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地即市场,产品即订单!深圳对口帮扶河源精准扶贫探索长效机制
读特记者 陈海峰 罗国淮/文 邱海彬/图
2019-08-29 08:09


深圳南山(连平)产业园。

深圳南山(连平)产业园效果图。

响应对口帮扶的号召,深圳佳泰药业集团到河源设厂,主要生产妇科用药,带动周边农户种植广东紫珠上千亩,100多户农户因此实现脱贫。其中,仅连平县柘陂村就带动15户60名贫困户人均创收4500元,增加村集体公益收入3万元/年用于贫困户大病生活补助。因着广东紫珠这一妇科圣药的连接,佳泰药业与连平的贫困户结成了稳定的利益共同体。

深圳国际控股有限公司则创新发展“飞地产业扶贫”模式,帮扶东源县新民村收购82亩茶园,打上仙湖茶标签,发挥自身综合物流优势销往各地,2017、2018年累计分红47万元。

同样,忠信镇柘陂村贫困户种植的大蒜,被忠仁科技公司保底收购,加工成黑蒜,然后送往由星悦湾商行经营、位于南山区农批市场内的深圳对口帮扶河源扶贫产品展销中心销售,成为深圳人喜爱的煲汤材料。从田间到餐桌,贫困户、生产企业、销售商环环相扣,利益共享,妥妥地把贫困户的劳动与汗水变成了财富。

此一轮帮扶,深圳共派出372名干部,其中324名干部驻村,1000多个日日夜夜,他们就像现代“月老”,培育出一个又一个的好项目、龙头企业、销售渠道,然后把好姻缘的“红线”亲手牵到贫困户的手里,产地市场,订单农业,摸索出一套又一套可以复制的长效脱贫机制。

扶贫产业:都是“订单式”

忠信镇柘陂村,路边进去是一大片青色的植物,看起来像半熟的芝麻,有半人多高,“现在是青色,再过一段时就变紫色,然后要剪了,再不剪又变成红色了。”村里的致富带头人吴永亮告诉记者,这一片有68亩的实验田,吴永亮带领10多户贫困户在种广东紫珠——妇科炎症用药的重要原料。柘陂村与佳泰药业合作的“订单式生产”——这是此间深河精准扶贫的重要特色,从生产到消费,都是“订单式”。

吴永亮告诉记者,大约20多天后这些紫珠就可以剪了,像割草一样,茎叶都要,都可以入药,佳泰公司照单全收,今年三月种的,九月可以割一次。平常的主要工作就是除草等,敷地膜,没什么虫,不用打药。“一亩的种植成本大约2000元,收入约5000元。”

深河指挥部精准扶贫组组长彭嫦媚告诉记者,像这样通过“特色种植+ 产品深加工”“公司+基地+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农业高校”模式,打造由扶贫者、龙头企业与贫困户共同参与、利益共享的主导产业链,是精准扶贫的一个重要模式。近年来,指挥部积极引入天翔达鸽业、温氏养鸡、宏兴集团、家顺康等20多家省龙头企业落地,这些龙头企业就是扶贫产业的订单提供者,与贫困户结成了牢不可破的利益共同体。

在柘陂村,用这一模式打造的产业,除了前文提到的广东紫珠和黑蒜,还有红玫瑰,被称之为“红黑紫”扶贫主导产业链。该村扶贫工作队队长张亮亮告诉记者,红玫瑰产业带动参与分红及28户务工的贫困户人均增收5520元;黑蒜产业带动32户112名贫困户人均增收3428元,村集体经济增收3.8万元;广东紫珠一项,则可带动15户60名贫困户人均创收4500元。

在源城区埔前镇坪围村,贫困户的分红则来自种植无花果。2017年初,来自大鹏新区的扶贫工作队动员61户贫困户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与红锋旺果业公司合作共同种植无花果。项目一期共80亩,投入资金110万元,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带动贫困户增收。2018底,贫困户陈友兰一家七口分到7852元,再加上她在无花果园做工的收入,入股产业园的分红,全家去年收入超过14万元。

