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展出的“新中国土地拍卖第一槌”历史照片。
寒冷的天气阻挡不了观众参观“伟大的变革——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展览”的热情,截至12月23日,累计参观人次突破190万。一张张泛黄的历史图片、一件件见证历史的实物,不断播放的视频等,带领观众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感受改革开放40年的巨大变迁。多个展区中,深圳体制机制创新改革故事格外引人注目,从不同侧面反映了改革开放40年来深圳翻天覆地的变化,贡献深圳经验。
改革开放初深圳充分发挥改革“试验田”作用
1979年,广东省宝安县撤县建立深圳市,1980年成立深圳经济特区;1985年,创下三天一层楼“深圳速度”的深圳国贸大厦封顶……在第二展区“壮美篇章”中,“春天的故事”视频、“深圳多媒体沙盘”生动再现了深圳改革开放历史和取得的巨大成就。深圳因改革开放而生,也因改革开放而兴的故事吸引了众多观众。
走进该展区第二单元,深圳蛇口“第一炮”的珍贵照片再现了如下历史场景:1980年8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颁布《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深圳经济特区成立;在这之前,中国第一个出口加工工业区于1979年7月在深圳蛇口破土开建,打响中国改革开放的“第一炮”。1981年底,“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巨型标语牌矗立在了蛇口工业区最显眼的地方,相关历史照片讲述了蛇口工业区在招投标制度、干部聘用制等众多领域进行大胆探索、攻坚克难的故事……深圳经济特区创立初期,作为先行先试的探索者,深圳充分发挥改革“试验田”的作用,特别是以市场化改革为方向,先后进行了价格体制、基建体制、土地制度等一系列改革,建立起较为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此次珍贵展品中,就有1987年12月深圳敲下新中国土地拍卖第一槌的珍贵照片,当时公开拍卖活动中使用的“新中国土地拍卖第一槌及合同”实物。深圳由此开创了新中国国有土地使用制度的一次重大变革,并直接促成了宪法的修改。
“我去过深圳蛇口,从一片荒滩到今天的蛇口,变化真是翻天覆地。作为全国第一个出口加工工业区,蛇口工业区率先进行经济体制改革,探索出了‘蛇口模式’。” 正兴致勃勃地观看多媒体沙盘的顾先生曾在深圳工作,他兴奋地说,从全国第一家外资企业营业执照、新中国土地拍卖“第一槌”等众多展品可以看出,深圳创造了无数个“国内第一”,并向全国输出理念与改革经验。
奋进新时代深圳全面深化改革再创深圳经验
走在“壮美篇章”第二单元展区,2010年成立的深圳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全景照片显示着,作为特区中的特区,自2010年以来,特别是2015年成立前海蛇口自贸片区,短短几年,前海从一片滩涂快速发展成新经济增长极。从蛇口到前海,深圳继续为全国改革开放提供新的经验。截至目前,前海累计推出401项制度创新成果,其中全国首创或领先达133项,商事登记制度改革、投资贸易便利化、智能通关等改革以及金融跨境创新等5个方面28项制度创新,在全国得到复制推广。
奋进新时代,深圳继续全面深化改革,生产力得到极大的释放。正如深圳多媒体沙盘讲述的,改革开放40年来,深圳市城区面积从最初的3平方公里扩大到920平方公里, GDP从1979年的1.9亿元增长到2017年的2.2万亿元。
“深圳的经济规模已与曾经差距无比巨大的香港相当。”正在认真观看的北京一音乐学院的司女士感叹地对记者说,“以前不断有人偷偷越过深圳河,跑到对面的香港去,现在越来越多的香港人选择在深圳创业生活。”
在第四展区“历史巨变”第七单元中,前海深港青年梦工场的照片及工匠社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重装格斗机器人GANKER、胡桃科技研发的世界上第一款集AI系统于一身的智能电动滑板Spectra实物,格外引人注目。
2014年12月7日正式运营的前海深港青年梦工场肩负探索粤港澳三地在科技创新创业方面合作的历史使命。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前海深港青年梦工场已累计孵化创业团队340家,其中港澳团队169个;为香港大学生提供1500个实习岗位,接待近2万名香港学生前来交流学习。截至今年9月,前海蛇口自贸片区累计注册港企10064家,注册资本9296.79亿元。
同时展示的深圳市民正在办理“多证合一、一照一码”营业执照的照片也吸引记者驻步观看。2012年11月14日颁布的《深圳经济特区商事登记若干规定》,为深圳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奠定了法律基础。营商环境改革还是今年深圳的“一号改革工程”,为此,深圳先后出台了营商环境改革“20条”,推出300项“不见面审批”,打造建设投资项目审批“深圳90”品牌……从体制机制入手,深化“放管服”改革,努力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2017年,深圳市商事主体增幅和创业密度继续保持全国第一。
打造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深圳模式”
在第四展区“历史巨变”第五单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中,深圳市福田河治理前后对比照片十分醒目。福田河更因治理良好,在环保部城市黑臭水体整治第一批专项督查中荣登“光荣榜”。
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试验田”和“窗口”,深圳始终把环境保护摆在与经济发展同等重要位置,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制度不断创新。在“美丽深圳”战略决策指引下,深圳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持续深化改革,完善生态环境保护现代化治理体系,多项机制体制改革全国领先,形成独具特色的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深圳模式”,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
其中,为彻底解决长期困扰深圳发展的水污染问题,深圳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把水环境治理摆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战略位置,于2015年底、2016年初全面打响治水攻坚战,深入实施“治水十策”和“十大行动”。深圳全面推行四级河长制,以“河长”制促进河“长治”,2017年投入财政资金200多亿元,计划今年再投入336亿元,推动深圳水环境改变。
“河流不黑不臭了,很多河道附近还建起了景观公园等,环境越来越好,我们的生活也越来越好!”正在观展的徐阿姨说,“改革开放40年,我们的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老百姓的生活越来越幸福。”
编辑 陈冬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