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8日,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有“人造太阳”之称的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创造新的世界纪录,成功实现可重复的1.2亿摄氏度101秒和1.6亿摄氏度20秒等离子体运行,将1亿摄氏度20秒的原纪录延长了5倍。科研人员称新纪录进一步证明核聚变能源的可行性,也为迈向商用奠定物理和工程基础。
【读特新闻+】
未来聚变发电可期
去年6月EAST装置启动升级改造,历时一年性能得到了全面提升,并在物理实验中攻克了稳态高功率加热、完全非感应的高电流驱动、高精度等离子体实时控制、高热负荷等离子体与壁材料相互作用等系列技术难题。1.2亿度101秒等离子体运行的实现,将去年EAST物理实验实现的1亿度20秒的世界纪录提高了5倍,表明EAST装置综合研究能力获得重大突破,标志着我国在稳态高参数磁约束聚变研究领域引领国际前沿。
核聚变能具有资源丰富、无碳排放和清洁安全等突出优点,是人类未来理想的清洁能源之一,可为实现碳中和作出重要贡献。实现核聚变发电的两大难点是如何实现上亿度点火和稳定长时间约束控制。上亿度等离子体长时间维持尤为困难,这需要将上亿度等离子体与零下269度超导磁体、高热负荷等离子体与壁材料相互作用、动态精密控制等多项极端条件同时高度集成和有机结合,难度和挑战非常大,此前国际上超过1亿度的等离子体运行最长持续时间为20秒。
上亿度高温等离子体条件下连续稳态运行是未来聚变发电的必要条件。本次1.2亿度101秒等离子体运行,是EAST装置首次在国际上采用全金属主动水冷第一壁、高性能钨偏滤器、稳态高功率波加热、等离子体位形精密控制等一系列未来聚变堆必须采用的关键技术的验证。
目前,EAST装置是国际上唯一具备与ITER(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计划)类似加热方式和偏滤器结构的磁约束核聚变实验装置,是唯一能在百秒量级条件上全面演示和验ITER未来400秒科学研究的实验装置。EAST装置上的系列创新研究成果和技术积累,也为我国自主建造聚变工程实验堆提供了坚实的科学技术基础。
(原标题《中国人造太阳创亿度百秒世界纪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