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政谈丨全速转动核心引擎,打造区域协调发展典范
读特首席评论员 姚龙华
2018-12-03 17:02

为全面落实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各项任务,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向更高水平和更高质量迈进,中共中央、国务院近日发布《关于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的意见》。其中,首次提出以香港、澳门、广州、深圳为中心,引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在此消息发布的前一天,深圳市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召开第二次全体会议。会议强调,要切实增强推进大湾区建设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部署,切实发挥好核心引擎和辐射带动作用,举全市之力推进大湾区建设。

一个默契的“神同步”,彰显出深圳强烈的大局意识和担当精神。

一、大任降于粤港澳大湾区

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新时代国家重大战略之一,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招。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粤港澳大湾区首次被置于区域战略部分进行表述。如此一来,粤港澳大湾区与京津冀区域一体化、长江经济带一样,上升到了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高度,补上了国家在北、中、南纵向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拼图。

事实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国家重大战略,关系国家发展大局,是新时代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新举措,也是推动“一国两制”事业发展的新实践。

粤港澳大湾区为何如此重要?从世界经济版图看,全球60%的经济总量集中在入海口,世界上75%的大城市、70%的工业资本和人口集中在距海岸100公里的海岸带地区。湾区是全球经济发展重要的增长极,新技术、新产业、新商业模式的策源地。粤港澳大湾区拥有先进的港口群、完备的产业群、发达的城市群,形成了相对完善的资源要素栖息地和创新生态网,以大约0.6%的国土面积和不足全国5%的人口,创造了占全国GDP总量12.57%的经济体量,是中国最具经济活力的区域,并且具备成为世界一流湾区的发展条件。

对标世界一流湾区,粤港澳大湾区在人口聚集、建成区规模、经济体量方面并不吃亏,但在区域深度融合、基础设施建设、国际化水平、城市功能、创新能力、环境品质等方面存在不小差距。客观地看,目前粤港澳大湾区内部各个城市的资源禀赋不同、发展阶段不同,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然比较突出,城市间产业分工、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环境治理、对外开放、改革创新等协同性、联动性和整体性还不够强。

建设富有活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目标定位。制定针对性强的发展规划,为粤港澳大湾区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科技创新等各领域协调发展提供体制机制保障,实现区域内部优势互补、分工合作、资源整合、协调发展,并辐射带动泛珠三角区域发展,推动国家“一带一路”建设,显得十分必要且迫切。如果说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的成立为大湾区搭建起一个沟通协调的制度性平台,那么《关于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的意见》则为大湾区区域协调发展向更高水平和更高质量迈进指明了方向路径。

二、从各展所长到协同共进

区域协调发展,实质上是城市群的整体发育。城市群往往横跨多个行政区域,面临各种各样的物理阻隔和机制梗阻,其协调发展离不开行之有效的协同治理机制。

世界级湾区的背后,都有一个超级城市群。行政边界模糊化、区域发展协同化,是成熟的湾区城市群的显著特征。构建区域协同治理机制,推动体制机制和基础设施对接、城市功能和产业分工协调、区域内部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是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要途径,也是提升大湾区城市群整体竞争力和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因素。

无论是与世界一流湾区相比,还是与国内重要城市群对比,粤港澳大湾区都是一个极其独特的存在。“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个关税区、四个核心城市”,是粤港澳大湾区的最大特点,也是其融合发展的最大难点。能否实现要素自由流动,实现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无缝对接,决定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成败。

粤港澳大湾区应是市场一体化的大湾区。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靠什么发展起来、活力四射?归根到底是市场的作用、竞争的魅力。实际上,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的区域合作是“自下而上”的,根本动力来自市场和企业,更多的是市场竞合的结果。始终坚持市场化方向,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应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核心原则,构建大湾区区域协调发展机制最关键的就是要进一步理顺市场机制。正如《关于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的意见》所指出的,要按照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要求,加快探索建立区域市场联动的区域市场一体化发展新机制。

市场解决不了的,政府就要顶上去。政府要加强统筹协调,为整个区域发展“造环境”,大力推进基础设施“硬联通”和体制机制“软联通”。立足于扬长补短、开放互动、共同发展的理念,在坚守“一国”之本的前提下用好“两制”之利,把制度差异转化为制度优势,充分发挥好自由港、特别行政区、经济特区、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叠加优势,推动城市群内部成员从各展所长到协同共进,从各有精彩到共造繁荣,提升粤港澳大湾区整体实力、竞争力和影响力,对政府的治理能力和服务能力是一个巨大考验。

三、全速转动核心引擎

区域协调发展,要以城市群为依托。而城市群的崛起,则要靠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关键一条是构建“以中心城市引领城市群发展、城市群带动区域发展”新模式。

粤港澳大湾区一直都有“多核心”的说法。在广东省社科院发布的《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报告(2018)》中,已明确提出以广州、深圳、香港、澳门四大核心城市作为支撑,带动土地、产业链、生产率等要素的空间布局优化,综合带动其他城市协同发展。如今,《关于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的意见》提出以香港、澳门、广州、深圳为中心引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则是在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层面的正式确认。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的重要一员,深圳对于推动大湾区区域协调发展有着高度自觉。早在2014年,深圳便首次提出“聚焦湾区经济,构建区域协同发展新优势”,并把“发展湾区经济”写入了当年政府工作报告。市委六届十次全会更是明确提出,要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作为深圳改革开放的“二次创业”,充分发挥核心引擎作用,携手周边城市共建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

对于深圳来说,全速转动核心引擎,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既是实现自身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引领区域发展和服务国家战略的应有担当。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将为深圳拓展战略腹地提供重要的平台和空间,从而更好地释放和发挥辐射引领、示范带动作用。

为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区域协调发展向更高水平和更高质量迈进,深圳要结合自身优势,更好发挥创新驱动作用。要推出一批政策创新,抓紧梳理制约深圳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体制机制问题清单,出台机制创新政策工作要点;谋划一批战略抓手,实施“东进、西协、南联、北拓、中优”战略,尽快编制出台具体规划和实施方案;实施一批重点项目,加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抓紧梳理制定深圳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重大基础设施项目清单;打造一批重大平台,加快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和前海蛇口自贸片区建设,以及深港科技创新特别合作区建设。

其中,特别要充分发挥吸引和对接全球创新资源的优势,在建设“广州—深圳—香港—澳门”科技创新走廊、打造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中释放更大能量;充分发挥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和前海蛇口自贸片区的制度创新“试验田”作用,针对大湾区融合发展中面临的体制机制和文化环境“落差”,在转变政府职能、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创新粤港澳合作新模式和打造市场化国际化法治化营商环境方面探索路径方法和制度安排,深化粤港澳城市群的协调机制和运行规则,为全国区域协调发展探索新途径、积累新经验。

编辑 黄小菊

(作者:读特首席评论员 姚龙华)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