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比较文学高峰论坛在深举行,全球19个国家和地区大咖探讨文学与世界
读特记者 马璇/文 刘羽洁/图
2019-07-27 15:59

夏日鹏城迎来了一场高规格的国际比较文学盛事。7月25日至29日,由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与深圳大学共同主办、深圳大学承办、澳门会议展览业协会协办的“国际比较文学学会执委会会议暨国际比较文学高峰论坛”在深圳举行,全球比较文学顶尖学者济济一堂,包括来自全球19个国家或地区的代表370余名,他们围绕“世界文学与中国”“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一带一路:另种形式的全球化”等多个议题,深入探讨国际比较文学发展的现状与未来。

7月27日上午,国际比较文学学会执委会会议暨国际比较文学高峰论坛开幕仪式在五洲宾馆举行,国际比较文学学会主席张隆溪教授、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会长王宁教授、深圳市人民政府副市长王立新、深圳大学党委书记刘洪一教授分别在开幕上致欢迎辞,热烈欢迎与会嘉宾和代表。

据了解,本次高峰论坛是国际比较文学学会第22届大会的前奏,也是中国内地城市首次召开的国际比较文学盛会。它全面呈现了中国比较文学研究新成果,深度探讨了国际比较文学的发展与未来,也成为了深圳大学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里程碑。本次大会还专门开辟了四个特色活动,分别为:引领学术前沿的高端主旨发言、SSCI和A&HCI期刊主编圆桌会谈、王安忆和相南翔的文学对话、以及知名画家苑贺斌画展。

刘洪一介绍,深圳大学与比较文学有不解之缘,也是中国比较文学发祥的福地。1985年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在深圳大学成立,这不仅是中国比较文学的里程牌,也是国际比较文学界的重大事件。季羡林、饶宗颐、乐黛云等前辈学者、Douwe W.  Fokkema等国际友人,都对深圳大学比较文学和人文研究给予了重要帮助。他表示,从文学比较走向文明通鉴,在当前人类应对超级智能隐忧、生态资源危机、单边主义、贫富差距、物奴现象、后物质主义和异化不确定等的各种挑战上,比较文学应能超越文学文本的规限,聚焦人类困境,集合人类智慧,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明演进中肩负起更伟大的使命。

论坛主旨发言精彩观点摘要:

●四川大学教授、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副会长曹顺庆:

世界文学经典实则是各国文学交流变异的结果

今天的世界文学本质上已经暗含民族文学间的交流和变异。世界文学经典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不仅接受了他者的影响,同时也影响了他者。变异学立足各国文学间的对话和互补,以比较文学界普遍忽视的异质性为突破口,坚持跨国、跨语际、跨文化、跨文明变异研究,力求发现文学交流过程中出现的变异现象及其对世界文学经典形成的影响。从跨国变异、跨语际变异以及文学的他国化三个方面研究文学交流过程中出现的变异与世界文学经典形成的关系,我们发现,世界文学经典实则是各国文学交流变异的结果。没有文学交流的变异,就没有世界文学经典的形成。

●深圳大学党委书记、深圳大学饶宗颐文化研究院院长刘洪一

文明之药只能从文明通鉴中淬炼提取

今天,文明的车轮来到了一个十分重要的十字路口:一方面物质和精神成果的累积给人类带来了从未有过的丰裕供养,另一方面无论是超级智能、基因技术、生态危机、地缘政治、单边主义还是文明割裂、思想隔绝乃至人的心智弱化和人性退化等等,都日益突显出严重的“文明病”症状。人类的未来是走向正面乌托邦还是走向反乌托邦,抑或是在正反两界的困顿中踟蹰前行,都亟需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做出整体性思考。文明之病需要文明之药,文明之药只能从文明通鉴中淬炼提取。文明通鉴是指以文明整体观为认知框架,对不同的文明体系、文明阶段、文明形态和文明思想等要素进行贯通参照,求同存异,集合优质要素,从而构建人类文明新体系——普惠文明。

●香港城市大学讲席教授、国际比较文学学会主席张隆溪

以文本证据建立东西比较文学之基础

东西方在语言、文化、历史和社会生活各方面都有巨大差异,如何奠定比较之基础在东西比较研究中便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问题。就中西比较文学而言,重要的不在空谈理论,而在展示具体例子作为文本证据,揭示不同文学传统之间的契合,并以此来建立起比较的合理性。缺乏文本证据,比较就会显得空洞而牵强,一味在抽象的概念之间打转,用一些晦涩的概念术语来故弄玄虚,更只会令人怀疑比较文学的价值,甚至对之冷眼相看。

编辑 程思玮

(作者:读特记者 马璇/文 刘羽洁/图)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