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月挂疏桐
漏断人初静
惊起却回头
有恨无人省
幽人独往来
缥缈孤鸿影
寒枝不肯栖
寂寞沙洲冷
——沉重悼念2021(第四届)黄河石林100公里越野赛死难同胞
一
这几天,一直不想说话。
千斤之石,压在胸口。
仅在一周之前,丹霞山100越野赛后,梁晶与两岁女儿合影的画面依旧清晰。闭上眼睛,脑海里萦绕的是那个小女孩尚不谙世事的懵懂眼神。
这两天细读了宋明蔚老师的《消解与误读,绝命越野赛的九层博弈思考》,文章深深触动了我。很多我想说的话,文章里做了清晰的阐述。随着国家级媒体的密集发声,将矛头直指马拉松赛事本身,作为一个有十年以上跑龄的马拉松和越野爱好者,我想说几句话。
本文将从产业现状、跑圈文化、产业未来几个维度与大家做个探讨。
二
路跑产业的现状有无问题?有无行业性的急需整改的大问题。
答案是肯定的。
2014年国务院46号文后,全民健身性质的马拉松路跑赛事高速发展。
其高速发展的拉动引擎有三:
1. 一大批非体育产业的人员转行进入赛事运营领域,这些人有相当的工作经验和工作能力,直接推动了路跑产业的飞速发展。特别是拥有政商两界资源的EMBA商学院的一些人,有些已经实现财务自由的老板们上了戈壁后,忽然发觉,原来生活中有一种方式叫奔跑,加上对体育产业风口的敏锐捕捉,进而纷纷成立体育公司,积极推动赛事落地执行。
2. 各地政府的攀比心理,政府领导的政绩诉求。带动旅游,宣传城市,拉动经济。有条件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别人做了,我也要做。对市场化赛事运营完全没有概念,对办赛的招投标条件设置和验收一片模糊。
3. 跑者数量激增,市场需求客观存在。但相当数量的跑者对马拉松和越野赛缺乏科学认识。
表面的繁荣背后,所谓的马拉松乱象层出不穷。
赛场上看到的只是冰山一角,更大的乱象不为人知,令人发指。
政府招标环节
有些政府出足够的办赛经费,足以覆盖赛事运营成本。但赛事总收入其实包含政府预算,赛事报名费收入,赛事赞助收入。有唯利是图的赛事公司,暗箱操作,混淆概念,瞒天过海,利益熏心,从单个项目操作中,赚取高额利润。从而带动更多看到商机的人更积极地投身到体育赛事运营中来。
有些政府不出办赛经费,甚至要求办赛公司反哺地方财政,用以支持全民健身和地方体育产业发展。问题是:确有为了拿到案例和业绩的公司愿意去承接这样的项目。
就在2019年,业内对所谓的0元中标和1元中标还津津乐道。从本质上说,在没有核心赞助商、不具备完全市场化运营的赛事中,这种为了案例和业绩拿到赛事运营权的公司一定会多方面减少预算,赛事保障输出质量堪忧。
职能管控环节
笔者这么多年对我们的路跑产业主管部门有太多了解。
说句实话,失望至极。
但从另外一个角度说,你指望只有几个在编人员的行业协会下面一个部门,既要管好专业竞技,又要兼顾日益庞大的全民健身性质的马拉松赛事工作,确实勉为其难。
这个协会都干了什么?
疫情前,协会可以作为赛事共办单位。疫情后,该协会只认证,不共办。A类认证收10万起(白金标达到30万),B类认证,收3万。出了事,责任不在协会。
这里面就有个很搞笑的逻辑事实,疫情前,很多与该协会共办的赛事出了一些乱象,但协会只把板子打在赛事运营公司的屁股上,自己却是拿板子的人。
该协会每年都举办收费的赛事运营培训,疫情之后改为线上,却出现越培训越乱的情况。
归根结底是流于形式,忽略实效。
举个例子,培训内容的版块之一赛事招商,培训前找某家赛事运营公司的副总分配任务,但每个赛事所在地的市场化情况不同,甚至每个赞助商的诉求不同。这样刻舟求剑的培训内容能给参训的赛事公司实质性的帮助么?
