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就像种子,要做一粒好种子”——袁隆平五个人生“头条”
新华社
2021-05-25 08:56

2003年12月,袁隆平在实验室观察杂交稻苗。张宇 摄

24日晨,湖南长沙。

人们向明阳山殡仪馆集聚,送别袁隆平。

他说,“人就像种子,要做一粒好种子。”

这粒种子,已深深扎根在百姓心中。

他爱好自由,“上班不打卡,下田最快乐”。

既是榜样,也是凡人。从家人、同事的讲述中,记者还原出一些细节,发现这粒种子的一生,扎根心底的五个人生“头条”。

执拗跳进“农门”

1949年,高中毕业,在如何填报大学、专业,袁隆平与父母产生了分歧。

父亲希望他报考重点大学,学理工、学医。

19岁的袁隆平自有打算。小学一年级时,他跟着老师去一个园艺场参观,“桃子结得满树都是、红红的,葡萄一串一串的,花圃也搞得很好。我说这个学农才美,我要学农。”

他还想起卓别林的电影《摩登时代》。镜头里窗外满是随手可摘的水果,想喝牛奶,奶牛走过来顺手接一杯……

“两者的印象叠加起来,心中就特别向往那种田园之美、农艺之乐。”

但他更有道理跟父母争辩:农业多重要!吃饭是第一件大事,没有农民种田,人们就不能生存。

他如愿报考了四川重庆相辉学院农学系。跳进“农门”,这是决定人生道路的“头条”。

和学生浪漫“闪婚”

在原安江农校,袁隆平收获了最幸福的“头条”。与邓则相遇,偕老终生。

1953年,袁隆平被分配到湖南省怀化地区黔阳县安江农校。家庭出身不好,打扮随意,他也多次相亲过,最后成了学校的“大龄青年”。

这个场景他时常谈起,1963年冬天,热心的同事帮他张罗相亲,他尴尬地发现对方竟是自己曾经的学生邓则。

印象中,邓则端庄大方,性格温和,能歌善舞,篮球还打得不错。袁隆平动了心,鼓起勇气给邓则写了一封情书。

“茫茫苍穹,漫漫岁月,求索的路上,多想牵上,一只暖心的酥手;穿越凄风苦雨,觅尽南北东西,蓦然回首,斯人却在咫尺中。”

相恋,求婚,邓则爽快答应,两人浪漫“闪婚”。穿越57载风雨坎坷,亦妻亦师亦友。

开启杂交稻发展新时代

刚到安江农校,袁隆平研究红薯、西红柿的育种栽培。

3年困难时期,全国遭遇粮食和副食品短缺危机。“没有粮食吃,什么事干不出来,所以我决定从事水稻的研究。”

1966年2月28日,袁隆平发表第一篇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刊登在中国科学院主编的《科学通报》半月刊第17卷第4期上。这篇论文首次向世界宣告,水稻的雄性不育在自然界中是存在的。这个“头条”引起国内外瞩目,杂交水稻发展的新时代由此开启。

2016年,在纪念《水稻的雄性不孕性》发表50周年的座谈会上,袁隆平透露一件往事,正是《水稻的雄性不孕性》这篇论文,引起国家科委九局局长赵石英的注意,赵石英请示科委领导,给湖南省科委以及安江农校发函,要他们支持袁隆平的研究工作。

9年后,袁隆平获得了成功!

“野败”打开“三系配套”突破口

关于水稻杂交创新,袁隆平被问起人生难忘的节点,他第一个提到的,是“1973年三系法成功”。

按照杂交水稻“三系配套”理论,必须要找到雄性不育系的种子。然而,袁隆平和团队成员做了3000多个杂交组合试验,结果却让人灰心:均达不到每年100%保持不育。

1970年的冬天,袁隆平的学生李必湖在海南南红农场一处沼泽中发现1株花粉败育的雄性不育野生稻。

袁隆平欣喜若狂。他将转育出来的三粒雄性不育种子命名为“野败”,“三系配套”从此打开了突破口。

在全国性的协作攻关下,经过3年时间,我国成功实现了杂交水稻的三系配套。

这个“头条”来之不易,却福泽绵长。

夫人和水稻都很重要

2019年10月22日,第三代杂交水稻在湖南首次公开测产后组织观摩、评议。

一早起来,袁隆平突然想到,尽忙着测产,差点忘了这天是妻子邓则的生日。在评议会前,“自由散漫”惯了的他赶紧带着夫人出去买礼物。他幽默地说,夫人和水稻都很重要。

在海南三亚,袁隆平的团队在这里找到“野败”,那时他40岁;不到一个月前,他指导研发的第五期超级杂交稻“超优千号”在三亚取得好成绩,此时他已是91岁高龄。

一稻济天下,他将自己写进了历史的“头条”。

(原题《“人就像种子,要做一粒好种子” 袁隆平五个人生“头条”》)

编辑 特区报-秦天审读 韩绍俊审核 编辑-郑蔚珩(客户端),特区报-张雪松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