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艳,现任深圳前海合作区人民法院审判团队第二党支部书记、二级法官,曾先后获得全市审判业务专家、个人三等功等表彰,她扎根知识产权审判一线13年,办结知产案件超过3000件,审理的“恩智浦擅自使用知名商品特有名称”纠纷一案在2017年入选“中国法院50件典型案件”。
结缘知识产权审判
扎根基层13年
初见林艳的人,都会对她那张“娃娃脸”留下深刻印象。很难想像,她是一位在知识产权审判岗位默默耕耘13年的“资深”法官。林艳回忆,与知识产权审判结缘是从学生时代开始的。“在完成本科学习之后,我选择在知识产权法领域继续深造,7年的学习,培养了我对知识产权法浓厚的兴趣和良好的理论基础, 2005年参加工作时,我就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知识产权审判岗位。”
通过几年的司法实践,林艳切身体会到,深圳正经历社会经济高速发展时期,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对于保障深圳创新驱动发展十分重要。共产党员的使命担当,更加坚定了她深耕知识产权审判工作的决心。
从事知产审判13年,林艳已审结知识产权案件超过3000件。2017年,她主审的“恩智浦擅自使用知名商品特有名称”纠纷案,是产品型号认定为知名商品特有名称予以保护的典型案例。该案例对产品型号在何种条件下可认定为知名商品特有名称进行了详细阐述,因对此类案件的审理具有示范和指导意义,入选当年度最高人民法院“中国法院50件典型案例”、广东法院知识产权十大案件。目前,林艳主审的案件中,有4件入选“年度”深圳法院十大知识产权案例。
服务创新驱动发展
是知产审判法官的责任和使命
2018年,前海法院面向全国遴选第二批员额法官,林艳来到了前海法院。“前海是改革开放的桥头堡,也是强化知产司法保护的前沿。”林艳说,在一种使命感驱动下,她选择前海。希望在这里探索涉外知识产权审判的新领域,完善知识产权裁判规则与国际规则衔接。”
在前海法院,林艳紧扣前海区域特色与创新发展的需求,先后牵头制定了《关于加强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的实施意见》《涉音乐著作权纠纷案件的裁判指引》《关于适用知识产权惩罚性赔偿的裁判指引》《技术调查官管理办法》等,为前海法院打造“快速、严格、专业、共治”的知产司法保护高地,完善了制度基础。
在知产案件审判中,林艳充分发挥前海法院的专业人才资源优势,实践“专业法官+香港地区陪审员+知识产权专家+技术调查官”的专业化知产案件审理机制。在两件涉及境外动漫作品的著作权侵权案件中,与具有知产专业背景的香港地区陪审员组成合议庭,案件得以成功调解,提升了前海知产审判的国际区际公信力。
围绕前海法院积极探索完善粤港澳大湾区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的机制对接,林艳潜心钻研知识产权国际通行规则,深入开展域外知识产权惩罚性赔偿等研究,完成《溯源与解困:普通法视野下知识产权惩罚性赔偿制度研究》,形成能有效指导审判实践的调研成果。
“知识产权代表着现代化城市的核心竞争力,持续优化知识产权的司法保护,有助于增强我国在国际知识产权治理规则领域的话语权和影响力。”谈到深耕知产审判的下一站,林艳认为,“当前是我国‘十四五’开局的重要发展时期,在创新驱动发展的背景下,对于一名法官来说,有幸参与构建中国特色知识产权司法保护模式,为完善国家的知识产权体系贡献力量,这既是责任,更是荣耀。”
知识产权审判的落脚点
始终是人民群众的获得感
林艳从长期知识产权审判实践中了解到,知识产权案件当事人最需要低成本、高效率的维权。“知识产权审判比较专业,确实存在案件审理周期长,维权慢的痛点。”林艳说,作为一名知识产权审判法官,她一直在思考,如何提升知识产权维权诉讼的便利化程度,让当事人在维权的过程中有更多获得感。
在日常的案件办理中,林艳非常关注知识产权维权当事人诉讼的真正需求。引导和帮助他们选择更加快捷、理性的方式解决纠纷,注重案件调解。在一件港资企业起诉他人侵犯其商标权案件中,林艳发现,原被告双方对是否侵权、是否应该赔偿存在较大争议。她通过在庭审中固定双方认可事实的方法,取得当事人双方的理性认同。庭审后又采取“背对背”调解方式,为双方当事人耐心剖析法律规定,合理界定商标侵权案件中原被告双方的权利义务边界,积极引导当事人对诉讼结果形成合理预期,最终促成双方达成和解协议。纠纷解决后,该港资企业特意寄来感谢信,对其专业、为民、务实、高效的工作作风表示衷心感谢和崇高敬意。
2016年至2020年,前海法院知产案件调撤率稳步上升,2020年达到62.66%,有效降低知识产权维权成本,全面提升知识产权维权效率。
“我高中就加入中国共产党,28岁开始从事知识产权审判工作。13年的知识产权法官生涯里,每当遇到困难和瓶颈时,我都提醒自己,选择了‘共产党员+知产法官’的身份,就要锤炼自身的勇气、智慧和担当。”林艳表示,将在审判实践中积极探索,努力创造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的中国经验和中国模式。
(原题《 “娃娃脸”法官林艳:审理知识产权案件超过三千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