盲人摸象,自以为是,以偏概全,缺乏体系。
行业协会的官本位思想和官僚主义作风严重影响产业发展。
每个赛事,该协会还会委派国派裁判。
我以参赛者身份亲历的一个2万人规模的赛事中,赛事运营公司的老总是我的朋友。他赛前下午电话我,恳请我帮忙接待裁判,任务是赛前一晚陪同裁判喝酒吃饭。
赛前几天一般是组委会的最后冲刺阶段。临战状态,各种预案反复论证,细节整改,物资调配。时间分分秒秒,异常宝贵。
请问主管部门的各位大老爷们,你们是来帮忙的?还是来添乱的?你们是来旅游的?还是来工作的?
国派裁判,大部分都是退休或在职的体育教师。如果该协会把这个严肃的工作当做拉拢人心的福利送给依附他们的裁判,其罪当诛!
赛事执行环节
这个是专业的话题,只提几个突出的问题。
1. 从业者的心态
这是我非常留意的一个问题。因为赛事公司的老板和员工太容易在一场万人规模的马拉松赛事中获得足够的成就感。当那么多人参与到一件事情上来,关注传播。事情的操盘人和亲历者就自然会有很了不起的幻觉。
有些人会以专家自居,觉得自己经验丰富。这恰恰是最危险的事情。而忽略了下一场赛事准备工作才是最重要的工作这一办赛工作准则。特别是办过几场赛事的人员,心态和认知一但跑偏,一定会出问题。
事关人命的赛事运营工作,需要躬身入局,注重细节,强化沟通,勤奋务实。
2. 核心工作和核心理念的缺失
懂得区分一件庞杂工作的核心工作任务,是所有赛事人必须遵守的原则。宋明蔚老师说,现在有一些伪装成精品赛事的烂赛事,我对此有深刻的感悟。对马拉松赛事运营来说,人财物的调配是基本,但人财物能否向核心工作倾斜,是很多现在马拉松赛事没有做到的。
还是举例说明。广东某场马拉松,赛事公司从上海邀请了一位医疗保障救助专家。该专家也确实有些水准,滔滔不绝地把方案做了仔细讲解。然后拿着6万元的顾问费飞到另外一个城市继续顾问。问题是:方案美如画,执行烂如渣。再好再合理的方案如不能完整落地,就不是好方案。
赛事医疗保障工作从医疗志愿者招募,培训,工作任务的明确和工作流程特别是应急处置的执行,设备物资的调配,通讯方案与指挥体系的顺畅,与卫计委工作的对接,期间海量的工作都要逐一落实。
试问这位专家,你的职业操守在哪里?换个角度,赛事公司不懂保障,但可以邀请专业的赛事医疗保障团队一起参与工作,多付出些专项运营成本是值得的。但遗憾的是,该赛事公司并没有这么做,而是拿着一个确实美如画的方案去应付政府领导。然后赛事执行期间,去赌运气。
所谓核心工作,就是必须核心把握的工作。来不得半点马虎和侥幸。
伪装成精品赛事的烂赛事的特点是:把非核心工作当成核心工作来抓,用以博得政府领导和赞助商的赞同。这个情况普遍存在,而非个案。
3. 转包现象的弊端
很多赛事公司都存在接项目后转包其他团队执行的现象。原因是:赛事公司没有足够的人力储备来执行所接的赛事。为了降低运营成本,在集中采购赛事物资后,转包给一些团队执行。
这么做的弊端是:前后衔接会有问题,接包方的责任心不到位,接包方成本管控导致执行的缺失。
所以,我比较反对行业独角兽的出现。赛事执行就是一个手工活,需要赛事公司亲力亲为。能干好多少活儿就接多少活儿。要有匠人精神。
4. 伪专业人士的傲慢与自大
现在产业圈子里有几类人。我统一把他们定义为伪专业人士。
首先一个现象是:很多跑友转行成为赛事人。这里面有个基本的事实,不是所有跑得快的高手大神都能办好一个赛事。这个道理很简单,办赛事是一个项目管理的过程。期间,不仅仅考量办赛人员的跑步水平,更依仗办赛人员的综合职场素质。
我曾经了解一些全马水平在300左右的跑步大神,当他们无法完成一个赛事表格的制作和统计任务时,当他们对需要归纳提炼的版块工作无法做到完整有序时,赛事公司的老板们发现错了。仅仅是因为对他们跑步水平的认可,而主观认为他们可以做好赛事的意愿是错误的。
