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名家纵论“文学湾区”未来 粤港澳大湾区文学联盟成立

​读特记者 李明
2019-07-07 22:05
摘要

由广东省委宣传部指导、广东省作家协会主办的“粤港澳大湾区文学周”日前在广州启动。

由广东省委宣传部指导、广东省作家协会主办的“粤港澳大湾区文学周”日前在广州启动。该文学周以“大湾区大融合,新时代新经典”为主题,是首届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艺术节系列活动之一,旨在通过发挥粤港澳语言相通、文脉相亲的优势,进一步推动粤港澳文学界融合发展,形成团结和谐、合作共赢的大湾区文学生态。

广东省作协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张培忠宣读了成立粤港澳大湾区文学联盟倡议书。在粤港澳三地及全国各地的文学名家、专家学者见证之下,粤港澳大湾区文学联盟正式签约成立。

随后召开的粤港澳大湾区文学发展峰会上,与会嘉宾各抒己见,围绕如何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世界级城市群文学发展的“湾区典范”, 如何充分挖掘梳理大湾区文学传统与资源,实现守正创新,进一步促进大湾区重大题材文学创作等话题展开了深入探讨。

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邱华栋表示,岭南文学源远流长,名家辈出,港澳文学汇通中西、雅俗并包。粤港澳三地无论是文化、历史和未来发展的容量和质量,都各具特色。“文艺是时代变迁与社会变革的先导。粤港澳三地文学界应把握历史机遇,葆有文学初心,直面当代中国最重大、最深刻的社会变革,汇聚三地的创新智慧,从大湾区建设的伟大创造中发现创作的主题、捕捉创新的灵感,以全球化视野来构想大湾区文学与文化的未来发展。” 他说。

“以文学联盟的成立为标志,粤港澳文学界的合作和发展将掀开新的篇章。”广东省作协主席蒋述卓认为,粤港澳地域毗邻相通,文化同根同源,互联互通是粤港澳大湾区文学合作的天然属性,共融共享又是大湾区文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香港作家联会会长潘耀明表示,香港是国际文化窗口,也是中西文化交汇之地,资讯发达,但是发表园地比较小,相信随着粤港澳大湾区文学联盟的成立,香港文学将更好地融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进行整合发展。“大湾区的文艺资源丰富,如果文艺社团和刊物整合成互动的平台,必将活跃文艺创作与交流。”潘耀明补充道。

“粤语圈中有句话,叫:广州城、香港地、澳门街。澳门在粤港澳大湾区中是个具有独特历史文化的小城。” 澳门笔会理事长汤梅笑说,“我们乐于看到联盟协议提出的‘鼓励不同流派、不同风格、不同观念之间的切磋借鉴,激励个性化创作和原创性探索’的倡议,展现港澳文学个性,一道致力于构建大湾区文学圈。”

面对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的重大历史机遇,粤港澳大湾区文学界应该如何更好地发挥自身作用?在邱华栋看来,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文学需要主动找准定位:对内要构筑湾区精神、凝魂聚气;对外要讲好湾区故事、塑造湾区形象。

“文学是世界语言。尽管世界各国历史文化宗教不同,通过文化交流与合作,却能让产生共同语言、增强相互信任、加深彼此感情。”邱华栋向粤港澳大湾区作家发出倡议,作为当代作家,应该找准东西方价值观的契合点,找准湾区人民与世界人民的情感共鸣点,把湾区实践、湾区创造转化为精彩的湾区故事、丰满的艺术形象,创作面向世界的文学作品。

中国作协创联部主任彭学明建议,要充分利用粤港澳大湾区的国际化优势,向全世界传播大湾区文化和中国文化,讲好大湾区故事和中国故事,三地文化抱团协作,更有利于大湾区与世界文化的交流和繁荣。

澳门基金会主席吴志良也对粤港澳大湾区文学联盟的成立充满信心。他表示,粤港澳文学不仅可以在交流合作中快速发展,促进大湾区文化共同体的建设,还可以成为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先锋队,以湾区巨变彰显中国魅力,以湾区故事折射中国故事,为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贡献力量。

据了解,粤港澳大湾区文学联盟成立后的发展目标是,将大湾区建设成为国际文学版图中璀璨夺目的区域板块,缔造成世界级城市群文学发展的“湾区典范”。为此,与会专家学者也积极献言献策。

彭学明认为,成立文学联盟这一构想十分及时,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必将载入史册。他提出几点建议,主要为:一是出台政策,把海内外的文化名人都吸引到大湾区,把大湾区建设成世界文学之都、国际艺术之都;二是成立专职的粤港澳大湾区文学机构,配备专项运作资金,为大湾区文学的发展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和坚强后盾。

