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天生桥二级水电站是国家为实施“西电东送”战略而建设的大型水电站,在时间和空间上,它都是西电东送的起点,装机容量共132万千瓦的电力,通过天广交流、天广直流输电线路送往包括深圳在内的珠三角地区。

天生桥二级水电站是国家为实施“西电东送”战略而建设的大型水电站。电力通过天广交流、天广直流输电线路送往包括深圳在内的珠三角地区。图为发电站夜景。

苦战“地质博物馆”

站在天生桥二级电站厂房后方380米的边坡上,层峦叠翠,河道曲折,南盘江尽收眼底。

南盘江属珠江流域西江水系干流红水河上游,干流全长914.5公里,落差1839米,流域面积56177平方公里。天生桥以上流域面积50194平方公里,年平均降雨量1014毫米,是中国水能资源的“富矿”之一。从天生桥峡谷到雷公滩,14公里的河谷中,江水落差达181米,蕴藏着异常宝贵的水电资源。

天生桥二级水力发电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国强

“天生桥二级电站建设很辛苦、很困难,党和国家在西部大开发、西电东送方面下了很大的决心。”作为当年的亲历者,李国强回忆说,当时交通不便,生活困难,就连吃水都要用明矾沉淀。

更艰难的是,天生桥二级电站地质条件极为复杂,大坝和厂房处于古滑坡区域,引水隧洞穿过的地区存在断层、岩溶涌水、岩爆等地质问题,岩溶发育强烈,被专家称为“地质博物馆”,施工条件极差。一位美国专家曾这样说:“这里是世界地质的博物馆,整治这样罕见的暗河、涌水,谈何容易,建成天生桥电站后,你们可以到任何一个国家当咨询专家。”

“电站地下工程建设十分艰难。”李国强说,在进行2号洞施工时,从美国引进的巨型全断面隧洞掘进机以每小时1.8米的速度向前推进,突然洞内“轰隆”一声巨响,掘进机前面出现了一个数十平方米的大溶洞。稀泥不断从洞里涌出,每一块巨石都摇摇欲坠,700吨重的掘进机随时有掉入溶洞的危险。担负施工任务的三支队立即投入4个连的兵力开展清淤大会战。建设者光着膀子,弓着腰,硬是用双手挖出了1.3万立方米的淤泥。然而,新的淤泥又冒出来。

日本专家看后说:“日本没有这么大的工程,也没有遇到这么复杂的地质。”国内著名水电专家被请来“会诊”,经研究,只好采取“先堵后清”的办法,但工作面狭窄,机械化无法作业。建设者只能在仅仅14.5平方米的溶洞内,用双手一点点地和泥石流整整打了175天的攻坚战,共架起钢支撑117根,浇筑混凝土5万多立方米,清除淤泥30多万立方米。

苦战创造奇观。经过10多年的艰苦奋战,万余名水电建设者在地质条件极为复杂的喀斯特岩溶地区建成了百万级的天生桥二级电站、成功治理世界上最高的边坡,实现了我国西部丰富水电资源输送到东部沿海地区的伟大战略构想。

提供“世界级经验”

时间记录伟大。天生桥二级电站主体工程1984年底开始动工,1986年11月实现主河道截流;1992年12月,首台机组并网发电,1995年5月首期4台机组全部建成,2000年12月6台机组全部投产发电。

“天生桥二级电站为我国水电建设提供了众多有益经验。”李国强说,首部枢纽拦河坝的溢流坝段和左岸挡水坝段采用碾压混凝土筑坝新技术,这是我国首批将这一技术运用于国家重点工程、主体工程部位和在南方炎热季节下施工的工程。碾压混凝土施工方量达83489立方米,占坝体混凝土总方量的50.3%,节约工程投资220余万元;碾压混凝土大面积通仓浇筑,连续机械化施工,加快了施工进度,保证了工期。

值得一提的是,天生桥二级电站隧洞开挖施工中,在国内率先采用全断面掘进机。“在治理溶洞时采用钢管柱深沉井,通过溶洞时使用大口径钢套管领先开挖法和大跨度复式混合结构支撑,并推广泵送裹砂混凝土,实施后混凝土物理力学指标和单耗原材料数据在同行业中领先。”