热爱不是最好的老师,成为一个合格的赛事人的标准也不是他跑步水平,而是综合的职场能力。
现在很多跑团纷纷成立赛事公司,踌躇满志的投身赛事运营工作。跑团团长的出发点是跑团内人才济济,从设计到财务,从赛道规划到志愿者服务,都有现成的资源可以用。但做公司的规划和管理,不是仅凭一腔热血就可以的。这样的公司,抗风险的能力极低,因为急需赚到第一桶金,赛事运营的成本管控极为苛刻,赛事的体验和应有服务也难以保障。
还有一些没有体育行业经验的文化公司,广告公司,传媒公司。因为有政府资源和客户资源,一头扎进赛事运营领域。想当然的以为办跑步比赛和办其他的文化类活动没有什么区别,就是设计输出,搭个背景板,舞台,拱门,然后再定做一批服装和奖牌什么的。其对办赛核心工作一无所知,就敢去承办一定规模和风险系数的马拉松赛事。
无知者无畏,但你的工作是为别人的生命负责。你有无这个担当和能力做好你的工作呢?
路跑产业的快速发展就是这几年的事,看似表面风风光光,实则问题很多。这点,身为产业从业人员,有识之士都不应回避。
马拉松产业路跑赛事运营是一个轻资产行业,重资源轻资产。但,它也是一个非常科学和有规律的行业。每个赛事的特点不同,条件不同,对办赛公司和办赛人员的要求其实不低。
产业生态环节
讲故事和玩概念的公司太多。
你办地球马拉松,我就办宇宙马拉松,泡沫太多。说的好听是策划,说的不好听就是吹牛。
务虚的公司太多。
对虚名的追逐在这个产业非常普遍,对双金标牌的追求甚至简单明了的写进政府的招标文件。
我一直认为:双金一文不值。皇帝的新衣而已。有那个闲工夫,把医疗保障工作做细点,再细点。跟AED骑行救护人员把分段任务再明确下,把紧急状况医疗独立的通讯系统再完善下,甚至去检查下对讲机充电充满了没有,都比把精力和时间放在务虚上面更有价值。
人傻钱多的赛事公司,其实人确实傻,但钱不一定多。不该花钱的地方乱花钱。该花钱的地方使劲省。这是什么事?
解决思路
很简单,怎样有实效就怎么做。
不能再闭门造车,野蛮发展。
仅做几点建议:
1. 强化监管
这件事情需要行政指令,各级体育局群体部门对赛事运营方的方案按标准审核并监管实施。
2. 提高门槛
可以建立全国和区域性的行业联盟,有些行业协会办不了的事,可以由这个联盟来办。切实把办赛人员的业务能力和专业水平通过稳定系统的培训得以提升。大批量的把专业办赛人员培养出来。
专业人才是基础,没有专业人才,所有的赛事执行都是没有保障的。专业的事由专业的人来干,才靠谱。
3. 建立互通机制
办赛政府所在地的职能部门,要有义务为赛事的安保、医保、志愿者板块工作提供应有支撑。没有这些职能部门的配合支持,要想安全有序的办好一个赛事,是不可能的。以后的赛事组委会,挂职的政府职能部门不能只挂名,不办事。
三
跑圈文化的问题是个积重已久的问题。
跑圈由各色人等组成,跑友的身份地位天壤之别。认知能力和思考能力也千差万别。世俗社会所有的文化属性问题都在跑圈有所体现。
我们都是社会体系的个体。有社交的本能需求。强者文化和弱者文化的本质区别在于自我认同的获取渠道不同。从他人认同到自我认同,从他律到自律,这是一个进阶的过程。
简单说几点吧。
1. 攀比的风气严重
比跑量,比成绩,比参赛的规格和数量。鄙视链是:越野的看不上跑马的。跑全马的看不上跑半马的,跑半马的看不上跑迷你马的。
忘了初心,甚至有些人就没有初心。
2. 功利心太强
比如有极个别跑友,一辈子碌碌无为。心理的强烈诉求是,干一件所有人都点赞的事情。于是完全不顾合理与否,环中国跑,还在跑群每日更新行程。证明自己的坚韧。
3. 目的性太强
微商遍地,拼命的建立人设,消费跑友。
4. 执念太重
不懂得进退取舍。
5. 浮夸和虚假太多
