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老舍诞辰120周年 文坛艺界之“小卒” 胡同深处老街坊
张艾茵
2019-02-23 11:32

今年是中国现代小说家、戏剧家老舍先生诞辰120周年。老舍(1899年2月3日—1966年8月24日),原名舒庆春,字舍予,代表作有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剧本《茶馆》《龙须沟》,是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人民大学教授孙郁日前在《人民日报》撰文《于阡陌野径开辟文学新境》纪念老舍诞辰120周年,文章称老舍是“不可重复的作家”,盛赞其“作品的生动和丰富,不仅令文学史家也令社会学家着迷。那些刻在旧影里的对老北京生活的描写,连带出无数朴素而美的灵光,不仅还原古城的声音、色彩,也显出众多生命景观,成为中国人精神印记的一部分。”老舍先生一生写作超800万字,可谓劳作非凡。翻开有关他的书,让我们一起阅读并铭记这位逝去的语言大师、幽默大师吧。

老舍与妻子胡絜青在丹柿小院赏花。

走过王府井繁华的步行街,转到灯市口西街富丰胡同的深处,藏着老舍在北京的一处故居,四合院变成了老舍纪念馆,进门的影壁上刻着“我是文艺界中的一名小卒”,这是老舍对自己一生的定义。这处故居是老舍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居住地,朴素又规整的四合院包含了他所有“故乡”的元素。没事可以跟馆长聊聊天,因为这里虽紧挨着北京最知名的商业街,可平日里人却不是很多,除非刻意寻来,否则还真不易找到这闹中取静的所在,这低调的院子,恰与老舍谦恭的小卒论互为关照。

在青岛,还藏着老舍的另一处重要故居,它位于小鱼山文化名人街区。这里有许多名人故居,比如闻一多、沈从文等,而真正保护完好,进行过修缮并改成博物馆对外开放的,只有老舍这一处。《骆驼祥子》就是老舍在这里写就,因此这里的陈列较多还是体现与这本书相关的信息。由于这里是青岛重要的文化地标,来往参观的人也就络绎不绝。

北京,青岛,济南,都是老舍生命中重要的城市,也是他着墨书写过的地方。我生在北京,老舍在北京的故居自然去过,有幸也到过青岛,特意寻访那里的老舍故居,为的是心中那一点念想。虽然隔着很多世代,但是我知道,他是我的作家,在“人民艺术家”之前,他更是我们北京普通百姓的艺术家。1932年生于北平,后来远走香港的胡金铨导演大概与我有着相同的心境,他说“要谈老舍,我有‘资格’插嘴”,因为他既喝豆汁,又知道“仿膳”的小窝头不是栗子面做的,更因为他能体会到北京话里的“神韵”。那是上个世纪70年代,还没有很多系统研究老舍的著作,于是胡大导演动了念头,他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在1977年出了一本小书,叫《老舍和他的作品》,文风很有他作为武侠片导演的风骨,行文简短精悍,评论犀利精练,透着一股侠者之气。说来你不知道,胡金铨的银幕处女作《大地儿女》就是从老舍的《火葬》与《四世同堂》里汲取的灵感。

去年,这本《老舍和他的作品》由后浪出版公司推出了简体字版。今时今日读来,信息输出的意义已经不大,在老舍生平的梳理上,胡金铨的素材多是来自老舍自己的文章,对人物与作品的点评上,虽然有趣,却大多碍篇幅所限(这些文章都是胡当年为《明报周刊》所撰写),点到而止,让人意犹未尽。比如他提出了一套“北京怂人”论——“北京小市民的特点是本分、窝囊、有正义感,但好耍小心眼、自私、好面子,在适当的情形下也帮助别人。做事任劳任怨,但无进取心,无论在哪方面都没有惊人的成就,可也不作大恶,老舍具备了这些特性。”说得很精彩,但没有展开,太过笼统,这是这本小书的一大遗憾。另一层遗憾是,这本书只写到了抗日战争时期老舍主持“文协”,并没有涉及到新中国成立后老舍其人其作。不过,作为最早的研究老舍的著作之一,以及在文学和电影上各有建树的两代北京人的交互,还是让这本书具有可读性与深层意义。

对老舍有所了解的人,大概读《老舍和他的作品》会觉得清浅。虽然老舍并没有绝对意义上的自传,但是相对意义上的自传倒是不少,这主要来自他自己的文章与小说,比如《正红旗下》这本自传体小说,老舍就大致交待了自己的身世:腊月二十三日酉时生在北京小羊圈胡同8号院的一户人家,生他时,母亲失血过多,母子皆差点离世,多亏大姐救了自己,然而一岁半父亲又在抵抗八国联军时殉难。在《我的母亲》里,老舍说“我把父亲‘剋死’了”。接着在《<神拳>后记》中,他写道:“那么瘦小、不体面的一个孩子在家里的破炕上又险些被文明强盗刺死。”老舍夫人胡絜青评价老舍带有自传性质的文章为“在细节上不必全信以为真”,胡金铨也说“老舍有个习惯,喜欢夸大自己的穷困。”其实有些艺术上的加工也是再正常不过的,老舍的一生确实命运多舛,从他的许多文字中可以看出,他只想安然地当个服务于老百姓的作家,这点倒部分印证了胡金铨的“北京怂人”论,也就是北京人骨子里觉得够吃够喝就行了的生活哲学,可是乱世浮萍,身不由己也好,大任于身也罢,并不想拔份儿(北京话:出风头)的老舍却被推上了中国现代文坛的高位。

把老舍推上高位的,自然是他的小说,那份生长在土壤里的朴实,蕴含于困难中的幽默,如此亲切与共鸣。然而读了现代出版社这本《老舍自述(注疏本)》,才算真正走进老舍本人的精神世界。这本由徐德明和易华编著的著作,在旧有版本之上进一步全面注解了老舍的自述——所谓自述是以老舍散落在各处的自传性质的文本做了适当的调度、合并、删节、组合,梳理出他整个人生的轨迹——又增补了十多万的注释,有出处,也有评述,算得上详实。虽然是在不同的文章、小说里撷取的段落,整体的脉络倒没有气断,但越往后读,却有气竭之感。想必这气竭与老舍晚年境遇有关,不能专注写作,而且更加隐匿内心,以至于从他自己的文字中再无迹可寻,实在遗憾。

通过集中阅读这种带有自我剖析性质的文字,方能深入体会到老舍写作的勤勉。这其中,自然有为生活所迫的无奈,更有着对写作的极度热爱,那份热爱中包含了最纯粹的感同身受,身世的落魄,生长的环境,成长的磨难,随着时代的裂变,全部被他注入进了文字之中。这就是所谓苦难孕育伟大吧,说来心酸,却是亘古不变的法则。

2019年恰逢老舍诞辰120周年,这之前我读过不少老舍的小说,也看了许多他写的戏剧,但是直到此次同步阅读这两本作品,才感觉真的了解了他,那个文坛艺界的小卒,胡同深处的街坊。去国他乡时,老舍曾深情地感叹“真想念北平啊!”谈起创作时,他说“文艺决不是我的浮桥,而是我的生命。”对北京城的情,对写作的爱,成为了老舍的魂。而今,在同一片土地上,穿越时间,穿过文字,因为阅读,我与他再次重逢!

《老舍和他的作品》 胡金铨 著 后浪·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8年10月版

《老舍自述》(注疏本) 老舍 著 徐德明 / 易华 注疏 现代出版社 2018年10月版

编辑 董雯静

(作者:张艾茵)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