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城市轨道交通持续高速发展,北上广客运量均突破30亿人次

读特记者 李萍
2019-07-26 15:37
摘要

共同推动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健康可持续发展

7月26日,由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运营管理专业委员会、社科文献出版社共同在京发布的《城市轨道交通蓝皮书:中国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发展报告(2018-2019)》指出,我国城市轨道交通持续高速发展,创新能力不断提升。

该蓝皮书指出,2018年中国城市轨道交通持续高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城市迈入网络化运营阶段,客运量、客运强度等指标位居世界前列,行业监管不断加强,企业管理与技术创新能力不断提升。与此同时,城市轨道交通行业管理逐步完善,标准化进程不断推进,智能运维、智慧城轨等新技术新热点不断涌现,共同推动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健康可持续发展。

据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统计,截至2018年底,我国大陆地区城市轨道交通开通运营线路里程达5761.4公里,较2017年底增长了14.5%;开通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城市35个,2018年新增乌鲁木齐市。上海、北京两市运营里程突破700公里,广州、武汉和成都紧随其后,运营里程突破300公里,线网建设不断完善。全国在建线路总长6374公里,北京、广州两市建设规模超过400公里,成都、武汉、杭州3市建设规模超过300公里。全年共完成城轨交通建设投资5470.2亿元,规划、在建线路规模稳步增长,年度完成建设投资额创历史新高。

我国大陆地区步入或基本步入网络化城市共有17个,共有63个城市的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或地方政府批复,待全部建成后,将有超过30个城市迈入网络化运营阶段。

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客运量持续攀升,全年共完成客运量210.7亿人次,比上年增长25.9亿人次,增长14%。北京、上海、广州三个城市客运量均突破30亿人次,成都、南京和武汉首次突破10亿人次。在运营服务方面,2018年各个城市根据客流分布和乘客乘车需求不断调整完善客运组织和行车组织,合理设置线路高峰小时最小发车间隔,提高服务质量,最小发车间隔不断缩小,12座城市的最小发车间隔缩短了30秒以上。从服务时长来看,2018年城市轨道交通平均运营服务时长为16.6小时/日,其中北京、上海、西安(与杭州并列)位居前三位,分别为18.6小时、18.1小时、18小时。

伴随着城市轨道交通的快速发展,我国运营标准化建设也取得了一定成效。据全国城市客运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统计,在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领域,2018年我国共出台国家标准1项,行业标准9项,并有2项行业标准公开征求意见。在地方标准建设方面,据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运营管理专业委员会函调显示,2018年我国各省(市)共出台城市轨道交通运营方面地方标准12项,涵盖线路安全评价、换乘区域服务规范、运营服务规范、导向标识设计等内容。在团体标准建设方面,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继续积极开展团体标准制定工作,2018年全年共发布团体标准62项,涵盖规划设计、技术装备、运营管理等各个领域,其中运营管理领域发布有轨电车相关标准4项,形成报批稿1项,形成征求意见稿1项。

2018年,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企业在管理体系优化、运营成本控制、智慧运维技术等方面进行了持续探索,取得了一系列优秀的创新成果。未来几年,生物识别技术等多元化支付技术、区域轨道交通一体化、信息化+智慧城轨等将是发展热点和重点关注话题。

编辑 王雯

(作者:读特记者 李萍)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