“厂房高边坡的治理,更是世界级的经验。”李国强透露,天生桥二级电站厂房高边坡高达380米,地质条件极差,滑动山体达120万立方米,滑动速度严重时达9mm/d,边坡治理堪称治坡之最。在抑制滑坡和治理边坡施工中,成功使用了大型超深钢筋混凝土抗滑桩群和大吨位预应力锚索,以及固结滑移面化学灌浆等新技术;厂房边坡工程全部采用“光面爆破”技术,边坡齐整,马道平直,外形壮观;监测边坡动态方面,使用先进孔内倾斜仪及地下水位计等系列进口观测仪器,形成厂区和首部两个边坡动态监测系统。

水电技术工人在改造调压井。

西电东送“桥头堡”

更重要的是,天生桥二级电站是“西电东送”的排头兵、桥头堡。

“天生桥二级电站的更大价值在于,这里是‘西电东送’南路工程的第一个电源点和枢纽点。”天生桥二级水力发电有限公司办公室主任丁向军说,自1992年12月天生桥二级电站首台机组投产发电,500kV天贵线、天广Ⅰ回、天广Ⅱ回、220kV天鲁线、天兴Ⅰ线、天隆Ⅱ线等超高压、高压输电线路先后投运,横贯滇、黔、桂、粤四省(区),南方互联电网初具雏形,源源不断地将滇、黔西部电能输送至广东地区,形成了最初的“西电东送”通道。

从某种意义上说,天生桥二级电站是南方电网的起源点。“从1982年的一声炮响,到1988年建厂,再到1992年正式发电,当时没有一条输往广东的超高压线路。”他说,此后南方电力联营公司成立,架设大通道把天生桥二级电站的电力直接输送到广东。1993年1月,500千伏天广一线正式将天生桥二级电站的电力送往广东,南方区域西电东送“第一度电”落地。2002年,因电力体制改革应运而生的南方电网公司成立,南方区域西电东送由此进入快车道。

这里可谓是南方电网的“黄埔军校”。丁向军说,南方电网很多高级人才是从这里输送的,目前这里成为南方电网重要的培训基地,新入职的大学生基本要到天生桥二级电站进行上岗前培训。

“西电东送”把西部资源优势转化为清洁能源输送到东部。截至2019年8月31日,天生桥二级电站累计发电1552亿千瓦时,累计上缴利税57.44亿元。这1552亿千瓦时的绿色、清洁能源,全部输送到东部地区,相当于节约6208万吨标准煤,减排1.55亿吨二氧化碳,减少二氧化硫排放466万吨,减少粉尘排放4221万吨,保护了绿水青山,留住了蓝天白云。

创新驱动打造“美丽电厂”

漫步在天生桥二级电站所处的首部大坝区,这里碧波荡漾,空气清爽宜人。天生桥二级水力发电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国强告诉记者,该公司夯实安全生产基础,开展老旧设备整治,强化科技创新,推进精益管理,实现高质量发展,各项指标持续向好。

截至2019年8月31日,该公司连续安全生产天数达2259天,机组启动成功率连续4年达到100%;220kV及以上继电保护正确动作率连续12年保持100%;220kV及以上故障快速切除率连续9年保持100%;生产实时控制业务通信通道连续8年零中断;跳机次数连续2年为0;机组强迫停运率、机组非计划停运小时等关键指标均大幅向好。

生产模式创新

从2015年8月开始,该公司实施运控单人值班模式,结束了运行7年之久的双人值班模式。优化后,远控值班采用“六班四倒”方式,每班由2人减到1人,解放了人力资源,提升了员工效能。未来,该公司将加大投入,进行智慧电厂建设,力争实现无人值守。

同时,该公司积极探索新的生产运行管理模式,2018年7月1日实现“运维合一”生产管理模式,提高了生产能力,释放并盘活了人力资源。

“精益管理,推动企业管理方式从粗放型向精益化的彻底转变。”李国强透露,截至2019年8月31日,该公司累计申报微小改善案例1818项,累计申报精益项目50个,其中天二公司500kV GIS自主保全项目获网公司铜奖。

天生桥二级水力发电有限公司办公室主任丁向军

加快科技创新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丁向军表示,该公司加大创新力度,不断强化创新驱动能力,营造创新氛围,鼓励开展管理创新,加大科技创新投入,结合设备改造和技术创新主动参与调峰调频公司的智能电厂研究和建设,策划、储备、实施一批科技项目和职工创新项目。

他说,该公司职工技术创新不管从数量还是等级在调峰调频公司均处于前列,且呈递增趋势。“在2017年调峰调频公司首次评选职工技术创新成果推广的12个成果中,该公司独占5个。”

