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7岁老人隔离14天日常生活这样过
深圳晚报记者 潘潇雨 实习生 林睿
2021-05-19 14:43

▲老人进入隔离点。受访者供图

" 107 岁?是不是写错了?"接到任务表的那一刻,黄少宁心里咯噔了一下。

黄少宁是龙华区龙华街道油松隔离点的工作人员,5 月 1 日,一个特殊的任务递到了他的手上:一位香港籍 107 岁老人将在半小时后来到隔离点进行为期 14 天的医学观察。核对信息后,黄少宁立刻拿起电话汇报情况,并及时了解老人的身体状况,提前为老人的到来做准备。

▲隔离点的工作人员。受访者供图

专班专人专案对接百岁老人

老人到来时,黄少宁没有在最前方,他远远地看着老人的儿子把轮椅撑开,和安保人员一起将老人扶到轮椅上,"老人的状态还行"。老人姓叶,此行是为了回广东老家探亲,和老人一同前来的还有他的儿子和外甥。5 月 1 日,他们由深圳湾口岸入境,根据政策,需在深圳就地隔离 14 天。

尽管时间紧张,但是隔离点反应迅速,因此老人的入住十分顺利。

在每日定点消杀结束后,老人的儿子和外甥可以互换房间轮流照料老人,"那个地方靠窗、通风,我们尽可能地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为他们提供便利。"龙华区妇幼保健院副院长杨伟康说。

老人患有老年痴呆症,还有听力问题,刚到隔离点时"心情有点不好",为了尽可能不打扰老人,工作人员为他们安装了一键呼叫系统,提供 24 小时随叫服务。黄少宁还主动加了老人儿子的微信,方便随时沟通。

▲工作人员为老人送上水果。 受访者供图

考虑到老人的身体情况,隔离点为老人专门制定了流食食谱,"第一天用破壁机打了一些蔬菜,还有白粥。"黄少宁还为他们买了火龙果、芒果等水果。由于管制刀具不能进入房间,工作人员还特意去蛋糕店买了塑料刀送上去。

老人入住的第一天,工作人员就为他们申请了居家隔离,但由于不符合居家隔离的条件,老人仍需在深圳隔离 14 天。"他的家属很配合,非常理解我们的工作。"杨伟康说。

随叫随到 随时应对紧急情况

老人的儿子叶先生也已经 63 岁了,本身还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因此来到隔离点前,他和表弟也有不少顾虑:"能否照料好老人?老人的身体状况是否能适应 14 天的隔离期?"

他们的担忧并非多余,9 日凌晨 5 时,老人由于尿失禁弄湿了床单,而叶先生却因痛风发作无法起身照料。叶先生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按下了一键呼叫器,不到 5 分钟的时间,就有值班的护士来到了房间,帮老人换了干净的衣物,并清理床单。

这件事也让叶先生感动不已,"他说在本应休息的时间,我们这么快就换好防护服上去帮忙,让他特别感动。"事后黄少宁回忆道。

类似的事情,在这处隔离点时常上演。为了应对突发状况,单是换防护服这样一个动作,这里的工作人员就训练了上百遍。从去年 7 月就坚守在这里的医疗组副组长、院感负责人杨瑶对此记忆犹新,她曾考核过一位安保人员,因为换防护服不过关,就在酷热的天气下连续穿脱了 2 个小时,直到考核过关。"考核过关后他对我说,杨瑶姐,我这辈子都记住你了。我告诉他,我这辈子也记住你了。"杨瑶笑着说。

自 2020 年 7 月 14 日龙华维也纳酒店(油松店)隔离点正式启用以来,入驻该酒店的工作人员有 140 人,其中包括 24 小时值班的 3 名处级领导、4 名区下派干部,以及 17 人组成的街道办驻点团队、13 人组成的医护团队,还有 4 人组成的心理咨询队伍。

像杨瑶所在的医务组,每日三班轮换工作。早班是 8 时至 15 时,他们需穿防护服查房,包括测体温、量血压等健康排查,还要了解他们携带的药物。除此以外,还需对隔离人员进行鼻拭子和咽拭子采样;中班是 15 时至 22 时,除了填写资料,还要对新增收的隔离人员进行例行调查。晚班是 22 时至次日 8 时,有时凌晨也会接收到从口岸来的隔离人员。

▲医护人员的"战袍"。实习生 林睿 摄

而作为负责人的杨瑶,则需要 24 小时驻点,基本上随叫随到。来到隔离点后,除了春节期间,杨瑶没再回过家,"我妈说她已经快忘了还有个女儿了。"她笑着调侃。在医护团队的办公区域旁,挂着一件防护服,上面签着每一位医务工作者的名字,是这个隔离点的一件特殊的纪念品。"这是我们的战袍。"杨瑶说。

"这里的工作 24 小时不曾间断"

隔离点的日常工作可以用时间轴来展示,尽管百岁老人的到来让这条时间轴绷紧了发条,但却丝毫没有紊乱其间的刻度。

每日 8 时至 9 时消毒、送早餐,11 时 30 分至 12 时 30 分送午餐,16 时至 17 时进行第二次消毒,17 时 30 分至 18 时 30 分送午餐,"这里的工作 24 小时不曾间断。"杨伟康说。截至 5 月 18 日,该隔离点已累计接收隔离人员 2860 人,目前有 127 人仍在隔离中。

在这 2860 人里,亦不乏一些特殊人群,有戴着呼吸机的病人,也有心血管堵塞严重的老人,还有因父母去世情绪崩溃的年轻人。在这里每日都重复着同样的工作,每日也将面临新的挑战。

"我们既感到荣幸,又感到压力。"龙华街道疫情防控办副主任李碧云说。为此,龙华区特意打造了安心陪伴隔离模式,为每位隔离人员提供"十个一"安心陪伴模式,提供阅读、瑜伽、音乐等十项活动。针对特殊人员,则采取专班专人专案,提供一对一、点对点服务,"让他们在这里过一个有意义的 14 天。"李碧云说。

"虽然每天压力很大,但可以见证很多暖心故事的发生。"杨瑶翻着以前的照片说,这些照片记录了医护人员被汗水打湿的衣物、在橡胶手套里泡得发白的双手,还有面颊上口罩的勒痕。"回看这个过程,就像看着自己的孩子在成长。"杨瑶说,大厅里的每一块地标都有她的痕迹。

15 日上午,107 岁的香港老人顺利结束了为期 14 天的医学隔离,叶先生代表父亲为隔离点送上了一面锦旗与感谢信,锦旗上的 16 个大字:"倾情呵护 尽职尽责 细致关怀 感恩祖国",也是对这里工作人员辛勤付出的肯定。

这面锦旗现在被悬挂在隔离点的大厅内,而在会议室,还有一面墙上挂满了锦旗,这些都是曾在此处隔离的人们送来的,还有人专门跑来一趟,就为了送一面锦旗。"要是全部挂出来,隔离点都要放满了!"黄少宁很自豪。

如今,叶先生仍会时不时地发微信给黄少宁,"还说要找我吃顿饭。" 黄少宁笑笑说。

编辑 庄思嘉 高原 审读 吴剑林 审核 张雪松 郑蔚珩

(作者:深圳晚报记者 潘潇雨 实习生 林睿)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