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携手能力型伙伴,做数字化转型时代的引领者

深圳特区报记者 周雨萌 文/图
2021-05-20 17:23
摘要

“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转型使命”,在汹涌澎湃的数字经济浪潮下,千行百业的数字化转型成了这个时代的重要使命。

“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转型使命”,在汹涌澎湃的数字经济浪潮下,千行百业的数字化转型成了这个时代的重要使命。

中国信通院发布的《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白皮书》显示,2019年,中国数字经济GDP占全球数字经济GDP的20%;2020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到39.2万亿元,占GDP比重的38.6%;同时2020年我国数字产业化占数字经济比重为19.1%,产业数字化占数字经济比重达80.9%。据预测,到2025年,数字经济的占比将达到中国GDP的53%。

从企业到行业、从城市到乡村,如火如荼的数字化转型实践正在中国大地上蔓延。然而,面对如此广阔的市场空间,面对未来并不平坦的转型之路,我们真的做好准备了么?我们能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转型路上一往无前么?

作为行业数字化转型的先行者和实践者,在日前举办的“华为中国生态大会2021”上,华为提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转型新思路——要与能力型伙伴携手,共同开拓未来更大的数字化价值空间。

看到充满“新数字鸿沟”的转型路

2021年是“生态大会”系列活动举办的第十届,也是华为中国政企业务携手生态伙伴发展走过的第十年。十年间,中国的数字经济呈指数级增长,华为中国政企业务也在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中积累了经验、聚合了不少有能力、有抱负的伙伴,携手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具体来说,截至2020年底,华为中国政企业务已经拥有35000+合作伙伴,组建了超过300支地市虚拟团队。其中,2020年与华为中国政企业务发生交易的合作伙伴数量超过11000家,合作规模超过1亿元人民币的合作伙伴达到132家,与ISV伙伴(独立软件开发商)发布的联合解决方案超过1600个,地市业务增长45%,中国区华为认证的证书数量达到30多万张;与此同时,华为中国政企业务营收也从不到100亿元人民币到实现了100亿美元的突破,比十年前增长了13倍之多。

在技术生态方面,华为已搭建了包含华为云、鸿蒙操作系统、HMS等在内的六大数字技术生态。其中,鲲鹏计算生态和昇腾AI生态为两个基础生态,可为数字基础设施涉及的各种智能终端、网络、云服务提供价值。鸿蒙操作系统生态和HMS生态围绕智能终端建立。MDC生态面向自动驾驶汽车,重点打造智能驾驶软件、传感器、执行器三个生态圈。华为云生态以公有云服务为基础,目前已成为互联网公司和传统政企数字化转型的重要平台等。

毋庸置疑,无论在生态价值的创造还是数字能力的构建上,华为都是那个不可或缺的“黑土地”。

正是基于十多年积累的经验和取得的成绩,华为发现,当前政企客户正面临着“新数字鸿沟”的挑战:一方面是行业与信息化、数字化之间的鸿沟,另一方面是从个体到组织的数字普及率与发展差距的鸿沟。

例如信息化基础薄弱;转型战略方向不清晰、不统一;技术方案不合理;体系支撑没跟上;缺少数字化人才等都是挡在数字转型路上的绊脚石。

据清华大学调研显示:39%的企业数字化战略规划模糊,48%的企业未明确组织架构调整,75%的企业尚未运用人工智能等。正如中国人民大学毛基业院长所说,中国40%进行数字化转型的企业只有9%成功了。根据麦肯锡的统计,一般企业数字化转型成功率仅为4%~26%。

为此,华为轮值董事长徐直军在主旨演讲中表示,华为将竭尽全力与伙伴们一起拥抱变化,合作应对这些挑战,携手共赢数字时代。

他说,面对数字化转型可能面临的挑战,一是要变革现有合作伙伴体系,打造真正的能力型伙伴体系;二是升级数字技术生态,助力数字化健康快速发展。

转型路上,华为要与能力型伙伴同行

是的,行业数字化转型虽汹涌澎湃,但转型之路并不平坦,在这条通往智能时代的转型道路上,华为坚定要与能力型合作伙伴同行,这是基本方针。但具体到行业生态的构建上,还要确立目标和找到切实可行的路径。对此,华为也给出了成体系的方法论。

华为的目标是从通路型合作伙伴体系向能力型合作伙伴体系转变。华为认为,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数字化时代的新变革,为行业和客户带来价值。

华为中国政企业务总裁吴辉在《因聚而生 有能有为》的演讲中就明确给出了路径。他表示,要携手伙伴,做智能时代的“架桥工”和“修路人”,并提出“2+4+1”战略。

吴辉说,“架桥工”和“修路人”就是要深化行业数字化转型,形成数字和产业之间的路和桥;要用路和桥去消除区域与区域之间的不平衡、消除面临的数字鸿沟;“架桥工”和“修路人”就是爬上数字化转型的珠峰路径。

吴辉进一步指出,未来10年,华为和生态伙伴要共同构建具有数字化转型特色的供需关系,做到“2个聚焦,4个改变”,坚持“1个基调”。

2个聚焦:一个是深做透行业;另一个是加大地市投入,深入到区域、县级城市,消除省级之间的不平衡,建立均衡。

4个改变:要围绕着华为产品的布局、全生命周期的服务、技术支持能力,以及伙伴体系和人才生态四个方面做出改变。

1个基调:是坚守“以客户为中心”的核心价值观;通过机制、组织、平台等支持各类伙伴高效协同;在公平公正、阳光透明的基础上守护各方利益,共赢数字化转型新空间。吴辉还强调,共赢不只是华为和伙伴赢,更重要的是让客户赢。