事实上,科技创新解决很多生产实际问题,目前形成关于提升设备性能的科技成果共61项,增强管理、培训效能23项,优化工具及工艺34项。

“天生桥二级电厂1至3号调压井重大设备隐患消除项目,前后历时10年,成功消除闸门卡阻网公司重点关注重大设备隐患。”生产技术部副主任汪民说,由于槽位发生偏移,88米的调压井以前存在重大安全隐患,就像悬在头顶上的达摩克利斯剑。“十年磨一剑,经过不懈努力,我们最终从头顶搬走了这把剑。”

建设美丽电厂

由于生产生活环境几乎保持了建厂初期的情况,天生桥二级电站设施老旧,电厂环境较差,与国内一流水电厂存在较大差距。

从2017年开始,该公司启动美丽电厂的建设工程,力争通过三到五年的建设,将电厂打造为美丽电厂,提升企业形象和员工幸福感、归属感、自豪感,助力创建世界一流水电企业。

按照统一规划、分步(期)实施、分区域实施的原则,本着“一茬接着一茬干”“一张蓝图干到底”的思路,2015年-2017年,该公司分别对厂区、大坝、兴义三个区域进行了规划设计,形成了生产区域安健环设备设施规划设计方案、首部区域行洪区规划设计方案、非生产区域规划设计方案。2018年,重新修编了生产现场总体规划方案,形成了电厂新的“十三五”小型基建规划计划,为后期的小型基建工作开展筑牢了基础。

美丽电厂建设的大幕全面拉开。截至目前,该公司已完成大坝坝面及栏杆修理、大坝照明系统改造;厂房#3-#6机组段蝶阀层及蝶阀支墩层环境整治;厂房500kV、220kV开关站、厂房水轮机层墙地面整治等环境整治项目;坝前左岸滩涂区及坝后右岸明管段整治项目、小型基建项目按计划推进。

技术工人在检修水力发电设备。

“蜡烛精神”激励每一个“天电人”

蜡烛精神。这是记者在天生桥二级电站采访时反复听到的一个真实往事。

天生桥二级水力发电有限公司党建人事部副主任马加顺告诉记者,接机发电伊始,1993年1月23日,时值农历大年初一,由贵州电网盘县至兴义的110kV高压线路因冰凌破坏,中断了整个天生桥工地的生产生活用电。

当时,现场值班人员迅速行动,中控室、单机室、厂用电、500kV开关站、辅机值班点等5个值班地点,点着蜡烛监盘,打着手电操作,坚守工作岗位,保证了首台机组春节期间向贵州、广东电网安全供电。

“当时,因缺电导致饮用水抽水泵无法运行,员工吃水只能用挑,吃饭只能摸黑烧煤。”马加顺说,这就是天电人“蜡烛精神”的来源,由此成为他们“燃烧自己照亮他人”的精神动力。“我们自觉擎起‘西电东送’第一面大旗,源源不断地向东部输送着安全、优质、清洁的电能,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人民电业为人民的庄严承诺。”

事实上,“蜡烛精神”代表艰苦奋斗、默默坚守和无私奉献的创业气概,为每一位“天电人”提供源动力。

面对高边坡、长隧洞、深调压井等水工建筑物,大容量、高电压的机组和电网,技术含量较高的多国进口机电设备,以及设计、施工和安装中遗留下来的许多技术难题,年轻“天电人”没有被困难吓倒,而是刻苦钻研技术,大胆探索,积极开展技术攻关和技术改造,在机组运行维护、水库调度、设备检修等方面走出创新发展的关键一步。

“科技创新首先是思维创新。”该公司生产技术部主任助理姚明亮说,他和团队一边学习,一边结合电站实际进行技术攻关,常常熬夜到凌晨两三点,像搭积木一样开发应用模块,最终开发出天电维基平台。“这一开放性平台,令内部管理实现了信息化,提升了效率,节省了成本。”

蜡烛精神,激励每一个员工砥砺前行。姚明亮深有感触地说,做好现在,就像雨雾天行路,抬头四处雾色茫茫,但低下头就能看清脚下的路和台阶,一步一步往前走。

蜡烛精神指引,登峰永无止境。该公司检修中心自动化班班长高菘表示,从纯手工开机模式、单机室开机、自主开发监控系统、监控室值班,再到现在的远控单人值班,以及未来的智慧智能电厂建设,“天电人”永远走在创新求变的路上。

编辑 刘彦

(作者:​读特记者 吴德群 肖意 何亚南/文 刘钢 陈敏芝/图)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