连平县女企业家向客人介绍深圳扶贫企业产品。

深圳南山区对口帮扶河源连平忠信镇柘陂村,开展药材紫珠种植。

扶贫农业:产地即市场

走进位于灯塔盆地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的绿然灯塔农产品物流园,到处都是一派忙碌施工的场景。挖掘机、铲车等机械相互配合作业,工程车辆来回穿梭,各个工程环节有序推进。彭嫦媚告诉记者,绿然灯塔农产品物流园项目由深河指挥部引进,深圳市绿然农业集团公司投资兴建,预计今年12月即可投入试运营,并可望成为粤东北地区最大的农产品采购、集散、仓储物流中心,华南地区农产品第一个“产地市场”。

该项目最大的特点是——采用“产地市场”模式。

“如果说‘订单式’扶贫产业里面,政府会通过政策引导等方式,促企业与贫困户连接捆绑,成为贫困户订单的容器,在‘产地市场’模式里,我们则充分发挥市场的力量。产业兴旺是精准脱贫的关键,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按市场规律引入市场机制和市场力量,推动扶贫从‘输血型’向‘造血型’转变。”

彭嫦媚说的“产地市场”模式,即在农产品生产比较集中的区域建立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农产品物流园,通过流通组织有效带动周边地区农业生产,形成农业生产基地+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物流+销地市场的一体化经营。该物流园形成后,将有效解决周边农产品销售难问题,让山区的农产品走出来,让投资商走进去,指导贫困地区供销合作组织与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产销联系。

按照这一思路,在灯塔盆地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以绿然农业为核心的产业基地正在形成,再以各县、镇、村为拓展区域,扩大特色农产品的种植面积、养殖规模,即可实现抱团式发展。

买买买也是扶贫

7月22日,位于深圳市南山农批市场的深圳对口帮扶河源扶贫产品展销中心正式开业,至此,我市福田、南山、龙华、盐田、大鹏等地都建设了河源扶贫产品展销中心或扶贫超市,分别由不同的渠道商经营。其间,南山的这家就由河源连平的星悦湾商行经营,该商行是连平当地最大的农产品渠道商,商行老板陈彩云告诉记者,她与帮扶部门有签约,帮扶部门有政策鼓励商行销售扶贫产品。该商行负责南山展销中心的陈越告诉记者,7月22日展销中心开业,随即连平鹰嘴桃大量上市,在深圳特别受欢迎,总是一到货就被抢购一空。

陈彩云称,河源有着优质的山水资源,这里的茶叶、大米,各种山货、河鲜、果品都是原生态的,在深圳很受欢迎。她称,通过扶贫产品展销中心这一窗口,深圳的消费者可以直接向河源的贫困户下订单,进行个性化订制。“比如你可以认养一整棵桃树,一棵葡萄树,或者一亩水稻田,不但田地里的收获你可以拥有,种养的过程你也可以全程参与,会很有趣。”

而就广大市民来说,只要在家门口买买买,就直接参与到了扶贫事业中来了!

在河源东江之畔,记者来到阳光绿源原生态农场,山净雾缭、土地洁净,田间散布着啄食的鸡与鸭。因为生态条件好,这里的果蔬鲜美,肉质香嫩,是餐桌的稀有美食。如今这些原生态的健康美食也在源源不断地流向深圳市民的餐桌。依托阳光绿源现有的销售平台,深河指挥部精准扶贫东源工作组与深圳市阳光绿源生态农业开发公司签约,共同建设“精准扶贫农产品产销对接平台”,直接向当地贫困户和贫困村下订单,让市民能方便地尝到河源的健康美食,河源当地贫困户和贫困村的收入也能更好提高。

