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年前,王绍据怎么也没有想到,自己一个基层通讯员,给人民日报编辑部写了一封读者来信,引来全国轰动——
1984年6月24日,人民日报头版以《穷山村希望实行特殊政策治穷致富》为题,刊登了这封反映福建省宁德地区福鼎县磻溪镇赤溪村下山溪自然村贫困状况的来信,同时配发了评论员文章,引起了中央的高度重视。当年9月,党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帮助贫困地区尽快改变面貌的通知》,拉开了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的序幕。原本名不见经传的赤溪村,由此被称作“中国扶贫第一村”。
8月6日,市直机关工委、市扶贫合作办联合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邀请全国脱贫攻坚奖奉献奖获得者、宁德市委宣传部原副部长、《闽东日报》原总编辑、赤溪村荣誉村民王绍据来深作报告,讲述赤溪村脱贫记。市政府党组成员陈彪出席报告会。
两人共用一条裤子 过年才能吃上米饭
1984年5月,时任福鼎县委办副主任兼报道组组长的王绍据偶然听人提及有个小山村,村民穷得连地瓜(红薯)都吃不上。第二天,他就带着干粮,从县城搭两个小时长途汽车到了磻溪镇,再徒步18公里来到下山溪。
“进村的羊肠小道又陡又滑,得抓住山坡上的牛根草慢慢挪,不然就掉下山崖了,走了不久两只手被荆棘割烂了全是血。”王绍据说,进村后,看到村民住的都是茅草房,他推开一扇门想询问情况,结果只有女主人在家,裹着被子不答话。后来,村里的长者很难为情地小声告诉他,这户人家婆媳二人只有一条裤子,谁出门就谁穿,当天上午婆婆上山采茶了,儿媳只能守在家里。全村没有一亩水田,村民在山上开垦了一些山地种地瓜,村民全年吃地瓜配野菜,条件差一些的只能吃野菜,条件最好的人家也就春节能买点大米吃。
回城后,王绍据给人民日报写了那封信,“真没想到反响那么大”。
全国各地的读者纷纷寄来米票、油票、布票等物资。福建省委和福鼎县委也迅速反应。县委召集相关部门开会,会上当场拍板免除这一年下山溪村征购粮任务;第二天,县委书记、县长和王绍据一起到下山溪实地调研,县相关部门为下山溪22户村民每户送来羊羔及一些果树苗、鸡苗。
“但是,羊羔吃了当地的野草后,很快染上了‘烂嘴病’,养不活,果树刚挂果被小鸟啄个精光,鸡还没长大就被野兽叼走了。”王绍据说,至上世纪80年代末,下山溪村年人均收入仍不足200元,贫困率达90%以上。
念好生态立村、旅游富民的“致富经”
1988年6月,习近平同志来到全国18个集中连片贫困地区之一的福建宁德担任地委书记。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他走遍闽东9县乡镇,进村入户,访贫问苦,一心要让乡亲们彻底摆脱贫困。在这里,他倡导滴水穿石,久久为功;在这里,他强调弱鸟先飞,因地制宜。1988年8月,习近平同志考察福鼎,留下深情嘱托:“抓山也能致富,把山管住,坚持10年、15年、20年,我们的山上就是‘银行’了。”
生态立村、旅游富民,如今已经成为赤溪村的“致富经”。
1994年,宁德市决定实施全村搬迁的“造福工程”。1995年5月,下山溪自然村22户村民全部搬迁到赤溪村中心,住进了新盖起的楼房。其它13个自然村也分批搬至长安新街两侧。“造福工程”铺开后,磻溪镇实行封山育林,2015年磻溪镇森林覆盖率已达88%,成为福鼎市首个“国家级生态镇”。
在政府的帮扶下,赤溪村陆续开发了一批示范旅游项目和生态农业项目,积极引导村民创业。依托生态资源和旅游项目,村民种茶、种果树、办农家乐、开民宿,内生发展动力日益彰显。
2016年2月19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在人民网演播室同正在赤溪村采访的记者连线,并同村里干部群众在线交流。总书记对大家脱贫致富给予肯定,祝愿乡亲们的日子越过越好。
2018年,赤溪村共接待游客25万人,村民人均纯收入18305元,其中,旅游产业收入占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40%,昔日的特困村实现了脱贫奔康。
编辑 王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