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岗红色文化地图:就昌楼——饱受炮火洗礼的“红色堡垒”
记者 何小娟 通讯员 覃琴
2021-05-10 18:00

沿着坂田社区老围村坂兴街往里走,在充满烟火气的居民楼中,一栋外墙斑驳的老炮楼静静矗立着,这就是被炮火击中也屹立不倒的红色堡垒——就昌楼。抗日战争期间,就昌楼是抗日游击队的据点,如今,它墙身上的枪眼和炮痕仍依稀可见,无声诉说那段红色历史,见证坂田片区居民奋勇抗日的赤子之心。

中西结合的骑楼式建筑

抗日游击队的据点

1926年,就昌楼由华侨张就恭修建,由炮楼和一栋二层楼联体而成。炮楼高12米,楼顶雕刻“就昌楼”三字,二层楼高6米,每层有房间四间。抗日战争期间,就昌楼是抗日游击队的据点,游击队经常在这里联络碰头和召开会议。1941年,日军扫荡时烧毁坂田村30多户民房,只剩下这栋最高、建造最牢固的就昌楼,于是这里便成了居民的临时歇脚处。

“坂田一带的村民普遍支持共产党,因此成了日寇和国民党反动派的眼中钉!他们来村里‘扫荡’,把我们的房子都烧光了。”土生土长的坂田村老人张林新介绍,当时全村民舍几乎被烧光,气派的老炮楼就昌楼幸存于一片焦土之上,火烧不倒,日军恼羞成怒,用大炮瞄准了就昌楼,炮响过后,墙体被炸出一个大洞,但内部却丝毫无损。见此,日军别无他法,悻然收兵。

就昌楼被列入龙岗区不可移动文物。

站在就昌楼外,抚摸着粗糙的外墙,斑驳的墙壁上,视线所到之处依稀可见当年留下的枪眼和炮痕。

就像这座老炮楼一样,坂田村民坚忍不拔,在焦土之上重建家园,带着对日本侵略者的切齿仇恨,更加紧密地团结在共产党身边。1942年后,就昌楼在共产党的抗日救亡行动中扮演了更加重要的角色——作为游击队的据点,成为一座名副其实的抗日堡垒。

坂田学子的文化殿堂

就昌楼为中西结合的骑楼式建筑,是改革开放前坂田村的地标建筑物。

随坂田村原住民、“87后”小伙张子贤的脚步走进这栋尘封多年的老炮楼。打开门,一阵夹杂着腐朽和霉味的气息迎面扑来,张子贤说:“这里一直上着锁,很少有人进来,最近政府部门的人来过几次,调研红色历史遗迹。”

进入就昌楼内,里面空荡荡的。张子贤说,二层楼的屋顶瓦片及木质隔层早已在岁月和风雨侵蚀中坏掉,现在的屋顶是用铁皮重新盖的。

炮楼里的木质楼梯。

从右侧小门进入炮楼,一排木质楼梯上积满了灰尘。踩着“吱吱”作响的木楼梯往上走,斑驳的墙壁上赫然写着大红色的“忠”字,另一面墙上歪歪斜斜地写着“爱国爱民,爱国爱家,勤奋朴实”等字迹,仿佛在诉说着这里的“前尘往事”。楼上一房间里还有一些破旧的课桌座椅,歪歪斜斜地躺在落满灰尘的角落里。

据张林新介绍,1958年,坂田村村民共同买砖瓦重建了就昌楼在抗日战争期间被大火烧掉的三间雅房。修葺一新的就昌楼在上世纪50年代末曾一度作为坂田民兵的住宅地。

“后来,坂田村没有地方做学校,考虑到就昌楼地方大、条件好,就昌楼便成了村办学校。”张林新于1968年至1975年还在这里教过书。如今,就昌楼里面还有一面斑驳的黑板墙。据村里的老人回忆,1969年至1984年期间,设在就昌楼的坂田村办学校里设有初中、小学,村里的少年从这里出发,汲取知识,一步步走向世界。就昌楼也当之无愧成为那个年代坂田村最有向心力和最有朝气的文化之地。

1984年后,政府将就昌楼归还给业主张就恭的后人。1986年,张就恭的儿子、孙子回来看过这栋楼,1987年起便将房子交给在坂田村居住的亲戚张维长管理。

这座炮火洗礼过的炮楼,在2012年成为龙岗区不可移动文物,体现了政府对其贡献的肯定。“近期坂田街道计划对就昌楼进行改造提升,由于就昌楼业主在马来西亚,目前正在与业主沟通相关提升计划,因街道资金有限,希望通过该区域内旧改的发展商出资修缮,接下来还将与发展商沟通相关事宜。”据坂田街道文体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2021年是建党100周年,坂田街道多次组织专业人士深入辖区,开展“寻找红色记忆”调研走访,希望更好地保护革命遗迹,传承红色文化。

(来源:龙岗融媒)

编辑 刘思凡  审核 麦苗茵

(作者:记者 何小娟 通讯员 覃琴)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