为将对口帮扶从“产业扶贫”推向“消费扶贫”,今年5月以来,深河指挥部联合河源相关部门推出“饱含深情 美味河源”扶贫产品产销对接推广系列活动,“幸福大巴”满载着深圳的媒体人往河源亲身品尝,又把河源的美味搬到深圳展销,一系列活动仅对接深圳各餐饮企业,即获订单190多个,数额超2000万元。

深河指挥部政研组组长钟建生表示,以往“扶贫产品”总是与低端相联系,大家以为消费是在扶贫,产品好坏不是很看重,如今这个概念得好好改一改了,“扶贫产品也很高端,有着严格的产品标准。”

彭嫦媚称,深河指挥部与相关部门合作,对照供深供港食品标准,以鹰嘴桃、猕猴桃和百香果为重点品种,建立了河源特色农产品标准体系。同时,制定河源供深食品企业技术公共服务地方标准,确保消费扶贫的全链条品质。

深圳帮扶项目连平横水村三华李种植基地。

深圳佳泰药业集团在河源设厂。

六举措建长效脱贫机制

采访中,记者发现,构建帮扶者与贫困户的利益共同体,探索长效的脱贫机制,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重要核心和出发点。深圳对口帮扶河源,是这么做的:

一是构建利益共同体,形成内源性产业扶贫动力。采用“企业+基地+农户”“合作社+种养大户+贫困户”等模式,形成利益联结机制和扶贫产业利益共同体,同时在贫困村就近设置扶贫车间、扶贫工作坊114个,使贫困群众获得薪金、红金、租金等稳定收入,激发贫困群众参与产业扶贫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脱贫攻坚内生动力。

二是支持农业产业化规模化。比如,按照“1+N”发展思路,以灯塔盆地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为核心,形成龙头企业核心产业基地,再以各县、镇、村为拓展区域,扩大特色农产品的种植面积、养殖规模,抱团式发展。

三是为农业产业化提供技术支撑。与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华南农业大学、广东省农业科学院、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和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基因所等农业科研院校合作,推动农业人才定期“上山下乡”。

四是形成优质化农产品出品标准。迄今已推动5家在河源投资的深圳企业申报“菜篮子”供深基地认证。同时,采用“区块链+精准扶贫”等新技术对茶叶等农副产品质量进行全过程溯源,提升河源农副产品出品标准,帮助河源发展高效、绿色、生态农业。

五是对农副产品进行品牌化建设。利用河源山水资源和特色农产品优势,帮助形成和平猕猴桃,连平鹰嘴桃,龙川油茶,紫金春甜桔、茶叶,东源板栗、果蔬,源城小坑土鸡、无花果等一批特色产业。引入专业品牌策划营销团队,做大做强“紫金蝉茶”品牌。

六是资产投资,兜底脱贫。支持农村组织入股工业园、农商行、农业基地等574个项目,带动60105人次增收,对帮扶机制退出后因各种原因返贫的群众进行兜底脱贫,作为产业扶贫的有效补充。

党建扶贫:打造一支“永不走的工作队”

叶慧星原是连平县柘陂村第一书记,如今他的职务是村里的党建指导员,与扶贫工作队队长兼第一书记张亮亮一起共谋扶贫大业。据介绍,今年5月“换防”后的驻村工作队伍都设置了专职的党建指导员,为的就是突出党建在脱贫攻坚中的核心带头作用。协助贫困村“两委”做好组织、服务、团结群众的工作,提升当地干部带领群众脱贫奔康能力,把基层组织强起来,鼓起脱贫攻坚干劲,打造一支“永不走的工作队”。

“我们肩上的职责更沉了。”叶慧星称。首先,他们认真推动贫困村党的建标准化建设,通过“党建+扶贫”元素上墙建设,将深圳社区党建标准化的先进理念和做法引入到扶贫工作中,打造党建标准化示范村。

其次,借助互联网进行基层社会治理创新。深圳市积极支持河源1433个行政村开展“党建为村”平台建设,其间,龙川县珠塘村是广东省第一个村级站,被腾讯平台收录为农村基层党建、扶贫先进案例在全国推广。

