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振华,田林一小学支教教师,来自深圳市光明区马山头学校。马老师于2019年9月从深圳市宝安区调入光明区工作,曾获评宝安区“优秀教师”,先后四次获评宝安区、深圳市“优秀少先队辅导员”称号,在全国青少年礼仪教育活动中被团中央、教育部授予“青少年文明礼仪教育标兵”称号,所训练的沙溪小学鼓号队曾代表广东省首次参加全国青少年鼓管乐交流活动,鼓号队获全国“青少年鼓管乐一级分团”和“最佳团队”称号,曾先后担任深圳坪山区和惠州惠阳区鼓号队大检阅活动评委,有着十多年学校少先队工作经验和多年学校德育管理工作经验。
马振华老师做“教书育人,立德树人”师德师风讲座。
马振华老师自2021年3月到田林一小后,就一头扎进支教工作。在简单熟悉学校环境后,就开始承担四年级9班的语文教学工作。工作中,积极配合学校工作,积极参与学校的各种会议和学习活动,主动向领导汇报自己的工作情况和想法,努力争取学校领导的支持。学校姚校长在了解马老师的工作履历后,根据学校实际,决定让马老师挂任学校德育副校长,全面跟进和指导学校德育工作,进一步规范和健全学校德育管理工作机制。
马老师在给孩子们四年级学生上思政课。
马老师说“教育的本质不仅仅在于知识与技能的传授,更在于唤醒和激励孩子的心灵,激发孩子对美好明天的向往。”开学伊始,和孩子们的第一节课,马老师便利用孩子们的好奇之心,介绍了自己是深圳来的老师,是来和同学们一起学习、玩耍,做好朋友的。在了解了班级学生的基本情况后,马老师得知班上大部分孩子家庭经济条件都不富裕,大部分的孩子家庭都是靠父母外出打工来维持生活,还有不少是从乡下来县城寄读的孩子,都是租住在县城由爷爷奶奶照顾或是全托在学校周边的教育机构,班上有过半的孩子都是留守儿童。
马老师(右一)参加学校语文教研活动并发表主题演讲。
通过调查,马老师还得知班上有近百分之九十的孩子都不知道深圳这个地方,更没来过深圳。于是马老师便专门利用一节课,组织学生观看深圳城市的宣传片,向孩子们介绍深圳这座城市,介绍深圳孩子们的学习和生活情况。课堂上,孩子们一个个睁大了好奇的双眼,紧紧地盯着屏幕,发出阵阵的赞叹。从孩子们羡慕的眼神里,马老师看到了一双双眼睛背后藏着的那颗对山外世界美好生活向往的渴求之心。接下来马老师又对孩子们进行理想教育,进一步激发孩子们对美好未来的憧憬。
马老师开展的“心手相连,播种希望”系列活动之书信往来。
课后,马老师经过反复地思考,决心开展一个“心手相连,播种希望”系列活动。在咨询了深圳市少先队工作专家石淳老师和光明区总辅李佳宁老师的意见后,马老师趁热打铁,组织了田林一小四年级近百名学生和光明区马山头学校四年级学生进行了结对子书信往来的试点活动。就这样,一封封带着孩子们希望的信件飞越千山万水,在田林与深圳之间架起了一座友谊的桥梁,把田林与深圳孩子们的心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马老师课间和孩子们在一起。
在清明假期前,马老师带着孩子们的信件亲自把它送到深圳孩子们的手上,在假期结束后又亲自带着深圳孩子们的回信回到田林。在动车上,马老师始终把孩子们的信件放在自己的身边,生怕遗失了。马老师说“当我看到孩子们这些信件的时候,我感觉沉甸甸的,因为它承载着孩子们的希望和梦想,我的行李丢了可以再买,但是孩子们的信件不能丢,孩子们对美好生活的愿景不能丢!”
在学校,马老师总是非常热心地和孩子们打交道,孩子们也非常乐意和马老师一起玩,一进入教室总有许多孩子围着老师问这问那。马老师还鼓励孩子们要多读书,要和好书交朋友,因为读书可以让人变得更有智慧,变得更加文明有礼。
除此之外,马老师还协助班主任进行班级管理,调整学生座位,选拔班干部,制定班级公约,召开班干部会议,编排学生出操队形,进一步规范和健全班级管理机制。短短的一个多月,班级管理成效显著,学生纪律明显好转。现学校拟成立“深圳支教教师马振华名班主任工作室”,现正在招募学员,学校原定的15个学习名额,一报名就有近30名教师参加学习。马老师说:“15个学员是学习,30个学员也是学习,换一个大的场地学习就行了,能够在短时间内辐射更多的老师和班级这是好事,大家一起学习,共同进步,只要对大家有帮助就好。”
马老师说,这段时间给孩子们上课,给老师开讲座,组织孩子们写信,成立班主任工作室这只是开始,接下来还有一系列的活动在酝酿和筹备当中,且已经取得了一小姚茂邵校长的大力支持。现在也和田林县教育局校外实践活动中心的黄诗淇主任取得了联系,正在研究如何进一步拓宽和创新学生校外实践活动的渠道,让支教活动在两地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和社会爱心人士的支持下实现深度帮扶和精准帮扶,开展更多有益于孩子们和当地教育发展的事情。
马老师说:“我来田林的时间比较短,要做的事情还很多,总觉得时间不够用,只希望我的一些想法和做法能够切实地帮助到孩子、家长和老师们,为当地教育发展去做一些实实在在、力所能及的事,为粤桂教育帮扶尽自己的绵薄之力。”
编辑 昌慧 审核 汪新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