蒋述卓提出,应在不断的探索和突破中,建立一套较为先进、良性运转的大湾区文学合作发展机制,形成适应经济环境的健康文学氛围,为打造 “文学湾区”,走出一条超越常规的发展路径,努力使粤港澳大湾区成为中国文学对外传播的先行区。

作为香港文学代表,潘耀明呼吁建立大湾区文学馆,这对于展示大湾区文学创作、评论、研究等方面的成果,以及相关资料整理,都有很大的帮助。香港作家联会副会长周蜜蜜还提出,希望大湾区文学联盟“能有计划、有规模、有深度地进行岭南文化文学艺术各种不同形式的考察以及交流,与大湾区内外的广大读者群分享,更希望以后让文学史的叙述、文学的阅读和文学批评跨越行政区划,容纳新角度和新活力,逐渐形成崭新的文化空间。”

会上,深圳、珠海、佛山、中山等地作家协会的负责人分别介绍了近年来广东省各地文学建设的成绩和经验。深圳市作协主席李兰妮建议,通过大湾区各个城市轮值承办大湾区文学发展峰会等形式,探索建立大湾区文学合作长效机制,加强粤港澳文学交流联动。广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山市政协主席丘树宏提出,以孙中山文化等大湾区共同的人文价值链,来安排部署大湾区文学的融合和发展,推动“人文湾区”建设的协同发展。

张培忠认为,构建粤港澳大湾区文学联盟,归根结底在于繁荣大湾区文艺创作和文学批评。“作家必须担当作为,积极探索大湾区文学审美评价标准,努力构建基于湾区实践的‘大湾区文学批评’话语体系,提升大湾区文学的国际话语权和美誉度。”


据悉,本次粤港澳大湾区文学周持续至7月10日。接下来还将举行“粤港澳作家进校园、进企业、进图书馆”、粤港澳作家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采风等活动。

【读特新闻+】

粤港澳大湾区文学联盟:打造世界级“文学湾区”典范

粤港澳大湾区文学联盟为开放式、协作性、创新性的民间文学组织,设立常务委员会和联席会议。其中,常务委员会由广东省作家协会、香港作家联会、澳门笔会组成,负责粤港澳大湾区文学融合发展统筹规划。

联席会议由广东省作家协会、香港作家联会、澳门笔会、澳门二龙喉诗友会、澳门别有天诗社以及广州、深圳、珠海、佛山、中山、东莞、惠州、江门、肇庆市作家协会组成。

联盟成立后,由广东省作家协会、香港作家联会、澳门笔会主要负责人轮流担任召集人,承办、组织实施相关项目。澳门基金会作为支持单位,参加联盟文学活动。粤港澳大湾区文学联盟办公室设在广东省作家协会组织联络部,承担联席会议日常工作。

粤港澳大湾区文学联盟将围绕湾区文学发展,推动一系列系统“工程”,其中包括“粤港澳大湾区文学名家造就工程”“粤港澳大湾区文学精品工程”“粤港澳大湾区文学互动工程”“粤港澳大湾区文学传播工程”等。

“粤港澳大湾区文学名家造就工程”,旨在建设德才兼备、结构合理、体裁齐全、规模宏大的文学骨干队伍, 为湾区人文建设发挥文学名家辐射带动作用;“粤港澳大湾区文学精品工程”将重点扶持大湾区题材创作,策划大湾区创作题库,引导广大作家聚焦粤港澳大湾区,深挖大湾区文学创作题材“富矿”,加快催生一批现实和历史重大题材精品力作。

另外,粤港澳大湾区文学联盟还将大力推动《粤港澳大湾区文学双年选》等系列文学丛书的出版,推出粤港澳大湾区文学年度排行榜,催生一批体现粤港澳气派的扛鼎之作,以湾区故事折射中国故事。

“粤港澳大湾区文学互动工程”意在充分发挥粤港澳地域相近、血脉相连的优势,通过粤港澳作家互访交流、主题采风、社区活动等多种形式,积极探索作家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有效途径,加快文学与科技、互联网、文化创意相关产业深度融合。

此外,联盟还将充分发挥大湾区中西文化长期交汇共存等综合优势,实施“粤港澳大湾区文学传播工程”,建设广东文学馆,将之打造成集收藏、展览、研究、教育、阅读、交流、创意活动于一体的文学殿堂,推动国际华文文学及“海丝”文学的交流合作,不断提升粤港澳大湾区文学圈的影响力。

编辑 李宇婷


(作者:​读特记者 李明)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