与此同时,深圳各帮扶单位还与贫困村贫困户“结对子”。比如,深圳报业集团就特别挑选了25个党支部,与对口帮扶的江东新区古竹镇雅色村25户贫困户结成对子,手把手进行个性化帮扶;南山区西丽街道办事处指派61名党员以“一对一”挂钩,帮扶布联村61户贫困户;深圳市委组织部则从市管党费中专门安排经费,重点用于薄弱村党员活动阵地建设,并为贫困村建档立卡户考上大学本科及以上的学生提供补助,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贫困村的情况千差万别,必须对症下药,精准施策。去年5月,龙华区直机关工委印发了“党建引领对口帮扶”活动实施方案。按照党群部门结软村、政法部门结乱村、经济部门结穷村、科技部门结专业村的原则,安排区委组织部、区法院、区经济促进局、区科创局等22个区直机关党组织与紫金县的22个贫困村结对,以发挥不同部门的不同专业优势、资源优势,点对点引领帮扶的贫困村脱贫攻坚。

为加大经费保障,深圳充分利用市管留存党费50万元扶持河源7个“红色村”党员活动阵地建设,组织河源市255个省定贫困村村委书记共四期参加深圳市基层党建及脱贫攻坚培训,打造党建坚强堡垒。

扶贫队长王志坚:站在村民立场考虑问题

2016年5月以来至今3年多的时间里,在深圳住惯了的“70后”王志坚,一直都住在连平县隆街镇沐河村的村委小楼,一间屋子一张床一个人一盏灯,村委会白天人来人往,一到晚上就他一个人,还有村里的犬吠,清冷的月光,或漆黑的夜。

“通常很难入睡,因为心里想着太多太多的事,总是忙不完。”王志坚是南山深汇通公司派驻沐河村的扶贫工作队队长兼第一书记,按照精准扶贫对村官的要求,扶贫队长是必须要驻在村里,还得住在村里。

说起驻村这3年多来的生活,王志坚感触最深的是与村民建立关系不容易,“一定要端正态度。作为一名驻村扶贫干部,不要认为自己比群众优胜,应以一种平等友善关爱的态度去与村干部和群众接触、交谈、拉家常,这样才能接近群众、融入群众,使我们更好地开展扶贫工作。二要换位思考。碰到问题后,设身处地为对方着想,换成如果我是他,那么我家庭有哪些困难、需要扶贫干部为我做什么?时刻站在他们的立场来考虑问题,再以帮扶干部的身份来寻求解決问题。”

正是有了“端正态度”“换位思考”这两样法宝,王志坚很快就与村民建立了良好的关系。比如贫困户欧阳国荣,为帮助他脱贫,工作队根据实际情况,为他买了母牛,让他养牛。但到去年,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牛栏要拆掉,欧阳国荣的牛是养不成了。一方面老两口有点想不通,另一方面卖掉母牛和牛崽的钱,接下来要做什么营生好,他也有点茫然,便主动来找王志坚商量。村民由被动受助到主动求助,凡事有商量,这让王志坚的工作省力多了。

记者采访当天刚好是农历七月十四,是当地的一个节日,“村里一个阿婆还说叫我晚上去家里吃饭。”王志坚说。他习惯于每天晚饭后会在村里转一转,到这家坐坐,到那家喝杯茶,然后回村委会上“学习强国”平台浏览一番,或者整理当天千头万绪的工作。惟一让他苦恼的是,即便到了睡觉的点,那些工作还在脑子里转,不会自动停止。不过,“周末回家的话,还是能好好睡觉的。”王志坚说。

王志坚认为,虽说“驻村住村”会有一个适应过程,但这么做真的可以拉近贫困户与村官的距离,确保扶贫的精准。

编辑 陈冬云


(作者:读特记者 陈海峰 罗国淮/文 邱海彬/图)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