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史话 | 历史悠久的古镇冶铸业

佛山日报 黎红玲
2021-05-03 15:20
摘要

佛山的冶铸历史悠久,工艺基础深厚,它汇聚了岭南地区冶铁技术的精华,也熔铸了中国数千年来冶金技术的优秀成果。

佛山的冶铸历史悠久,工艺基础深厚,它汇聚了岭南地区冶铁技术的精华,也熔铸了中国数千年来冶金技术的优秀成果。

岭南的冶铸技术应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岭南地区出土的青铜器,已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在香港曾发掘到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器物。自从秦统一中国,五十万大军入驻岭南,中原的冶铁技术开始传入粤地。秦末汉初,赵佗建立南越国,以番禺(今广州)为国都,宫廷手工业首次在南海郡建立起来。毗邻广州的佛山虽然在当时还未成为市镇,但这一带的村庄早就受到冶铸技术的熏陶。1961年在佛山澜石的东汉墓中出土有陶制水田模型,有一个V字形犁铧,在其他冥器中也有锄头的造型,这是佛山一带最早的民间冶铸的物证。

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许多少数民族入主中原,黄河、长江流域战乱频繁,岭南地区成了南渡汉人的避乱乐土。由于中原技术和人力的大量输入,岭南地区的冶铁业进一步活跃起来。东晋刺史邓狱在广州大开鼓铸,使不少落后的土著居民也懂得了制造兵器。这一时期岭南流行铜鼓最多,这正是冶铸业发展的标志。《佛山忠义乡志》记载:“我佛镇肇迹于晋。”根据佛山魏晋墓群的发现,可知当时佛山人口相对稠密,经济生产已达到较高的水平,冶铸技术自然有新的发展。

唐代岭南得到进一步的开发,粤北地区的矿业开采和冶炼已有一定的规模,而佛山冶铸亦初露端倪。南汉时佛山就已是专门生产铁器及其他手工业品的永丰场的所在地。唐代末年,盘踞广东的刘龚建立了南汉小朝廷,广州改称兴王府。为了加强统治力量,南汉大力发展冶铸业,从文献记载和出土的金属物看,南汉的冶铁有着长足的发展。南汉军与楚军在贺江开战时,使用跨越江岸的大铁链以阻拦楚舰,巨链必有万斤之重。刘茂修建乾和殿时,铸成十二条巨型铁柱,每条周长七尺五寸,高一丈二尺,如果是实心柱,每条柱起码有三万斤重。在广州的光孝寺,有南汉所铸的铁塔,七层六米高,呈方形,布局严谨,层次分明,表现出高度的工艺水平,这是目前我国最大最精的古铁塔。史籍还记载,刘鋹曾令工匠为他两个儿子铸造铜像于广州西城元妙观,起初造像不肖,连杀了三批铸工,用了无数铸工的性命才终于铸成了形神毕肖的铜像。可见铸造大型的美术重器,在南汉时已达到高度的水平。永丰场是南汉重要的冶铸生产基地,根据佛山冶铁遗迹等种种情况分析,南汉时佛山是生产铁器的永丰场所在地,这是可信的。所以上述南汉的稀世铸物,不少是出自佛山铸工之手。

宋代,中国经济重心迅速南移,特别在南北宋之交,北方战乱,出现了继秦汉、魏晋以来的第三次民族大迁徙,它促进了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的发展,使之成为全国著名的农业生产基地。作为市镇,佛山是从唐宋才发展起来的,而宋代正是广东冶铸的辉煌时代。当时广东的铁、铜、铅、锡等矿场,都居全国前列。北宋政和六年(1116年),广东铁矿场就有92个。北宋广东的铜矿场有35个、铅矿场36个、锡矿场9个。以韶州岑水铜场为例,它在元丰元年(1078年)的生产量达12808430斤,占全国总产量的88%,成为全国的第一大矿,经常有十万人昼夜从事开采。众多矿场的开辟,大量金属材料生产出来,需要对原料进行集中加工、消化,由于受到生产场地的限制和交通运输的约束,加工基地不可能在粤北地区形成,只可能在珠江三角洲营建,于是处于南北交通要冲的汾江水道上的佛山,成了中原移民的聚居之地。外来人口流入带来了冶铁业所需要的财力、人力和技术。同时,佛山码头日渐成为粤北矿场产品南输的必经之埠。它汇集中原地区冶铸技术的精华,蓄收岭南冶铁的优良工匠,佛山古镇开始起步了,很快就成为以冶铁为中心的手工业城镇。在佛山祖庙的地层,发掘了范围广阔的冶铸泥模堆积的遗址,其厚度有1米至1.6米。据文献记载,祖庙建于宋代元丰年间,其建筑物下的泥模应为始建时所有。因此,这是一个宋代以前的冶铁遗址,从它深厚的堆积物看,当时已具备较大的生产规模。宋代佛山冶铁业的不断发展,为明清时期佛山冶铁业的鼎盛,以及日后佛山成为中国南方的冶铁之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本文选自《佛山历史文化丛书》第五辑之《佛山古镇老街道》,作者汤浩宁、熊九成)

‍(原标题:《佛山史话 | 历史悠久的古镇冶铸业》)

编辑 刘彦 审读 韩绍俊 审核 郑蔚珩

(作者:黎红玲)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