由此,华为及整个生态才能在未来的变革中持续为客户带来更有价值的产品、方案和服务,以自身的转型实现更高的价值与成长。

“过去十年,华为中国政企业务收入从不到100亿人民币走向了100亿美元。未来五年,华为的目标是将从100亿美元走向400亿美元,约2600亿人民币。”吴辉坚定地说。

华为希望在这个基础上与生态伙伴一起共创超过万亿的价值新空间。

然而,尽管政企行业的数字化转型在持续提速,但转型的过程却不是“一蹴而就”的。为了更好地满足处于不同阶段的行业客户转型需求,华为中国政企业务副总裁何达炳提出了要携手伙伴为客户提供5类Offering的前瞻性理念。

他说,行业数字化可划分为5个级别:L1信息化增强,L2场景数字化,L3业务数字化,L4数据资产化和L5数字化变革。华为携手合作伙伴将按此级别提供5类Offering。即面向L1级客户提供领先的ICT技术,面向L2级客户提供行业场景化的产品组合能力和云/管/边/端架构能力,面向L3客户级提供业务上云能力,面向L4级客户提供数据资产化能力,面向L5级客户提供数字化咨询与集成能力及辅助运营能力。

还要做面向能力型伙伴的通用工具

为使能伙伴数字化和效率提升,华为还提出要做好面向伙伴的通用工具,要持续将自身的数字化能力传递给更多伙伴。

在如何携手伙伴升级生态方面,华为中国政企业务副总裁杨文池给出了具体措施。他在回顾华为政企业务的十年发展时表示,十年间,华为与合作伙伴的合作模式发生了诸多变化,从渠道、到伙伴、再到如今的生态聚合。而当前,中国的经济增长方式也从主要依靠增加投入、追求数量的增长模式转到“价值型增长”的模式上来。    

杨文池表示,面对未来的诸多不确定性,华为要构建确定的生态能力,打造“生态协同”的立方体。具体来讲,在垂直维度,“向上”通过能力型伙伴(咨询/总集/解决方案)共筑行业数字化场景创新。“向下”加大地市伙伴(OC/分销)合作,共同拓宽长尾空间;在“水平”维度,通过人才生态,打通“知识-技能-产能”人才供应链,为生态伙伴注入源源不断的ICT人才;通过投资、融资伙伴,为数字化转型项目提供资金和运营支持。在“时间”维度,通过持续e+数字化平台建设和“阳光透明、公平公正”生态秩序维护为生态保驾护航。

从“打开行业”,到“打通场景”、“做透行业”,正是数字化转型的“深水区”。2021年初,华为在原有销售、解决方案、人才、投融资等多元生态伙伴的基础之上,新增了对“总集伙伴”的定义与认证,并升级了规划与咨询伙伴认证体系等。首先面向行业客户提供咨询规划服务。同时,华为还更新了ISV伙伴体系,按行业场景授予身份,孵化场景化解决方案。

值得指出的是,华为从正式进入政企业务市场之初,就确立了“被集成”的战略选择。在本次大会上,华为还强调,坚持被集成战略不动摇,集成不是华为的追求,华为参与集成的目的是与伙伴共同探索积累能力,并逐步将能力传递给伙伴,最终支持由伙伴负责集成。

据了解,华为已在处于爆发期的智慧城市、智慧财政和智慧机场等细分领域参与了部分总集项目。在参与过程中,华为发现,总集类合作伙伴的能力参差不齐,部分行业数字化转型的爆发式发展严重超越了现有集成伙伴的能力,从而制约了客户的数字化进程。

为此,杨文池在会后接收采访时表示,华为与总集类伙伴在做项目时,会一边“打仗”一边构建能力。一个项目做下来,伙伴不仅能从中得到收益,还能在能力和资源等方面得到提升。华为会从技术、资源、人才培训等多个维度给予总集类伙伴全面支持,并将其做成体系。更重要的是,华为会做好与总集类伙伴之间的利益分配,从而共同更好地为客户服务。

结语:为期两天的“华为中国生态大会2021”圆满落幕了,此次大会,有2个关键点令人印象深刻。一个是“构建能力型生态体系”、一个是“共赢新价值”。这两个关键点的背后,是华为始终坚持的“以客户为中心”,在生态中明确的定位和利他思维……当然还有华为前瞻的视野,以及敢于付出、敢于投入的决心和勇气。

华为有始终坚持的核心价值观,有深厚的技术能力,再加上敢于投入和付出的勇气,相信在充满机遇和挑战的未来,华为一定能够携手能力型伙伴共拓更加广阔的数字化市场空间。

正如徐直军在生态大会的开场演讲中所说,经过30多年的努力,华为和中国三大运营商以及中国产业界一起建设了全球最先进的移动网络和宽带网络。现在,华为也期望与所有的合作伙伴及产业界一起,再经过十多年的努力,让中国的数字化能力达到全球领先。

(原标题《华为携手能力型伙伴,做数字化转型时代的引领者  》)

编辑 董雯静审读 吴剑林审核 新闻网-曹亮,编辑-范锦桦(客户端)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周雨萌 文/图)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