有些人把自己包装成父母都不认识的样子,跑步就是他们的一件外套。他们躲在现实社会之外,没有勇气面对真实的自己。
这些问题,中国有,美国也有,欧洲也有。
人类社会发展到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当代,个人欲望无限放大,道德准则被无限挤压。对自我的约束和认知,反而倒退。
所有社会体系的框架性文化病毒,也入侵和盘踞在跑圈里。
而跑步,本应是一种人精神诉求的肉体感知性体验。它是非常纯粹的。
我行故我在,跑者无疆。循序渐进,自我修行。
所有的挑战和自我实现应建立在确保个人社会责任饱和度的前提下完成。
生存不易,我们不必更多奢求所有人都在是与非的两极做必选题。
但,我们可以,通过不断完善的自我修正能力的提高,来正确体验一个事情的过程。
理性的认知和独立的思考,是跑圈急需建立的文化体系。
因为:在包括马拉松在内的极限运动中,你永远不要把自己的生命交给赛事组织方。你的命是你自己的,是你家人的,是你公司老板或者员工的,也是社会和国家的。
科学的参与和系统的训练补充,是跑圈应该高度认同的文化内容。
彼此督促,互相监督,共同提高安全系数,合理设定阶段目标。
现阶段,每一个跑者,都应该是安全跑步的传播者,是跑友生命的守护神,懂得自救与救人。
圈子文化,是我一直在关注的问题。点到为止吧。
四
“5·22事故”发生后,自媒体我就不说了,很多蹭热度的。这些人,与鲁迅笔下吃人血馒头的人无异。
问题是一些权威主流媒体的发声,让我很是失望。不懂专业,概念混淆。视角片面,没有大局观。
说这些权威主流官方媒体也是蹭热度,实不为过。
他们想干什么?
因为“5·22事故”,而全面否定国务院46号文?开历史的倒车?
全民健身是国家战略,国民身体素质的提高是伟大复兴的历史诉求。
我们不愿意再回到晚清民国时期国民身体素质积弱的年代,重新戴上东亚病夫的帽子。
钟南山院士80余岁高龄,因长期坚持体育锻炼,在接受“共和国勋章”时,精神矍铄,健步如飞的场景相信很多人依旧记忆尤新。
疫情常态化,新冠病毒与人类长期共存。我们更需要坚持全民健身,提高国民的免疫力,更好地为共和国工作。
体育产业作为国家制定的双循环格局下促进国内经济循环的一个重要产业版块,涉及民生,涉及经济,涉及国家未来!
这些简单的道理,难道你们不懂?
人云亦云,简单复制,盲目追责,这是媒体人的悲哀!
“5·22事故”后,总局和部分省市体育局一刀切的叫停赛事的做法值得商榷。
这其实是用一个错误试图掩盖另一个错误。
因为俸禄和前程,而战战兢兢,缺乏勇气和担当。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面对困境和挑战,需要一往无前的勇气,需要客观务实的决策。
而我们看到的事实是矫枉过正,因噎废食。
全面整顿,不等同于停下脚步。发展中的问题在发展中解决。这是政治智慧,也是管理能力。一如每年全国交通事故死亡人口那么多,简单的叫停所有人都不要开车了,这样不是更简单?
在此,我郑重强调科学施策。
越野赛出了问题,马拉松和其他体育比赛要引起警醒,没问题。但整个产业需要有个合理的节奏及务实的举措来解决这个问题。
前面我谈了很多问题,但发心都是站在产业健康发展的角度。在这个特殊的事件背景下,如果一定要有人站出来说话,即便粉身碎骨,我义无反顾。
没有什么势力能阻止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没有什么事件能阻止全民健身的国家战略顺利实施。
产业前景,我坚信一定会波澜壮阔。但发展之路,注定不会一帆风顺。
(原题《马拉松乱象层出不穷的背后,我们更需要科学施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