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舒适之城”,乐享美好生活
深圳特区报记者 窦延文
2021-04-25 10:29

人们来到城市是为了生活,人们居住在城市是为了生活得更好。

一座城市好不好,市民最有发言权。4月23日,“中国美好生活城市”榜单发布,深圳上榜全国十大“舒适之城”。这是自去年荣获“中国十大美好生活城市”后,深圳加身的又一张新的城市名片。这是深圳市民用自己的亲身感受给出的评价。

一座“舒适之城”,应该是让人们感到舒心和有归属感的城市; 一座“舒适之城”,应该也是让人感到自豪和有尊严的城市。

一年来,深圳持续优化政府服务,改善营商环境,市民群众办事更有效率,工作和生活更加便利了。

一年来,深圳大力发展民生事业,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市民,市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成色更足了。

一年来,深圳深入推进文明城市建设,打造文明幸福家园,市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品质提高了,归宿感更强了。

宜居宜业,舒心惬意。市民群众为“美好生活”投票点赞,是对一座城市最好的褒奖。

政府服务效率用“秒”衡量

服务群众的水平是衡量地方政府工作成效的重要标尺。

让企业感受速度,让百姓感受温度。近年来,深圳大力建设服务型政府,不断优化政府服务,市民满意度不断提高。

“办理落户,申请补贴,只要按照政府提供的指引办,一路绿灯,很快办好,省时省力省心,根本不用求人。”去年大学毕业来深圳工作的李俊霖对此深有感触。

在深圳,政务服务的效率,是用“秒”来衡量的。深圳在全国率先开展应届毕业生接收“秒批”改革,对企业投资项目备案也同样“秒批”。

深圳还在全国首创了无感申办“秒报”模式,市民企业在填报资料时基本上只需要“选择”而无需“填空”,从而大幅提高了效率。

高效的政府服务,方便了市民群众,降低了企业的成本。在此次“美好生活城市”相关调查中,市民对政府办事效率满意度较高的城市,深圳榜上有名。

补齐民生短板用“快”说话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

伴随着社会经济高速发展,深圳市民也曾面临教育、医疗、养老、托幼、住房等方面的烦心事。近年来,深圳加大重点民生领域的财政投入,加快补齐民生短板,构建优质均衡的公共服务体系,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好惠及全体市民。

一座“舒适之城”长什么样?深圳给了答案:

深圳人的钱包更鼓了。今年一季度,深圳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591元,较2020年同期增加2462元。

深圳的公共住房更多了。2020年全市公共住房建设供应创历史新高,全年建设筹集8.85万套、供应4.17万套。

深圳的学位更多了。去年打响了百万学位攻坚战,规划至2025年全市新建基础教育学位超100万个。

深圳的医院更多了。过去医疗资源洼地的原特区外地区,都有了新建的市级综合医院,深圳已基本建成了15分钟医疗服务圈。

深圳人吃得更好了。在市外建立供深农产品基地, 对“供深食品”进行认证认可,两年来共认证了436种“圳品”。

一件件民生小事,正在变成让市民的满意的“舒心事”“安心事”“顺心事”。

精神文化高地构建“有品有位”

一座“舒适之城”,不仅要有经济的繁荣 ,更要有精神的富足与文明的进步。

4月23日是第25个世界读书日。数据显示,深圳居民2020年平均阅读纸质图书8.86本、电子图书12.13本,分别比上一年多了2.66本、4.77本。如今,阅读已成为深圳的一个重要文化标识和精神符号。

伴随经济的发展,深圳加快构建精神文化高地。深圳在全国率先实行公益性文化场馆全部免费开放,全市非国有博物馆也基本实现了免费对公众开放。近年来,一个个高品位的文化品牌、一场场高水准的文体活动,让市民尽享城市文化之乐。

“来了,就是深圳人”。这句耳熟能详的话语,让无数来深建设者感受到这座城市的温暖。“这不仅是一个口号,更是一种精神,是深圳这座城市包容开放的精神表达。”深圳一家高科技上市公司高管徐晓立说,深圳包容开放,鼓励创新,宽容失败,奋斗就能成功。“在深圳工作生活,让我时时有自豪感,处处有尊严感,更有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

深圳,一座“舒适之城”,一座诗意之城,让人们心中有光,生活更美好!

(原标题《打造“舒适之城” 乐享美好生活》)

编辑 关越 审读 吴剑林 审核 张雪松 王雯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窦延文)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