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政谈︱中国最像硅谷的城市,值得拥有斯坦福那样的大学
读特首席评论员 姚龙华
2018-11-19 14:03

      11月13日,广东省教育厅、省发改委、省科技厅联合公布高等教育“冲一流、补短板、强特色”提升计划建设高校和重点建设学科名单,全省41所本科高校和147个重点建设学科入选。其中,深圳大学和南方科技大学进入高水平大学重点建设高校名单,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香港中文大学(深圳)进入高水平大学重点学科建设高校名单。

在同一天,深圳市教育局发布《2018年工作总结和2019年工作思路》称,2019年,深圳将巩固高等教育发展良好势头,加快推进一批高校重大项目。其中,加快推进深大和南科大高水平大学建设二期建设,推进港中大(深圳)、哈工大(深圳)高水平大学重点学科建设,是摆在首位的重要任务。

有人说,决定一座城市高度的,不是摩天大楼,而是大学。此言不虚。正如剑桥大学之于剑桥、哈佛大学之于波士顿,拥有世界一流大学,是一座城市最耀眼的“名片”。城市为大学提供财政支持、公共服务、环境氛围、外部动力,大学为城市输送高端人才、创新成果、文化积淀、精神力量,城市孕育大学,大学反哺城市,城市与大学共生共荣,是最激动人心的一件事。

深圳高等教育资源相对短缺,高等教育是跟深圳城市地位和发展定位最不匹配的一项指标,是制约深圳长远发展最大的一块短板。无论是在“211、985”时代,还是在“双一流”名单中,深圳都没有任何斩获,成为全国5个计划单列市中唯一没有“一流大学”压阵的城市。目前,深圳拥有的高校,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实力上,都远远落后于北京、上海、广州。

《硅谷百年史》的作者之一皮埃罗·斯加鲁菲曾说:“在中国,深圳最像硅谷。”众所周知,硅谷取得的巨大成功,与拥有强大磁吸效应和引擎效应的斯坦福大学密不可分。拥有斯坦福那样的大学,是深圳一直梦寐以求的。

以往,深圳在缺乏高水平大学的情况下,凭借市场和企业的满格活力与出色表现,吸引了大批外来人才,在创新发展上也一路风生水起。眼下,各地纷纷出台政策争相揽才,深圳在吸引人才方面的比较优势相对弱化。如何推动高等教育超常规发展,打造全国高等教育高地,培育更多高层次本土人才,增强基础研究和源头创新实力,蓄积城市发展后劲,对于矢志打造竞争力影响力卓著的创新引领型全球城市的深圳来说,是一个不得不严肃对待的重大课题。可以说,不把高等教育发展好,不把高水平大学建起来,深圳面临的将不只是暂时的发展“瓶颈”,甚至是难以突破的“天花板”。

早在2008年,深圳就提出要跨越式发展高等教育。2014年,深圳特色学院建设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召开,强调要着力集聚国内外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加快建设一批高质量的特色学院,推动深圳高等教育跨越式、国际化发展。2016年10月,市委市政府正式发布《关于加快高等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经过10年左右时间,建立国际化开放式创新型高等教育体系,建设成为南方重要的高等教育中心,到2025年,全市高校数量翻一番,达到20所左右,在校生达到25万人。

俗话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近年来,深圳超常规投入、超强度建设,高等教育加速发展,结出累累硕果。

本土高校强势崛起。深大保持良好上升势头,在师资、科研方面逐步超过不少老牌211大学,高考分数线直逼广州老牌名校华南理工大学;今年6个学科进入ESI(基础科学指标)世界排名前1%,成为内地高校ESI排名进步最快高校,新增7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新增数量在全国排名第三、广东第一。南科大崭露头角、实力大增,2016年7月“去筹转正”后招收的首届学生毕业,6成以上被世界知名高校录取;今年,建校不到6年即获批4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创下国内最快纪录。深大、南科大双双进入新一轮广东省高水平大学重点建设高校行列,可谓实至名归。

合作办学成果斐然。哈工大(深圳)、港中大(深圳)跻身新一轮广东省高水平大学重点学科建设高校行列,一批重大合作高校项目开工建设或启动筹建。部分成熟的合作院校大有赶超本部的趋势。去年7月,教育部发文同意哈工大(深圳)以独立招生代码开展本科教育,第一年录取了本科生558人,录取分数平均超一本线110分以上。

当然,目前深圳高校建设距离“双一流”水平还有较大差距,不能有任何喘口气、歇歇脚的念头。坚持目标导向、需求导向、问题导向,继续推进高等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大胆探索高等教育发展新模式、新路径,率先实现高等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增强高等教育在综合创新生态体系中的引擎作用,深圳的发展才会有源源不断的新动能。

要健全高等教育体系,优化高校科类结构。在重点支持建设保障民生和产业发展亟需的医学类、理工类院校和学科的同时,也要加快深圳创意设计学院、深圳师范学院、深圳音乐学院筹建进度,构建起丰富多样的高等教育生态体系。同时,要着力建设高水平的现代综合性大学,协调发展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强化高校的文化积淀,涵养城市的人文氛围。

在深耕本土的基础上,注重开放融合、强强联手。立足全球视野“请进来”,借鉴吸收国际高等教育发展的先进理念和成功经验,继续引进国内外著名高校来深合作,重点建设本科层次以上万人规模高水平大学,打造高等教育国际化和特色化高地。同时,支持高校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国际评价,加强深圳国际友好城市大学联盟成员间交流合作,增强深圳高等教育的竞争力和影响力,打造具有高知名度的“城市名片”。

“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师资力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根本保障,要打造高水平大学,没有高质量师资无异于痴人说梦。大力实施鹏城学者计划,优化高校人才支持政策,引导高校积极参与国家、省、市各类人才计划,重点引进具有世界一流高校、科研机构教学科研经历的高层次人才,为深圳高等教育发展夯实基础。

建设高水平大学和学科,不仅仅需要资金支持、人才支撑和政策引导,更需要时间沉淀。高等教育发展可以高歌猛进,但世界一流大学没办法速成。盖大楼可以“三天一层楼”,但办大学没法立竿见影。高校发展有其自身规律,既等不得,也急不得。高水平大学成长起来所需要的精神涵养和文化积淀,只能靠时间的发酵一点一滴存续起来,我们要有充分的耐心和定力。播下种子、细心呵护、静待花开,等到收获果实的那一刻,深圳必将涌现出一批高水平大学和学科,为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证、科技支撑、智力支持和文化引领。

编辑 周梦璇

(作者:读特首席评论员 姚龙华)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